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安华专利>正文

一种地栽无根黑木耳专用培养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52114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01 0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地栽无根黑木耳专用培养袋,属于食用菌栽培装置领域,包括袋体、封装线、提耳、提耳立柱、提耳横梁。封装线数量为3道,并且均与袋体上端边线平行。提耳立柱为四层结构。提耳横梁为中间两层、两边四层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三道封装线封口,极大降低了食用菌培养袋的破损几率,有效保证了培养料的无菌环境,提高了无根黑木耳的成活率。提耳的设计,避免了菇农采摘时用手抓握食用菌培养袋顶部,不会有碰落幼耳,减产的情况发生。同时,可以将无根黑木耳种植到食用菌培养袋圆柱面的顶端,增加种植面积达10%~15%,大大提高了无根黑木耳的产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具有极好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一种地栽无根黑木耳专用培养袋,属于食用菌栽培装置领域,包括袋体、封装线、提耳、提耳立柱、提耳横梁。封装线数量为3道,并且均与袋体上端边线平行。提耳立柱为四层结构。提耳横梁为中间两层、两边四层结构。本技术采用三道封装线封口,极大降低了食用菌培养袋的破损几率,有效保证了培养料的无菌环境,提高了无根黑木耳的成活率。提耳的设计,避免了菇农采摘时用手抓握食用菌培养袋顶部,不会有碰落幼耳,减产的情况发生。同时,可以将无根黑木耳种植到食用菌培养袋圆柱面的顶端,增加种植面积达10%~15%,大大提高了无根黑木耳的产量。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具有极好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专利说明】一种地栽无根黑木耳专用培养袋
本技术属于食用菌栽培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栽无根黑木耳专用培养袋。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作为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广泛亲睐。食用菌栽培做为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好项目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 “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技术”是一种黑木耳代用料、园田化栽培技术。该技术以木屑、秸杆为原料,利用塑料袋盛装,每袋装0.5千克干料,经过灭菌、接种、养菌,摆在田间大地、果园林下出耳,每袋可产干黑木耳50克?80克。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技术改变了依靠木材生产木耳的历史,使黑木耳栽培从林区走向了田间大地。极大地扩宽了黑木耳栽培原料与栽培区域,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回归自然的栽培方式产品实现天然无公害,提高了生物转化率,提高了产品商品性,更利于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技术”中使用的食用食用菌培养袋一般为双边内插、中间两层、两边四层型结构,在套袋的一端采用单封装线封口。这种结构的食用菌套袋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破裂导致污染率高达10%左右。目前菇农种植的地栽黑木耳大多为无根黑木耳,在采收过程中,由于需要提起食用菌培养袋采收,所以从圆柱面顶端到3cm内的范围都无法种植,这无形中造成了无根黑木耳种植面积的减小。同时,在手抓握食用菌培养袋顶部的时候,容易碰到生长中的幼耳,导致未成熟的无根黑木耳掉落,造成减产。 因此现有技术当中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地栽无根黑木耳专用培养袋,用来解决传统食用菌培养袋采用单封装线封口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破裂导致污染;距离圆柱面顶端3cm内的范围都无法种植,造成了无根黑木耳的种植面积的减小,同时,在手抓握食用菌培养袋顶部的时候,容易碰到生长中的幼耳,导致未成熟的无根黑木耳掉落,造成减产等技术问题。 —种地栽无根黑木耳专用培养袋,其特征在于:包括袋体、封装线、提耳、提耳立柱、提耳横梁,所述袋体沿轴截面两侧边向内叠合为四层,袋体展开进行盛装后为圆柱状,其中向内叠合层的宽度为4cm,展开后圆柱的高度为35cm?38cm,底面周长为33cm ;所述封装线数量为3道,设置于距离袋体上端开口 4cm?5cm处,并且与袋体上端边线平行;所述提耳通过封装线与袋体固定连接,提耳由提耳立柱、提耳横梁构成;所述提耳立柱宽度为1.5cm?2cm,提耳横梁宽度为1.5cm?2cm,提耳立柱与提耳横梁为弧形连接。 