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转快速且水资源利用率高的氨气处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72372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0 16: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运转快速且水资源利用率高的氨气处理结构,包括吸收槽、集水槽、若干支撑杆、进气主管、若干组进气支管、进水主管、若干组进水支管以及排水管;还包括若干布管,所述每根布管的两端分别套接在一组进气支管上,每根布管与进气主管、对应的进气支管组成连通的空气流道;还包括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进水端与集水槽连通,循环泵的出水端与进水主管连通;所述吸收槽的底面呈倾斜状态,且该底面靠近集水槽的一端低于远离集水槽的一端;所述集水槽的底面呈倾斜状态,且该底面靠近排水管的一端低于远离排水管的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水循环的运转效率,进而提高氨气的吸收效率以及水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运转快速且水资源利用率高的氨气处理结构,包括吸收槽、集水槽、若干支撑杆、进气主管、若干组进气支管、进水主管、若干组进水支管以及排水管;还包括若干布管,所述每根布管的两端分别套接在一组进气支管上,每根布管与进气主管、对应的进气支管组成连通的空气流道;还包括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进水端与集水槽连通,循环泵的出水端与进水主管连通;所述吸收槽的底面呈倾斜状态,且该底面靠近集水槽的一端低于远离集水槽的一端;所述集水槽的底面呈倾斜状态,且该底面靠近排水管的一端低于远离排水管的一端。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水循环的运转效率,进而提高氨气的吸收效率以及水的利用率。【专利说明】一种运转快速且水资源利用率高的氨气处理结构
本技术涉及氨气处理领域,具体是一种运转快速且水资源利用率高的氨气处理结构。
技术介绍
氨气是一种无色而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氨对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氨气是化工尾气中的常见成分,为了避免该气体对人体产生危害,需要将其吸收掉。由于氨气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因此一般常用水直接将氨气吸收。由于氨气对水的溶解度很高,一般通过喷淋的方式将氨气溶于水中,变成氨水并排出,此时排出的水还可溶解很大一部分氨气,从而造成氨气的吸收率以及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比如,原本只需10立方米的水,现在可能需要12立方米甚至更多的水才能将氨气吸收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转快速且水资源利用率高的氨气处理结构,解决了目前氨气的吸收效率不高,以及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运转快速且水资源利用率高的氨气处理结构,包括吸收槽、集水槽、若干支撑杆、进气主管、若干组进气支管、进水主管、若干组进水支管以及排水管,所述集水槽与吸收槽连通,且集水槽位于吸收槽的下方,所述支撑杆固定在吸收槽下方并支撑吸收槽,所述排水管与集水槽连通; 所述进气主管固定在吸收槽的外侧,每组进气支管包括两根相对的进气支管,两根进气支管分别固定在吸收槽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两根进气支管的一端垂直于吸收槽的侧壁并与进气主管连通;还包括若干布管,所述每根布管的两端分别套接在一组进气支管上,每根布管与进气主管、对应的进气支管组成连通的空气流道; 所述进水主管设置在进气支管的上方,各进水支管的一端均与进水主管连通,另一端均密封固定在吸收槽的侧壁上,每根进水支管的正下方对应一根进气支管5,所述每根进水支管上设有至少一个喷头; 还包括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进水端与集水槽连通,循环泵的出水端与进水主管连通; 所述吸收槽的底面呈倾斜状态,且该底面靠近集水槽的一端低于远离集水槽的一端; 所述集水槽的底面呈倾斜状态,且该底面靠近排水管的一端低于远离排水管的一端。 本方案中,进气主管通入氨气,并经过进气支管的分流作用进入到吸收槽中,由于进气支管上套接有布管,氨气经过进气支管的导流作用进入到布管中,而布管上方则有喷头持续给布管喷水,使布管始终保持湿润,喷头喷出的水将布管整个包围,而氨气在布管中直接与水接触,并迅速溶于水,变成氨水,然后透过布管进入到吸收槽中,再流入集水槽中,并最终由排水管排出,相比传统的氨气溶解,本方案大大提高了氨气的流通量,并增大了氨气与水接触的面积,能使氨气尽可能多而且快地与水接触,从而在未增加水量的基础上,提高了氨气的吸收效率,使水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另外,本方案通过循环泵,将集水槽内的水再次抽到进水主管中,使水实现了循环利用,提高了单位体积的水对氨气的溶解量,进而实现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同时,在本方案中,将吸收槽和集水槽的底面均设计呈斜面结构,使氨气溶于水后形成的氨水能够快速地进入到集水槽中靠近排水管的一端,不仅利于氨水的排出,同时也使得循环泵能够快速地将水再次抽到进水主管中,进行水的循环利用,循环吸收氨气,提高水的利用率。 