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具表面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7929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护具表面结构改良,主要由一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图样层与护具本体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护具本体上覆盖一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该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与护具本体的接触面上布设有一图样层;如上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护具于应用时,由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包覆图样层外以提供护具本体一保护作用,避免该护具因使用摩擦直接磨损到图样层,并透过图样层多彩设计或电镀图样,使本护具的图样层具有醒目效果或易于搭配运动服饰颜色,并具备加工容易、制作成本低及降低环境损害符合环保概念的目的。(*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护具表面结构改良,特别是指将具有图样层的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与护具本体相结合,以形成一防磨损、辨识性高及加工容易的护具。
技术介绍
近年来,人们已经愈来愈着重身体的健康,因此有愈来愈多人于周休假日时进行篮球或足球等之类的运动,在运动时数增加的前题下,伴随而来的是运动伤害机率的增加,因此,如何在尽兴运动后,不会因为运动伤害而造成平日工作的负担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运动前的暖身运动及正确的运动方式之外,便可在欲保护的身体部位穿戴一运动护具。运动护具设计的目的是预防运动伤害或保护一个已受伤的部位,它可以限制某一关节的活动度、降低表皮的磨擦力或吸收冲击的能量来达到防护的目的。公知护具主要是由表壳层、缓冲弹性层、发泡层等材质组成,由机具压模成型贴合后再与贴黏带及扣环以线车缝强固,上述缓冲弹性层以软弹性材料经由热压或发泡方式成型为配合人体部位的弧曲断面形状,上述表壳层、缓冲弹性层及发泡层的外周边与以加工而组合成一体。公知护具加工方式是将塑料射出成型为护具塑壳,将该护具塑壳清洗除去灰尘及油污,再将护具塑壳装配于夹具上,以静电方式将灰尘除去,再于护具塑壳表面以化学药剂做底漆处理,使电镀油与护具塑壳表面结合,以温度60至65度烘烧2.5到3小时,将护具塑壳放入真空中进行电镀,电镀完成后面漆喷涂并烘烧10至15分钟,即完成一护具塑壳。上述公知护具塑壳表面处理方式,是直接以喷漆或电镀加工两种加工-->方式将图案涂布于护具塑壳表面上;然而,上述两种加工方式非常耗时且良率不高,且使用直接喷漆方式所涂布的图案,其色彩呈现单调沉闷,又以直接喷漆方式所制作的护具塑壳使用一但过久,其表面透明保护漆会开始磨损,而逐渐脱落使该保护层被磨掉,间接磨损掉印刷于护具塑壳表面的图样,使图案模糊不清,而使护具塑壳呈现一老旧观感的现象。另一以真空电镀加工方式虽可使护具塑壳表面呈现一较炫丽的视觉效果,但其电镀设备较为昂贵,而使产制成本提高,且电镀加工无法在具有柔韧性的护具塑壳表面上镀上电镀层,再者,两种加工方式会对环境及操作人员带来伤害,故,该公知护具塑壳在实际制作上常常为人所诟病,仍尚有需待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护具表面结构改良,由将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结合于护具本体表面上,可提供一保护图样作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护具表面结构改良,主要由一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图样层与护具本体所组成;护具本体上覆盖一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该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与护具本体的接触面上布设有一图样层。所述的护具表面结构改良,其中该图样层为一电镀图案。所述的护具表面结构改良,其中该图样层为一连续激光电镀图案。所述的护具表面结构改良,其中该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厚度为0.3mm至1.0mm之间。所述的护具表面结构改良,其中该图样层涂布在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上。所述的护具表面结构改良,其中该图样层印刷在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上。如上所述,将具有图样层的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与护具本体结合,可提供护具表面一保护图样的作用,并由图样层呈现一电镀效果和一连续-->激光电镀效果图样,以达到表面激光效果及其它炫丽图样的功效。附图说明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及其附图,将可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其目的功效;有关该实施例的附图为:图1,本技术的护具构造示意图;图2,本技术的护具加工示意图;图3,本技术的护具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更进一步对本技术的构造、使用及其特征有更深一层,明确、详实的认识与了解,举出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为一种护具表面结构改良,主要是由一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图样层11与护具本体12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护具本体12上覆盖一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该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与护具本体12的接触面上布设有一图样层11。该护具1是由注塑模具20一体化成型为配合人体配戴部位的弧曲断面形状,上述护具1主要由一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图样层11及护具本体12所组合构成,其中先布设一图样层11于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上,再将该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与一经由塑料加工所形成的护具本体12相互结合,可将图样层11包覆于护具本体12与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间,以形成一防止图样层11磨损的护具1。本技术的加工方式包含下述步骤:(a)先裁切一适合护具1表面大小的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b)于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表面上布设一层图样层11;(c)将该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埋设入成型注塑模具20内;(d)将塑料射入注塑模具20内成型;-->(e)成品产制。其中,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厚度为0.3mm至1.0mm之间。在一实施例中,该图样层11为一电镀效果图案设计,又该图样层11为一连续激光电镀效果图案设计。如上所述,其首先必须将已制作完成的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预先裁切一与护具1表面大小相同的面积,在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表面印刷上电镀效果或连续激光电镀效果的图样层11,或其它任何可印刷于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的颜色和图案设计。在一可行实施例中,该图样层11以涂布的方式设置于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上。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图样层11以印刷的方式设置于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上。再者,将该具有图样层11的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预先埋设固定于注塑模具20内层,并以挂钉固设于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上,以方便固定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不会于注射过程中而移动位置(图未示),利用DIT(注塑模内直接埋射工艺)加工方式,将塑料射入至注塑模具20内,而形成护具本体12于图样层11上,由高热温度使护具本体12与具有图样层11的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相互结合,该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的材质特性能与护具本体12展现更佳的附着性,待护具1冷却成型后,将该护具1由注塑模具20取出,即完成一本技术的护具1。其中,上述注塑模具20设计上必须使用背面入胶方式和立式注塑机为佳,且在曲面弧度较大的模具必须使用静电枪来使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完全贴附在注塑模具20表面。透过该上述制程,改善护具1的繁琐上色过程,制程简化才能减少成品不良率,并且提高生产效率及提高品质;而该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具有耐磨的材质特性提供护具1一层保护作用,可使护具本体12不因使用磨擦而损耗图样层11,并由印刷于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10上的图样层11,以能呈现护具1表面激光效果图案及一醒目的视觉效果。-->由本技术的护具表面结构改良,可让护具1表面呈现一亮丽炫目的视觉效果,透过该护具1加工方式可提升效率并增加产品良率,并降低加工成本,减少因电镀工序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以达形成一防磨损、辨识性高及加工容易的目的。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及创作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护具表面结构改良,主要由一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图样层与护具本体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护具本体上覆盖一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该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与护具本体的接触面上布设有一图样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护具表面结构改良,主要由一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图样层与护具本体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护具本体上覆盖一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该非导向铸造聚丙烯薄膜与护具本体的接触面上布设有一图样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具表面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图样层为一电镀图案。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具表面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图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清标
申请(专利权)人:龙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