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养殖螺旋藻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63332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1 2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二氧化碳养殖螺旋藻混合装置,主要解决目前螺旋藻养殖中二氧化碳与培养液混合装置难以实现二氧化碳的均匀混合的问题,气体释放管位于混合容器底部三分之一高度处,气体释放管的管壁沿轴向均匀分布圆形通孔,混合容器的末端面上部设有混合液输出管口,培养液输入管连接阀门后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到混合容器圆柱侧面顶部,电动机输出轴与减速器输入轴通过联轴器实现连接,减速器通过螺栓连接方式固定在混合容器进气端的圆形端面进气口的上方,减速器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转轴实现连接,螺旋桨通过焊接的方式沿转轴轴向均匀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二氧化碳与培养液混合过程中通过对营养液的充分搅动,从而有效提高二氧化碳的混合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二氧化碳养殖螺旋藻混合装置,主要解决目前螺旋藻养殖中二氧化碳与培养液混合装置难以实现二氧化碳的均匀混合的问题,气体释放管位于混合容器底部三分之一高度处,气体释放管的管壁沿轴向均匀分布圆形通孔,混合容器的末端面上部设有混合液输出管口,培养液输入管连接阀门后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到混合容器圆柱侧面顶部,电动机输出轴与减速器输入轴通过联轴器实现连接,减速器通过螺栓连接方式固定在混合容器进气端的圆形端面进气口的上方,减速器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转轴实现连接,螺旋桨通过焊接的方式沿转轴轴向均匀分布。本技术在二氧化碳与培养液混合过程中通过对营养液的充分搅动,从而有效提高二氧化碳的混合效果。【专利说明】二氧化碳养殖螺旋藻混合装置
本技术涉及二氧化碳养殖螺旋藻混合装置,属于螺旋藻养殖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螺旋藻是一类低等生物,原核生物,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丝状体,体长 200-500 μ m,宽5-10 μ m,圆柱形,呈疏松或紧密的有规则的螺旋旋形弯曲,形如钟表发条, 故而得名。具有减轻癌症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免疫功能,降低血脂等功效。螺旋藻 是多细胞藻体,圆柱形螺旋状的丝状体,单生或集群聚生,藻丝直径5-10 μ m,先端钝形,螺 旋数2-7个。藻体可以颤动和旋转运动,常像围绕着一个纵轴似地很快旋转,向前爬行。细 胞内含物均匀,无真正的细胞核。由于体内的藻红素和藻蓝素等的数量不同,而呈现不同体 色,如蓝绿色、黄绿色或紫红色等。并有纤弱的横隔壁。属原核生物的简单繁殖方式,可直 接分裂。 大池培养过程中的管理是稳产高产的重要保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定时测定记录 气温、水温、pH、0D值,清除杂物,定时开关搅拌器。藻种池和大池一般都要求装搅拌器。搅 拌不仅可以使藻池中营养物质分布均匀,避免池中深浅层藻体受光不匀带来的光伤害和光 饥饿现象,同时还能排除过多的02,减少因氧饱和而产生的光合抑制作用。注意控制PH在 10左右,方法是增加 NaHC03,增添或更换新鲜培养液,增加 C02的供给等。注意控制温度, 最适培养温度为25-35°C。目前螺旋藻养殖过程中二氧化碳与培养液的混合通常采用中部 设置气体释放管的混合装置来实现气体和培养液的混合,该种方式由于气体释放管处于中 部,释放的二氧化碳难以充分与营养液混合,从而导致混合装置底部的营养液中二氧化碳 浓度很低,难以满足螺旋藻养殖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目前螺旋藻养殖中二氧化碳与培养液混合装置难以实现二氧化 碳的均匀混合的问题,设计了二氧化碳养殖螺旋藻混合装置。 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该二氧化碳养殖螺旋藻混合装置,其结构包括:气体输入管、法兰、培养液输入管、 阀门、混合单元、气体释放管、混合容器、法兰、混合液输出管口、输出管、法兰、电动机、减速 器、转轴、螺旋桨;混合单元由混合容器和气体释放管组成,所述混合容器为圆柱形筒结构 组成,所述气体释放管轴向位于混合容器底部,气体释放管位于混合容器底部三分之一垂 直高度处,气体释放管为空心管结构,其管壁沿轴向均匀分布圆形通孔,气体释放管一端与 混合容器端面通过焊接实现密封,气体释放管另一端伸出混合容器端面,气体释放管伸出 的一端通过端部的法兰与气体输入管端部的法兰借助螺栓实现连接,混合容器的末端面上 部设有混合液输出管口,培养液输入管连接阀门后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到混合容器圆柱侧 面顶部,所述电动机输出轴与减速器输入轴通过联轴器实现连接,减速器通过螺栓连接方 式固定在混合容器进气端的圆形端面进气口的上方,减速器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转轴实现 连接,螺旋桨通过焊接的方式沿转轴轴向均匀分布。 