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雄专利>正文

空调制冷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56809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1 1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用户侧换热器、热源侧换热器、加热器、第一节流机构、第二节流机构、第一流向控制阀和第二流向控制阀;所述加热器的出口端依次经过第二节流机构、第六十五管道,与所述热源侧换热器两个连接端口中的任意一个连接端口相连,所述热源侧换热器的另一个连接端口通过第七十管道与第一流向控制阀两个连接端点中的任意一个连接端点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一端与加热器出口端和第二节流机构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另一端与第七十管道相连,所述第一节流机构的入口端通过第六十六管道与第六十五管道相连。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成本低廉,能实现制冷、供暖、和生产热水等多种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构、用户侧换热器、热源侧换热器、加热器、第一节流机构、第二节流机构、第一流向控制阀和第二流向控制阀;所述加热器的出口端依次经过第二节流机构、第六十五管道,与所述热源侧换热器两个连接端口中的任意一个连接端口相连,所述热源侧换热器的另一个连接端口通过第七十管道与第一流向控制阀两个连接端点中的任意一个连接端点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一端与加热器出口端和第二节流机构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另一端与第七十管道相连,所述第一节流机构的入口端通过第六十六管道与第六十五管道相连。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成本低廉,能实现制冷、供暖、和生产热水等多种功能。【专利说明】空调制冷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空调制冷设备,属于制冷

技术介绍
本技术 申请人:于2012年02月01日公开的、申请号为201110315796.6的专利技术专利,以及于2013年04月10日公开的、申请号为201210028411.2的专利技术专利的权利要求1提出了一种空调制冷设备方案,其系统组成如图6所示。从上述专利技术专利的说明书可知:图6所示的方案能实现多种功能,特别适用于全年有制冷、供暖和生活热水需求的场合。但从图6以及上述两项专利技术专利的说明书可知,运行过程中,图6所示的方案存在以下缺陷: I)从压缩机构I排出的制冷剂过热蒸气进入第三换热器8后,通常仅会放出部分热量,因此,从第三换热器8出来的制冷剂可能全部是气体,或者是气液两相混合物,所以当这些制冷剂通过第二节流机构7时,会产生较大压降(即:循环阻力),故对空调制冷设备的循环性能会造成不利影响。 2)因为工作过程中,第二换热器4会分别扮演冷凝器和蒸发器的双重角色,因此,当第二换热器4选用某些类型的换热器时(例如:板式换热器),为了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降低制冷剂通过换热器的阻力损失,避免换热过程中,制冷剂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气液冲击,以及产生噪声,因此在第二换热器4扮演冷凝器的角色时,会要求制冷剂上进下出;在第二换热器4扮演蒸发器的角色时,会要求制冷剂下进上出;而图6所示的方案不可能实现上述要求。 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以下的专利和专利申请中, 本技术 申请人:于2012年07月11日公开的、申请号为201210057854.4的专利技术专利; 本技术 申请人:于2013年01月02日公开的、申请号为201110462200.5的专利技术专利; 本技术 申请人:于2012年04月11日获得授权、专利号为201010271025.7的专利技术专利; 本技术 申请人:于2012年05月23日获得授权、专利号为201010508119.1的专利技术专利; 本技术 申请人:于2012年07月18日获得授权、专利号为201110009021.6的专利技术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工作过程中能降低制冷剂的循环阻力;使热源侧换热器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制冷剂能实现上进下出,同时热源侧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制冷剂能实现下进上出;并能在全年运行过程中能实现多种功能的空调制冷设备。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空调制冷设备,至少包括压缩机构(I)、用户侧换热器(3)、热源侧换热器 (4)、加热器(8)、第一节流机构(5)、第二节流机构(7)和第一流向控制阀(41),其特征是:该空调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流向控制阀(42);所述加热器(8)的出口端依次经过第二节流机构(7)、第六十五管道(65),与所述热源侧换热器(4)两个连接端口中的任意一个连接端口相连,所述热源侧换热器(4)的另一个连接端口通过第七十管道(70)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两个连接端点中的任意一个连接端点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42) —端与加热器(8)出口端和第二节流机构(7)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42)另一端与第七十管道(70)相连,所述第一节流机构(5)的入口端通过第六十六管道¢6)与第六十五管道(65)相连。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1.运行时,可以降低制冷剂的循环阻力;提高热源侧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避免在热源侧换热器的换热过程中,制冷剂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气液冲击,以及避免在热源侧换热器中产生噪声; 2.能实现制冷、供暖、供应生活热水等多种功能; 3.工作更稳定、可靠; 4.本技术适用于工业和民用的空调制冷设备,特别适用于对制冷、供暖、供应生活热水有要求的场合。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5结构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与本技术实施例1至3相配的水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与本技术实施例5相配的水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8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8图9改进方案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8图9改进方案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8图9改进方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
技术实现思路
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整个空调制冷设备包括以下组成部分:压缩机构1、第一节流机构5、第二节流机构7、用户侧换热器3、热源侧换热器4、加热器8、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 ;第一节流机构5、第二节流机构7都为电子膨胀阀;第一流向控制阀41和第二流向控制阀42为电磁阀。 以上空调制冷设备各组成部分的连接方式如下: 加热器8的出口端依次经过第二节流机构7、第六十五管道65,与热源侧换热器4两个连接端口中的任意一个连接端口相连,热源侧换热器4的另一个连接端口通过第七十管道70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两个连接端点中的任意一个连接端点相连,第二流向控制阀42 一端与加热器8出口端和第二节流机构7之间的管道相连,第二流向控制阀42另一端与第七十管道70相连,第一节流机构5的入口端通过第六十六管道66与第六十五管道65相连; 加热器8的入口端依次经过第六十管道60、压缩机构I出口端、压缩机构I入口端、第六十三管道63、用户侧换热器3,与第一节流机构5的出口端相连;第一流向控制阀41的另一个连接端点通过第六十一管道61与压缩机构I入口端和用户侧换热器3之间的第六十三管道63相连。 该空调制冷设备在全年运行过程中,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夏季工作时,用户侧换热器3作为蒸发器,用于生产冷冻水或冷却空气;加热器8用于回收制冷过程中所产生的部分冷凝热,生产热水;如图7所示,加热器8所生产的热水再通过生活热水加热器30生产生活热水,图7中的50为热水循环水泵;热源侧换热器4作为冷凝器,向环境散发制冷过程中未回收利用的冷凝热。 过渡季节工作时,用户侧换热器3不工作;热源侧换热器4作为蒸发器,用于从环境中吸收热量,再通过加热器8生产热水,然后再通过图7中的生活热水加热器30生产生活热水。 冬季工作时,用户侧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制冷设备,至少包括压缩机构(1)、用户侧换热器(3)、热源侧换热器(4)、加热器(8)、第一节流机构(5)、第二节流机构(7)和第一流向控制阀(41),其特征是:该空调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流向控制阀(42);所述加热器(8)的出口端依次经过第二节流机构(7)、第六十五管道(65),与所述热源侧换热器(4)两个连接端口中的任意一个连接端口相连,所述热源侧换热器(4)的另一个连接端口通过第七十管道(70)与第一流向控制阀(41)两个连接端点中的任意一个连接端点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42)一端与加热器(8)出口端和第二节流机构(7)之间的管道相连,所述第二流向控制阀(42)另一端与第七十管道(70)相连,所述第一节流机构(5)的入口端通过第六十六管道(66)与第六十五管道(65)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雄杨燕芳
申请(专利权)人:刘雄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