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73783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2 04: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射器,该注射器包括前端带有小孔的针筒以及设于所述针筒内的活塞芯杆,所述小孔中装有针头,所述针头包括针栓、以及与所述针栓连接的针梗,所述针梗的前端为针尖,所述针筒内壁均匀设有三根凸起条,所述活塞芯杆的外壁均匀设有三个凹槽,所述三根凸起条分别插入到所述三个凹槽内;所述针尖设有三个出液孔,相邻出液孔之间相隔4mm,且所述出液孔的直径为1.5mm。本注射器能够有效防止两者之间发生“打滑”;此外,本注射器针尖侧边的多个出液体孔能够将注射液注射肌肉的不同位置处,有利于注射液的快速扩散,且多个出液孔能够减小注射过程中注射液对肌肉的压力,进一步的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注射器,该注射器包括前端带有小孔的针筒以及设于所述针筒内的活塞芯杆,所述小孔中装有针头,所述针头包括针栓、以及与所述针栓连接的针梗,所述针梗的前端为针尖,所述针筒内壁均匀设有三根凸起条,所述活塞芯杆的外壁均匀设有三个凹槽,所述三根凸起条分别插入到所述三个凹槽内;所述针尖设有三个出液孔,相邻出液孔之间相隔4mm,且所述出液孔的直径为1.5mm。本注射器能够有效防止两者之间发生“打滑”;此外,本注射器针尖侧边的多个出液体孔能够将注射液注射肌肉的不同位置处,有利于注射液的快速扩散,且多个出液孔能够减小注射过程中注射液对肌肉的压力,进一步的减轻病人的疼痛感。【专利说明】注射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肌肉注射用的注射器,属于医用器械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肌肉注射所用的注射器在使用过程中,活塞芯杆与针筒之间为光滑接触,两者之间接触不能太紧,否则需要较大推力才能推动活塞芯杆,不利于医护人员的操作,因此,两者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对于使用次数较多的注射器,该间隙较大,容易造成两者之间的“打滑”,影响医护人员的使用。 此外,使用注射器再对病人进行肌肉注射时,会伴随较强的疼痛感,产生该疼痛感的原因包括:一是针头插入到肌肉后带来刺痛感,二是在注射过程中,被注射出的液体具有一定的压强,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疼痛。另外,目前所用的针头均为针尖端口处的出液孔,注射液只从该出液孔被注射到肌肉中,这种针头在注射过程中,注射液进入到肌肉内面积较小,不利于注射液的扩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注射器,该注射器不仅能够防止活塞芯杆与针筒之间出现“打滑”,同时还能有效减轻注射对人体的疼痛。 实现本技术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注射器,包括前端带有小孔的针筒以及设于所述针筒内的活塞芯杆,所述小孔中装有针头,所述针头包括针栓、以及与所述针栓连接的针梗,所述针梗的前端为针尖,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筒内壁均匀设有三根凸起条,所述活塞芯杆的外壁均匀设有三个凹槽,所述三根凸起条分别插入到所述三个凹槽内;所述活塞芯杆位于针筒内的一端设有压力传感器,活塞芯杆内设有单片机,所述单片机连接有报警器或报警灯,所述单片机还与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针尖上设有三个出液孔,相邻出液孔之间相隔4_,且所述出液孔的直径为1.5_。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注射器中的活塞芯杆与针筒之间通过凸起条卡入凹槽中,实现对两者的固定,能够有效防止两者之间发生“打滑”;此外,活塞芯杆上的压力传感器能够实时有效地检测出注射液被注射出的压力,并判断该压力是否超出临床中人体所能承受的压力值,如超过即发出警报;同时本注射器针尖侧边的多个出液体孔能够将注射液注射肌肉的不同位置处,有利于注射液的快速扩散,且多个出液孔能够减小注射过程中注射液对肌肉的压力,进一步的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针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活塞芯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针头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注射器针头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不,本技术注射器包括针筒1、活塞心杆2和针头3,针筒I的如立而(图中的左端)带有小孔,针头3安装在该小孔上,活塞芯杆2设于针筒I内。 如图2所示,针筒I的内壁均匀设有三根凸起条1.1,三根凸起条1.1之间均为120。