所述培养液输入管与气体释放管的进气端相对于混合容器处于同一侧。 所述气体释放管的轴向与混合容器轴线的几何关系为平行。 所述气体释放管的进气端圆周面与混合容器端面通过焊接实现密封。 所述混合液输出管口通过端部的法兰与输出管端部的法兰借助螺栓实现连接。 所述混合液输出管口与混合容器的末端面通过焊接实现连接。 本技术有如下优点: 1.本技术新颖独特,在二氧化碳与培养液混合过程中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底部 释放,从而有效提高二氧化碳的混合效果。 2.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应用性广。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局部剖面图。 图2为本技术整体结构图。 图中:1气体输入管、11法兰、2培养液输入管、21阀门、3混合单元、31气体释放 管、32混合容器、33法兰、34混合液输出管口、4输出管、41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 如图1、2所示:二氧化碳养殖螺旋藻混合装置,其结构包括:气体输入管1、法兰 11、培养液输入管2、阀门21、混合单元3、气体释放管31、混合容器32、法兰33、混合液输出 管口 34、输出管4、法兰41 ;混合单元3由混合容器32和气体释放管31组成,所述混合容 器32为圆柱形筒结构组成,所述气体释放管31轴向位于混合容器32底部,气体释放管31 位于混合容器32底部三分之一垂直高度处,气体释放管31为空心管结构,其管壁沿轴向均 匀分布圆形通孔,气体释放管31 -端与混合容器32端面通过焊接实现密封,气体释放管 31另一端伸出混合容器32端面,气体释放管31伸出的一端通过端部的法兰33与气体输 入管1端部的法兰11借助螺栓实现连接,混合容器32的末端面上部设有混合液输出管口 34,培养液输入管2连接阀门21后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到混合容器32圆柱侧面顶部;所述 电动机5输出轴与减速器6输入轴通过联轴器实现连接,减速器6通过螺栓连接方式固定 在混合容器32进气端的圆形端面进气口的上方,减速器6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转轴7实现 连接,螺旋桨8通过焊接的方式沿转轴7轴向均匀分布;所述培养液输入管2与气体释放管 31的进气端相对于混合容器32处于同一侧;所述气体释放管31的轴线与混合容器32轴 线的几何关系为平行;所述气体释放管31的进气端圆周面与混合容器32端面通过焊接实 现密封;所述混合液输出管口 34通过端部的法兰与输出管4端部的法兰41借助螺栓实现 连接;所述混合液输出管口 34与混合容器32的末端面通过焊接实现连接。 实施例2 : 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二氧化碳养殖螺旋藻混合装置,使用时,将二氧化碳借助气体 输入管1进入气体释放管31内部,借助气体释放管31圆周面上的圆形通孔二氧化碳释放 到混合装置内腔,此时开启阀门21,培养液流经培养液输入管2进入混合容器32内部并充 满空腔,待培养液充满后二氧化碳会由底部上升,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二氧化碳与培养液的 混合,由于二氧化碳是从底部往顶部上升,增大了二氧化碳的停留时间从而改善了培养液 与二氧化碳的混合效果,混合后的培养液通过混合液输出管34流入输出管4进行螺旋藻的 培养环节即可。 上述实施例只是一种优选的方案,明显的,该实施例可作其它改动,如: 气体释放管31的管壁沿轴向均匀分布方形通孔,上述改动后的方案虽不如本实 施例的优越,却也明显优于现有技术。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二氧化碳养殖螺旋藻混合装置,结构包括:气体输入管(1)、法兰(11)、培养液输入管(2)、阀门(21)、混合单元(3)、气体释放管(31)、混合容器(32)、法兰(33)、混合液输出管口(34)、输出管(4)、法兰(41);其特征是:混合单元(3)由混合容器(32)和气体释放管(31)组成,所述混合容器(32)为圆柱形筒结构组成,所述气体释放管(31)轴向位于混合容器(32)底部,气体释放管(31)位于混合容器(32)底部三分之一垂直高度处,气体释放管(31)为空心管结构,其管壁沿轴向均匀分布圆形通孔,气体释放管(31)一端与混合容器(32)端面通过焊接实现密封,气体释放管(31)另一端伸出混合容器(32)端面,气体释放管(31)伸出的一端通过端部的法兰(33)与气体输入管(1)端部的法兰(11)借助螺栓实现连接,混合容器(32)的末端面上部设有混合液输出管口(34),培养液输入管(2)连接阀门(21)后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到混合容器(32)圆柱侧面顶部,所述电动机(5)输出轴与减速器(6)输入轴通过联轴器实现连接,减速器(6)通过螺栓连接方式固定在混合容器(32)进气端的圆形端面进气口的上方,减速器(6)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转轴(7)实现连接,螺旋桨(8)通过焊接的方式沿转轴(7)轴向均匀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淑龙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蓝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6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