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95219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6 2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壳体、换热组件以及净化组件,壳体具有彼此间隔开的换热风道和净化风道,壳体上形成有净化进风口和两个净化出风口,净化进风口和两个净化出风口均与净化风道连通;换热组件设在换热风道内;净化组件包括净化模块和两个风轮,净化模块和两个风轮均设在净化风道内,其中在两个风轮将从净化进风口进入到净化风道内的空气分别输送至两个净化出风口期间净化模块对空气进行净化。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调器,可以保证空调器的换热功能与净化功能互不影响,使得空调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和净化效果。另外,由于净化组件包括与两个净化出风口相对的两个风轮,从而可以提升空气净化效果和效率,实现环包送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壳体、换热组件以及净化组件,壳体具有彼此间隔开的换热风道和净化风道,壳体上形成有净化进风口和两个净化出风口,净化进风口和两个净化出风口均与净化风道连通;换热组件设在换热风道内;净化组件包括净化模块和两个风轮,净化模块和两个风轮均设在净化风道内,其中在两个风轮将从净化进风口进入到净化风道内的空气分别输送至两个净化出风口期间净化模块对空气进行净化。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器,可以保证空调器的换热功能与净化功能互不影响,使得空调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和净化效果。另外,由于净化组件包括与两个净化出风口相对的两个风轮,从而可以提升空气净化效果和效率,实现环包送风。【专利说明】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指出,为使空调器具有空气净化功能,通常在空调的换热风道内设置净化模块,然而,这不但对空调的换热功能产生影响,且同时限制了空调的净化功能,净化效率低、净化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的换热功能与净化功能互不影响,具有较好的换热效果和净化效果,净化效率高,净化效果好。 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彼此间隔开的换热风道和净化风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净化进风口和两个净化出风口,所述净化进风口和两个净化出风口均与所述净化风道连通;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设在所述换热风道内;以及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包括净化模块和两个风轮,所述净化模块和两个风轮均设在所述净化风道内,其中在所述两个风轮将从所述净化进风口进入到所述净化风道内的空气分别输送至所述两个净化出风口期间所述净化模块对所述空气进行净化。 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器,由于空调器具有相对独立的换热系统和净化系统,从而可以保证空调器的换热功能与净化功能互不影响,进而使得空调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和净化效果。另外,由于净化组件包括与两个净化出风口相对的两个风轮,从而可以提升空气净化效果和效率,实现环包送风,增加净化空气的扩散面积。 具体地,所述净化风道包括:进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与所述净化进风口连通;和两个出风风道,所述两个出风风道彼此间隔开且分别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且所述两个出风风道分别与所述两个净化出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净化模块设在所述进风风道内。由此,方便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净化模块为两个,且所述两个净化模块分别设在所述两个出风风道内。由此,当某一个净化模块失效或者出现故障时,另一个净化模块可以正常工作,从而保证用户的使用需求。 可选地,每个所述净化模块位于所述净化进风口和对应的所述风轮之间。 或者可选地,每个所述净化模块位于对应的所述风轮和所述净化出风口之间。 具体地,所述净化组件还包括:净化壳体,所述净化壳体内限定出所述净化风道,所述净化壳体上形成有进风口和两个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两个出风口均与所述净化风道连通,且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净化进风口对应,所述两个出风口分别与所述两个净化出风口对应。由此,保证净化风道与换热风道可以可靠地隔离开,提高了空调器的工作稳定性,且方便安装和维修。 进一步地,所述净化壳体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共同限定出所述净化风道。由此,便于安装或拆卸风轮和净化模块。 可选地,所述净化壳体为对称结构。由此,可以提高环包送风效果。 可选地,所述换热风道和所述净化风道上下间隔开布置,所述净化进风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后侧,所述两个净化出风口分别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 优选地,每个所述风轮为贯流风轮。 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和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两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所不的空调器的主视图; 图4是图3中所不的空调器的后视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净化组件的爆炸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净化组件装配后的主视图; 图7是沿图6中A-A线的剖面图; 图8是图6中所示的净化组件的俯视图; 图9是图6中所示的净化组件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 100:空调器; 1:壳体;11:前壳;111:换热出风口 ;112:净化出风口 ; 12:后壳;121:换热进风口 ;122:净化进风口 ; 2:净化组件;21:净化模块;22:风轮;221:电机; 231:第一板;232:第二板; 233:第三板;234:第四板;235:矩形框架 241:进风口 ;242:出风口 ; 251:进风风道;252:出风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壳体1、换热组件以及净化组件2。 具体地,参照图1-图4,壳体I具有彼此间隔开的换热风道和净化风道,换热组件设在换热风道内,净化组件2设在净化风道内。可选地,换热风道和净化风道上下间隔开布置。当然,本技术不限于此,换热风道和净化风道还可以按照其他布置方式间隔开设置,例如,换热风道和净化风道还可以左右间隔开布置。 例如在图1-图4的示例中,壳体I包括前壳11和后壳12,前壳11竖直地连接在后壳12的前侧且与后壳12共同限定出密闭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的上部具有换热风道,容纳空间的下部具有净化风道且位于换热风道的下方,换热组件和净化组件2的工作部件(例如下文所述的风轮22和净化模块21等)分别对应地设在换热风道和净化风道内,从而换热功能与净化功能可以相对独立。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4,壳体I上形成有换热进风口 121和两个换热出风口 111,换热进风口 121和两个换热出风口 111均与换热风道连通。可选地,换热进风口 121形成在壳体I的后侧,两个换热出风口 111分别形成在壳体I的左右两侧,壳体I上进一步形成有净化进风口 122和两个净化出风口 112,净化进风口 122和两个净化出风口 112均与净化风道连通。可选地,净化进风口 122形成在壳体I的后侧,两个净化出风口 112分别形成在壳体I的左右两侧。 例如在图1-图4的示例中,前壳11上部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分别形成有贯穿的换热出风口 111,前壳11下部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分别形成有贯穿的净化出风口 112,后壳12上部的后壁上形成有贯穿的换热进风口 121,后壳12下部的后壁上形成有贯穿的净化进风口 122,且换热进风口 121和两个换热出风口 111均与换热风道相连通,净化进风口 122和两个净化出风口 112均与净化风道相连通,这样,从换热进风口 121流入壳体I内的空气经过换热风道、被换热组件换热后、再从两个换热出风口 111流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彼此间隔开的换热风道和净化风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净化进风口和两个净化出风口,所述净化进风口和两个净化出风口均与所述净化风道连通;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设在所述换热风道内;以及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包括净化模块和两个风轮,所述净化模块和两个风轮均设在所述净化风道内,其中在所述两个风轮将从所述净化进风口进入到所述净化风道内的空气分别输送至所述两个净化出风口期间所述净化模块对所述空气进行净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武中马超
申请(专利权)人: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