所述封装线每道线的中部设置有长度为2cm,高度为0.5cm的圆弧,圆弧的两端延伸线为直线,且每道线上的直线部分互相平行。 所述提耳为圆心角为180°的半圆环型,其中圆环宽度为1.5cm?2cm。 所述提耳由两个副耳构成,两个副耳通过袋体向内叠合层与袋体固定连接为一体,且两个副耳分别位于封装线2的两端。 所述提耳立柱为四层结构。 所述提耳横梁为中间两层、两侧四层结构。 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技术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本技术采用3道封装线封口,极大降低了食用菌培养袋的破损几率,有效保证了培养料的无菌环境,提高了无根黑木耳的成品率。 提耳的设计,避免了菇农采收时用手抓握食用菌培养袋顶部,导致木耳被碰落减产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可以将无根黑木耳种植到食用菌培养袋圆柱面的顶端,增加种植面积达10%?15%,大大提高了无根黑木耳的产量。提耳立柱、提耳横梁的宽度均为1.5cm?2cm,且连接处为弧形,承重部分为四层结构,这些设计均有效保证了本技术的承重能力。通过实验,本技术可以承重3Kg?5Kg,完全满足了种植无根黑木耳的需求。提耳的宽度太窄,承重力不够,太宽则造成材料的浪费。 另外提耳的设计,可以使菇农在采收时,能更快速提起和放下食用菌培养袋,一只手即可实现食用菌培养袋的360°C旋转采收,采收更方便快捷,极大地提高了菇农的工作效率。 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具有极好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提耳为半圆环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提耳为两个副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 图5为传统食用菌培养袋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I为袋体、2为封装线、3为提耳、4为提耳立柱、5为提耳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地栽无根黑木耳专用培养袋,其特征在于:包括袋体1、封装线2、提耳3、提耳立柱4、提耳横梁5,所述袋体I沿轴截面两侧边向内叠合为四层,袋体I展开进行盛装后为圆柱状,其中向内叠合层的宽度为4cm,展开后圆柱的高度为35cm?38cm,底面周长为33cm ;所述封装线2数量为3道,设置于距离袋体I上端开口 4cm?5cm处,并且与袋体I上端边线平行;所述提耳3通过封装线2与袋体I固定连接,提耳3由提耳立柱4、提耳横梁5构成;所述提耳立柱4宽度为1.5cm?2cm,提耳横梁5宽度为1.5cm?2cm,提耳立柱4与提耳横梁5为弧形连接。 所述封装线2每道线的中部设置有长度为2cm,高度为0.5cm的圆弧,圆弧的两端延伸线为直线,且每道线上的直线部分互相平行。 所述提耳3为圆心角为180°的半圆环型,其中圆环宽度为1.5cm?2cm。 所述提耳3由两个副耳构成,两个副耳通过袋体I向内叠合层与袋体I固定连接为一体,且两个副耳分别位于封装线2的两端。 所述提耳立柱4为四层结构。 所述提耳横梁5为中间两层、两侧四层结构。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提耳3为由提耳立柱4、提耳横梁5构成,提耳立柱宽度为1.5cm?2cm,提耳横梁宽度为1.5cm?2cm,提耳立柱与提耳横梁为弧形连接。提耳立柱4为四层结构,提耳横梁5为中间两层、两侧四层结构,提耳3的主要承重部分为四层结构,并且有两个提耳立柱4共同承重,所承受的重量可达3Kg?5Kg。 实施例2:如图2所示,提耳3为圆心角为180°的半圆环型,其中圆环宽度为1.5cm?2cm。圆环的结构特点,导致在向上提起提耳3时,主要承重点在半圆环的最高点处,此处为两层结构,所承受的重量为0.5Kg?1.25Kg。 实施例3:如图3所示,提耳3由两个副耳构成,两个副耳通过袋体I向内叠合层与袋体I固定连接为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栽无根黑木耳专用培养袋,其特征在于:包括袋体(1)、封装线(2)、提耳(3)、提耳立柱(4)、提耳横梁(5),所述袋体(1)沿轴截面两侧边向内叠合为四层,袋体(1)展开进行盛装后为圆柱状,其中向内叠合层的宽度为4cm,展开后圆柱的高度为35cm~38cm,底面周长为33cm;所述封装线(2)数量为3道,设置于距离袋体(1)上端开口4cm~5cm处,并且与袋体(1)上端边线平行;所述提耳(3)通过封装线(2)与袋体(1)固定连接,提耳(3)由提耳立柱(4)、提耳横梁(5)构成;所述提耳立柱(4)宽度为1.5cm~2cm,提耳横梁(5)宽度为1.5cm~2cm,提耳立柱(4)与提耳横梁(5)为弧形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华
申请(专利权)人:安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