, 如图3所示,活塞芯杆2的外壁均匀设有三个凹槽2.4,针筒I的内壁的三根凸起条1.1分别插入到三个凹槽2.4内,从而实现活塞芯杆2与针筒I之间的相对固定。 如图4所示,针头3包括针栓3.1、以及与针栓3.1连接的针梗3.2,针梗3.2的前端为针尖3.3,针尖3.3的周围设有三个出液孔3.4,相邻出液孔3.4之间相隔4mm,且每个出液孔3.4的直径为1.5mm。 此外,本实施例注射器的活塞芯杆2 —端(图1中的左端)设有压力传感器2.1,活塞芯杆2的内部设有单片机2.2,所述单片机2.2连接有报警器2.3,单片机2.2还与压力传感器2.1连接。 使用现有传统型针头的状态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注射器针头穿过表皮4、真皮 5、皮下组织6进入肌肉7中,注射液只是从针尖处的出液口被注射到肌肉中,此时被注射的液体与肌肉接触面小,扩散慢。 而本使用本技术注射器针头的状态如图4所示,注射液从多个出液孔3.1被注射到肌肉7内,增加了注射液与肌肉的接触面,有利于注射液的扩散。当需要液体从多个出液孔3.1被注射出的状态与传统型针头被注射出的状态(速度和力度)一样时,若出液孔3.1的数量过多,则需要向注射器施加较大的推动力,从而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压力。根据临床实验,采用三个出液孔3.1,每个出液孔的直径为1.5mm,且相邻出液孔之间相隔4mm时,医护人员操作本技术与操作传统型注射器针头无明显差异,但此时本技术针头3.3上的三个出液孔3.1被注射的液体也能较快的分散到肌肉中,而患者对注射肌肉的疼痛感有明显减弱。 在使用本技术的过程中,由于活塞芯杆2与针筒I之间通过凸起条1.1与凹槽之间的卡合,实现相对固定,避免了两者之间出现“打滑”情况。在推动活塞芯杆2的时候,活塞芯杆2对针筒I内的注射液产生一个压力,同时,注射液对活塞芯杆2产生一个大小相同的反作用力,压力传感器2.1能够实时有效地检测出该反作用力的大小,并将检测的该反作用力传输至单片机2.2,单片机2.2中预先设置有一个压力阈值,该压力阈值为人体对注射液压力具有舒适感的一个值,通过临床实验获取该压力阈值,如果压力传感器2.1检测的反作用力大小超过该压力阈值,则认为此时推动活塞芯杆2的速度过快,使得注射液产生的压力值过大,将可能使病人产生不适,此时,单片机2.2控制报警器2.3发出警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报警器2.3可以用报警灯替换,报警灯发出报警灯光。 本技术中的单片机2.2仅仅接收压力传感器2.1检测的压力信号,根据该压力信号的大小判断是否超出压力阈值,以及在超出压力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报警器2.3发出警报,在上述过程中,单片机2.2的设置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常用的技术手段,本技术并不对单片机2.2的操作进行改进,使用现有单片机2.2控制报警即可实现本技术的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注射器,包括前端带有小孔的针筒以及设于所述针筒内的活塞芯杆,所述小孔中装有针头,所述针头包括针栓、以及与所述针栓连接的针梗,所述针梗的前端为针尖,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筒内壁均匀设有三根凸起条,所述活塞芯杆的外壁均匀设有三个凹槽,所述三根凸起条分别插入到所述三个凹槽内;所述活塞芯杆位于针筒内的一端设有压力传感器,活塞芯杆内设有单片机,所述单片机连接有报警器或报警灯,所述单片机还与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针尖上设有三个出液孔,相邻出液孔之间相隔4mm,且所述出液孔的直径为1.5mm。【文档编号】A61M5/178GK203989293SQ201420375708【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7日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射器,包括前端带有小孔的针筒以及设于所述针筒内的活塞芯杆,所述小孔中装有针头,所述针头包括针栓、以及与所述针栓连接的针梗,所述针梗的前端为针尖,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筒内壁均匀设有三根凸起条,所述活塞芯杆的外壁均匀设有三个凹槽,所述三根凸起条分别插入到所述三个凹槽内;所述活塞芯杆位于针筒内的一端设有压力传感器,活塞芯杆内设有单片机,所述单片机连接有报警器或报警灯,所述单片机还与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针尖上设有三个出液孔,相邻出液孔之间相隔4mm,且所述出液孔的直径为1.5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静芦敏慧鲁海蜃谭诗敏夏成龙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普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