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噻唑膦、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农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0786437 阅读:3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7 13: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有噻唑膦、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农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所述复配农药含有噻唑膦1~15重量份、戊唑醇0.05~10重量份,咪鲜胺0.5~2重量份。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克服以前传统防治干尖线虫药剂杀螟丹剂型狭隘性和易降解不稳定的缺点,可将防治水稻种传病害种子处理剂开发成乳油、水乳剂、悬浮剂等高效环保剂型。而且通过与咪鲜胺及戊唑醇的复配,可增强噻唑膦的渗透性,明显降低噻唑膦的亩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有噻唑膦、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农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昕述复配农药含有噻唑膦1~15重量份、戊唑醇).05~10重量份,咪鲜胺0.5~2重量份。本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克服以前传统防治干尖线虫药剂杀螟丹剂型狭隘性和易降解不稳定的缺点,可将防治水稻沖传病害种子处理剂开发成乳油、水乳剂、悬浮剂等高效环保剂型。而且通过与咪鲜胺及戊唑醇的复配,可增强噻唑膦的渗透性,明显降低噻唑膦的?田县【专利说明】含有噻唑滕、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农药及其制备方法和 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药领域,尤其是一种含有噻唑膦、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农药及其 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水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是我国水稻常见的两种钟传病害。其中水稻恶苗病由于 常年使用咪鲜胺浸种,导致致病菌对咪鲜胺产生明显的抗药性而防治效果下降。 水稻干尖线虫病世界各国都有发生,该病虽然叶部症状轻微,但由于干尖线虫在 水稻小穗分化时刺吸危害穗原基而导致每穗粒数下降,千粒重减轻,重发年份常给水稻生 产造成严重危害。 杀螟丹作为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药剂已应用达30多年,虽然对干尖线虫还具有 一定防效,但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该药剂和其他药剂的复配加工剂型仅局限于可湿性 粉剂等少数剂型,而且容易降解,导致防治效果下降明显。 噻唑膦是一种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的有机磷农药,主要剂型是颗粒剂,用于防治根 结线虫时其有效成分亩用量为100-200克。但用于防治干尖线虫还未见任何文献报道和实 际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提供一种含有噻唑膦、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农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 在的上述问题。并进一步提供该复配农药的制备方法。 技术方案:一种含有噻唑膦、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农药,含有噻唑膦1?15重量 份、戊唑醇〇. 05?10重量份,咪鲜胺0. 5?2重量份。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复配农药为乳油、水乳剂或悬浮剂。 制备上述含有噻唑膦、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农药的方法,步骤为:称量戊唑醇、 咪鲜胺和噻唑膦,并加入乳化剂、扩散剂和植物油,充分搅拌均匀。 制备上述含有噻唑膦、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农药的方法,步骤为:称量戊唑醇、 咪鲜胺和噻唑膦,并加入乳化剂、分散剂和丙二醇,用去离子水补足余量,充分搅拌均匀。 上述含有噻唑膦、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农药在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及恶苗病中 的应用。进一步地,噻唑膦亩用量为lg-15g,戊唑醇每亩用量为0.05-10克、咪鲜胺每亩用 量为0. 5-2克。 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克服以前传统防治干尖线虫药剂杀螟丹剂型狭隘性和 易降解不稳定的缺点,可将防治水稻种传病害种子处理剂开发成乳油、水乳剂、悬浮剂等高 效环保剂型。而且通过与咪鲜胺及戊唑醇的复配,可增强噻唑膦的渗透性,明显降低噻唑膦 的亩用量。 【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在研究过程中,对有关噻唑膦与戊唑醇及咪鲜胺复配剂对水稻干尖线虫 病、恶苗病等种传病害防效进行对比研究,试验结果如下。 实施例1 将戊唑醇2. 0克(有效成分)、咪鲜胺1. 