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体上覆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44548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0 17: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桥体上覆面,包括顶板,均匀设置于顶板底部的支撑型材,设置于支撑型材之间的至少部分中空的支撑体;支撑型材包括垂直段,与垂直段底端连接的水平段,垂直段的顶端与顶板的底部连接;支撑体包括位于垂直段之间的上支撑体、位于水平段下方的下支撑体以及位于上支撑体和下支撑体之间的连接体,上支撑体、下支撑体和连接体共同构成容纳水平段的槽;连接体为实心结构,连接体内设置有钢柱。当本发明专利技术受扭转力时,钢柱发生塑性变形,能够分担连接体的变形量,使支撑体的整体变形量更小,防止支撑体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桥体上覆面,包括顶板,均匀设置于顶板底部的支撑型材,设置于支撑型材之间的至少部分中空的支撑体;支撑型材包括垂直段,与垂直段底端连接的水平段,垂直段的顶端与顶板的底部连接;支撑体包括位于垂直段之间的上支撑体、位于水平段下方的下支撑体以及位于上支撑体和下支撑体之间的连接体,上支撑体、下支撑体和连接体共同构成容纳水平段的槽;连接体为实心结构,连接体内设置有钢柱。当本专利技术受扭转力时,钢柱发生塑性变形,能够分担连接体的变形量,使支撑体的整体变形量更小,防止支撑体损坏。【专利说明】桥体上覆面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桥梁用覆面。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的桥梁覆面所使用的材料大部分采用混凝土钢筋结构。在施工中普遍采用混凝土现场连续浇注方式施工,由于混凝土的特性,施工周期比较长,劳动强度大,同时给交通带来很大不便。桥体在承受由于风引起的扭转力时,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 另外,连续浇注的混凝土重量大,不利于桥梁的轻质化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可预制,现场施工周期短,重量轻、承载能力强且能够承受较大扭转力的桥体上覆面。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桥体上覆面,包括顶板,均匀设置于顶板底部的支撑型材,设置于支撑型材之间的至少部分中空的支撑体;支撑型材包括垂直段,与垂直段底端连接的水平段,垂直段的顶端与顶板的底部连接;支撑体包括位于垂直段之间的上支撑体、位于水平段下方的下支撑体以及位于上支撑体和下支撑体之间的连接体,上支撑体、下支撑体和连接体共同构成容纳水平段的槽;连接体为实心结构,连接体内设置有钢柱。 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重量低,可以预制,现场安装方便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 本专利技术在受力时,顶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微量弯曲,此时由于水平段被由上支撑体、下支撑体和连接体共同构成的槽容纳,使得本专利技术的完整性能够得到保持,承载能力更强。 当本专利技术受扭转力时,钢柱发生塑性变形,能够分担连接体的变形量,使支撑体的整体变形量更小,防止支撑体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钢柱上均匀开设有多个环形槽。 设置环形槽,使钢柱更易弯曲,避免应力集中。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槽的槽底转角处圆弧过渡。 进一步的,所述上支撑体和所述下支撑体为空心结构。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支撑体底部两角处的上加强体,上加强体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上加强体的两条直角边与所述上支撑体的侧边和底边连接,上加强体与上支撑体底边接触的直角边延伸至所述连接体的竖直范围内。 由于水平段的挤压,上支撑体底部两角处受力大,而且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属于薄弱位置。在此处设置上加强体,能够有效增加上支撑体的承载力。上加强体与上支撑体底边接触的直角边延伸至所述连接体的竖直范围内,能够将连接体受到的挤压力传递至上支撑体,从而使支撑体的受力更加均匀。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下支撑体顶部两角的下加强体,下加强体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下加强体的两条直角边与所述下支撑体的侧边和顶边连接,下加强体与下支撑体顶边接触的直角边延伸至所述连接体的竖直范围内。 由于水平段的挤压,下支撑体顶部两角处受力大,而且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属于薄弱位置。在此处设置下加强体,能够有效增加下支撑体的承载力。下加强体与下支撑体底边接触的直角边延伸至所述连接体的竖直范围内,能够将连接体受到的挤压力传递至下支撑体,从而使支撑体的受力更加均匀。 进一步的,还包括与所述下支撑体的底部连接的底板。 设置底板,能够增加本专利技术与桥体的接触面积,使本专利技术承受较小的压强,有利于提闻本专利技术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重量低,可以预制,现场安装方便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2.本专利技术在受力时,顶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微量弯曲,此时由于水平段被由上支撑体、下支撑体和连接体共同构成的槽容纳,使得本专利技术的完整性能够得到保持,承载能力更强;3.当本专利技术受扭转力时,钢柱发生塑性变形,能够分担连接体的变形量,使支撑体的整体变形量更小,防止支撑体损坏;4.设置环形槽,使钢柱更易弯曲,避免应力集中;5.设置上加强体和下加强体,能够有效增加上支撑体和下支撑体的承载力;6.设置上加强体和下加强体,能使支撑体的受力更加均匀;7.设置底板,能够增加本专利技术与桥体的接触面积,使本专利技术承受较小的压强,有利于提高本专利技术的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下面将对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图作简单的说明。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下面的附图,得到其它附图。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支撑型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钢柱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如下:1-顶板,2-支撑型材,3-支撑体,4-底板,5-钢柱,21-垂直段,22-水平段,31-上支撑体,32-下支撑体,33-连接体,34-上加强体,35-下加强体,51-环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而易见的,下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基于本专利技术记载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得到的其它所有实施例,均在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内。 实施例1:如图f图3所示,桥体上覆面,包括顶板1,均匀设置于顶板I底部的支撑型材2,设置于支撑型材2之间的至少部分中空的支撑体3 ;支撑型材2包括垂直段21,与垂直段21底端连接的水平段22,垂直段21的顶端与顶板I的底部连接;支撑体3包括位于垂直段21之间的上支撑体31、位于水平段22下方的下支撑体32以及位于上支撑体31和下支撑体32之间的连接体33,上支撑体31、下支撑体32和连接体33共同构成容纳水平段22的槽;连接体33为实心结构,连接体33内设置有钢柱5。 实施例2: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钢柱5上均匀开设有多个环形槽51。 实施例3: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所述环形槽51的槽底转角处圆弧过渡。 实施例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上支撑体31和所述下支撑体32为空心结构。 实施例5: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支撑体31底部两角处的上加强体34,上加强体34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上加强体34的两条直角边与所述上支撑体31的侧边和底边连接,上加强体34与上支撑体31底边接触的直角边延伸至所述连接体33的竖直范围内。 实施例6: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或5的基础上,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下支撑体32顶部两角的下加强体35,下加强体35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下加强体35的两条直角边与所述下支撑体32的侧边和顶边连接,下加强体35与下支撑体32顶边接触的直角边延伸至所述连接体33的竖直范围内。 实施例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任意一种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桥体上覆面,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1),均匀设置于顶板(1)底部的支撑型材(2),设置于支撑型材(2)之间的至少部分中空的支撑体(3);支撑型材(2)包括垂直段(21),与垂直段(21)底端连接的水平段(22),垂直段(21)的顶端与顶板(1)的底部连接;支撑体(3)包括位于垂直段(21)之间的上支撑体(31)、位于水平段(22)下方的下支撑体(32)以及位于上支撑体(31)和下支撑体(32)之间的连接体(33),上支撑体(31)、下支撑体(32)和连接体(33)共同构成容纳水平段(22)的槽;连接体(33)为实心结构,连接体(33)内设置有钢柱(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学友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金锋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