本方案中提到的布管,顾名思义是一种材质为布的管子,具有透气透水的特点,在喷头的喷淋作用下,整个布管处于湿润状态,整个被水包裹,此时,氨气跑不出布管,只能在布管内与水相溶变成氨水,并从布管透出进入吸收槽内。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喷头包括出水管、上圆盘以及下圆盘,所述上圆盘与下圆盘之间通过2?4个薄片固定连接,所述上圆盘设有中心孔,出水管的一端穿过该中心孔并与上圆盘固定连接,出水管的另一端与进水支管连通。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吸收槽的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Γ20度。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集水槽的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25度。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I)本技术通过将布管、进气支管、进气主管三者组成一个氨气流道,氨气最终汇集到布管中,氨气再与喷淋到布管上的水相溶而形成氨水,氨水透过布管进入到吸收槽、集水槽中,最终从排水管排出,完成氨气的吸收处理,相比传统的氨气吸收,本技术通过布管的作用,使整个布管都成为了氨气与水接触的场所,增大了氨气与水的接触面积,使氨气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尽可能多的与水接触而溶解,从而提高了氨气的吸收效率,同时也使得水能够与尽可能多的氨气接触,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2)本技术通过增加循环泵,将集水槽中的水再次抽到进水主管中,然后经喷头对氨气进行再次吸收,通过不断地循环吸收,水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单位体积的水能够最大化地吸收氨气,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本技术通过将吸收槽和集水槽的底面设计成斜面结构,能够使完成氨气吸收的水快速地从吸收槽进入到集水槽中,然后又经循环泵再次进行循环吸收,最终的氨水从排水管排出,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水的循环速率,提高氨气吸收的效率,使水能够快速带走氨气。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吸收槽,2、集水槽,3、支撑杆,4、进气主管,5、进气支管,6、布管,7、进水主管,8、进水支管,9、喷头,10、排水管,11、循环泵,91、出水管,92、上圆盘,93、下圆盘,94、薄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运转快速且水资源利用率高的氨气处理结构,包括吸收槽1、集水槽2、若干支撑杆3、进气主管4、若干组进气支管5、进水主管7、若干组进水支管8以及排水管10,集水槽2与吸收槽I连通,且集水槽2位于吸收槽I的下方,支撑杆3固定在吸收槽2下方并支撑吸收槽2,排水管10与集水槽2连通。 本实施例的进气主管4固定在吸收槽I的外侧,每组进气支管5包括两根相对的进气支管5,两根进气支管5分别固定在吸收槽I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两根进气支管5的一端垂直于吸收槽I的侧壁并与进气主管4连通。 本实施例还包括若干布管6,每根布管6的两端分别套接在一组进气支管5上,每根布管6与进气主管4、对应的进气支管5组成连通的空气流道。 本实施例的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运转快速且水资源利用率高的氨气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收槽(1)、集水槽(2)、若干支撑杆(3)、进气主管(4)、若干组进气支管(5)、进水主管(7)、若干组进水支管(8)以及排水管(10),所述集水槽(2)与吸收槽(1)连通,且集水槽(2)位于吸收槽(1)的下方,所述支撑杆(3)固定在吸收槽(2)下方并支撑吸收槽(2),所述排水管(10)与集水槽(2)连通;所述进气主管(4)固定在吸收槽(1)的外侧,每组进气支管(5)包括两根相对的进气支管(5),两根进气支管(5)分别固定在吸收槽(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两根进气支管(5)的一端垂直于吸收槽(1)的侧壁并与进气主管(4)连通;还包括若干布管(6),所述每根布管(6)的两端分别套接在一组进气支管(5)上,每根布管(6)与进气主管(4)、对应的进气支管(5)组成连通的空气流道;所述进水主管(7)设置在进气支管(5)的上方,各进水支管(8)的一端均与进水主管(7)连通,另一端均密封固定在吸收槽(1)的侧壁上,每根进水支管(8)的正下方对应一根进气支管(5),所述每根进水支管(8)上设有至少一个喷头(9);还包括循环泵(11),所述循环泵(11)的进水端与集水槽(2)连通,循环泵(11)的出水端与进水主管(7)连通;所述吸收槽(1)的底面呈倾斜状态,且该底面靠近集水槽(2)的一端低于远离集水槽(2)的一端;所述集水槽(2)的底面呈倾斜状态,且该底面靠近排水管(10)的一端低于远离排水管(10)的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丽李洪伟徐菲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华英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