5克(有效成分)、噻唑膦(折算成有效 成分)3克,0265乳化剂4. 8克,扩散剂ΝΝ0 0. 8克,植物油溶剂加至20毫升,充分搅拌均 匀,制得有效成分含量为32. 5 %乳油。 实施例2 将戊唑醇(折算成有效成分)0. 5克、咪鲜胺(折算成有效成分)2克、噻唑膦10克 (有效成分)、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0.3克,壬基酚聚氧乙烯醚0.2克,丙二醇0.5克, 去离子水补足40毫升,利用高速均质机搅拌均匀,制的有效成分含量为31. 25%水乳剂。 实施例3 将戊唑醇2. 0克(有效成分)、咪鲜胺L 0克(有效成分)、噻唑膦(折算成有效 成分)3克,0265乳化剂4. 2克,扩散剂ΝΝ0 1. 0克,植物油溶剂加至20毫升,充分搅拌均 匀。 实施例4 将戊唑醇(折算成有效成分)〇. 5克、咪鲜胺(折算成有效成分)1. 5克、噻唑膦 9. 5克(有效成分)、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0. 6克,壬基酚聚氧乙烯醚0. 5克,丙二醇 〇. 8克,去离子水补足40毫升,利用高速均质机搅拌均匀。 实施例5 将戊唑醇2. 0克(有效成分)、咪鲜胺2. 0克(有效成分)、噻唑膦(折算成有效 成分)6克,0265乳化剂4. 5克,扩散剂ΝΝ0 0. 6克,植物油溶剂加至20毫升,充分搅拌均 匀。 实施例6 将戊唑醇(折算成有效成分)1. 0克、咪鲜胺(折算成有效成分)2. 5克、噻唑膦12 克(有效成分)、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〇. 7克,壬基酚聚氧乙烯醚0. 6克,丙二醇0. 4 克,去离子水补足40毫升,利用高速均质机搅拌均匀。 用上述实施例制得的农药组合物浸种防治水稻干尖线虫和恶苗病试验。试验处理 以25%咪鲜胺乳油和98%杀螟丹可溶性粉剂作为对照药剂。供试水稻品种为干尖线虫病 及恶苗病发生严重的水稻品种一淮稻11号。 种子处理时的浸种温度25°C,浸种时间48小时,浸种足够时间后催芽至露白播 种。育秧方式为旱育秧,秧龄20天后移栽大田。抽穗灌浆期调查恶苗病株率和干尖线虫病 株率并计算防效。 试验结果表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2、3、4、5、6浸种处理对水稻种传病害干尖线虫病 和恶苗病均具有优良的防效,实施例1每亩用量为20毫升、实施例2每亩用量为40毫升, 实施例3每亩用量为20晕升,实施例4每亩用量为40晕升,实施例5每亩用量为20晕升, 实施例6每亩用量为20毫升。浸种48小时,孕穗期对干尖线虫病防效达90%以上,远高于 杀螟丹和亩用10 %噻唑膦颗粒剂120g (含噻唑膦有效成分12克)。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采用 上述用量浸种时对恶苗病的效果达85%以上,防效高于常规的防治药剂98%杀螟丹可溶 性粉剂。说明采用本专利技术配方制造的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对水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具有优 良的防治效果。由于供试水稻品种恶苗病菌对咪鲜胺具有抗药性,本试验对照药剂咪鲜胺 对恶苗病防效差,孕穗期防效只有50%左右,结果如表1。 表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制造的药剂对水稻干尖线虫病及恶苗病的防效品种:淮稻 11号 【权利要求】1. 一种含有噻唑膦、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噻唑膦1~15重量 份、戊唑醇0. 05~10重量份,咪鲜胺0. 5~2重量份。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噻唑膦、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复 配农药为乳油、水乳剂或悬浮剂。3. 制备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有噻唑膦、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农药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称量戊唑醇、咪鲜胺和噻唑膦,并加入乳化剂、扩散剂和植物油,充分搅拌均匀。4. 制备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有噻唑膦、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农药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称量戊唑醇、咪鲜胺和噻唑膦,并加入乳化剂、分散剂和丙二醇,用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充分搅拌均匀。5.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含有噻唑膦、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农药在防治水稻干尖线 虫病及恶苗病中的应用。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有噻唑膦、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农药在防治水稻干尖线 虫病及恶苗病中的应用,其特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含有噻唑膦、戊唑醇和咪鲜胺的复配农药,其特征在于,含有噻唑膦1~15重量份、戊唑醇0.05~10重量份,咪鲜胺0.5~2重量份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红福姚克兵束兆林吉沐祥缪康赵来成费子华吴祥陈源王莉莉张建华龚帮东邵春王建朱成刚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