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永祥专利>正文

自动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69482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0 14:30
一种自动伞,包含一支具有一个内孔的中棒、一个上巢、一个下巢、数个伞骨支架及一个弹力连动单元,该弹力连动单元具有一个设置于该内孔中的上活动件、一个设置于该内孔中的下活动件、一个设连接于该上活动件与该下活动件之间的第一弹性件及一条连接于该上活动件与该下巢之间的连动索,该连动索具有一个连接于该上活动件的内侧端、一个连接于该下巢的外侧端及一个介于该内侧端与该外侧端之间且绕过该下滑轮与该上滑轮的中段。利用该弹力连动单元的上活动件、该下活动件及该第一弹性件设置于该中棒的内孔中,能达到缩小收伞体积、美化外观且收伞省力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自动伞,包含一支具有一个内孔的中棒、一个上巢、一个下巢、数个伞骨支架及一个弹力连动单元,该弹力连动单元具有一个设置于该内孔中的上活动件、一个设置于该内孔中的下活动件、一个设连接于该上活动件与该下活动件之间的第一弹性件及一条连接于该上活动件与该下巢之间的连动索,该连动索具有一个连接于该上活动件的内侧端、一个连接于该下巢的外侧端及一个介于该内侧端与该外侧端之间且绕过该下滑轮与该上滑轮的中段。利用该弹力连动单元的上活动件、该下活动件及该第一弹性件设置于该中棒的内孔中,能达到缩小收伞体积、美化外观且收伞省力目的。【专利说明】自动伞
本技术涉及一种伞具,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伞。
技术介绍
现有一种自动直骨伞(中国台湾专利证书号第438845号专利案),是在一支中棒顶部固定有一个上巢,且在该中棒外部套设有一个能上下滑动的中巢、一个下巢及一个连接于该中巢与该下巢之间的弹簧。当按下一个开关后,且解除该下巢相对于该中棒的定位后,利用该弹簧的弹力就能使该中巢与该下巢朝该上巢移动,该中巢与该下巢向上移动的同时能将数个伞骨支架撑张呈展开状态,而能达到自动开伞目的。 虽然这中自动伞已经能达到自动开伞的目的,但是因为该弹簧是外露于该中棒的外部,所以收伞时所述伞骨支架无法紧靠于该中棒,导置收伞后的整体外径及体积都会较大,且收伞时,操作者施加于该下巢的拉力必须直接抵抗该弹簧的回释弹力,收伞力量要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缩小收伞体积、美化外观且收伞容易的自动伞。 本技术自动伞,包含一支中棒、一个固定于该中棒顶部的上巢、一个对应该上巢且套设在该中棒外部的下巢、数个枢设于该上巢与该下巢的伞骨支架及一个弹力连动单元,该中棒沿一条轴线延伸且呈中空管状,并具有一个沿该轴线延伸的内孔,该上巢具有一个上滑轮,该弹力连动单元具有一个能滑动且设置于该内孔中的上活动件、一个能滑动且设置于该内孔中的下活动件、一个设置于该内孔中且连接于该上活动件与该下活动件之间的第一弹性件及一条连接于该上活动件与该下巢之间的连动索,该下活动件相反于该上巢且位于该上活动件一侧,并具有一个下滑轮,该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受到该上活动件与该下活动件相对向内夹制,具有朝外回弹的弹性,该连动索具有一个连接于该上活动件的内侧端、一个连接于该下巢的外侧端及一个介于该内侧端与该外侧端之间且绕过该下滑轮与该上滑轮的中段,该外侧端通过该上滑轮由该内孔顶部牵引至该中棒外部。 本技术自动伞,该弹力连动单元的上活动件具有一个能供该连动索穿过的穿孔。 本技术自动伞,该弹力连动单元还具有一个安装于该中棒内部且弹抵于该上巢与该下活动件之间的第二弹性件,该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受到该上巢与该下活动件相对向内夹制,具有朝外回弹的弹性,该第二弹性件套设于该第一弹性件外部。 本技术自动伞,该弹力连动单元还具有一个安装于该第一弹性件与该第二弹性件之间的管件,该管件具有一个固定于该下活动件的底端、一个相反于该底端的顶端及一个由该底端连通至该顶端的通孔,该第一弹性件安装于该通孔中,该上活动件能滑动且安装于该通孔中。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该弹力连动单元的上活动件、该下活动件及该第一弹性件设置于该中棒的内孔中,能达到缩小收伞体积、美化外观的目的,且利用该连动索连接于该上活动件与该下巢之间,能达到收伞省力的目的。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自动伞一个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个组合剖视示意图,显示位于一个收伞状态; 图2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个操作示意图,显示位于一个开伞状态; 图3是本技术自动伞一个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个组合剖视示意图,显示位于一个收伞状态; 图4是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个操作示意图,显示位于一个开伞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本技术自动伞的一个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支中棒10、一个固定于该中棒10顶部的上巢20、一个对应该上巢20且套设在该中棒10外部的下巢30、数个枢设于该上巢20与该下巢30的伞骨支架40及一个弹力连动单元50。 该中棒10沿一条轴线L延伸且呈中空管状,并具有一个沿该轴线L延伸的内孔11。 该上巢20具有一个相邻于该内孔11的上滑轮21。 该弹力连动单元50具有一个能滑动且设置于该内孔11中的上活动件51、一个能滑动且设置于该内孔11中的下活动件52、一个设置于该内孔11中且连接于该上活动件51与该下活动件52之间的第一弹性件53及一条连接于该上活动件51与该下巢30之间的连动索54。 该上活动件51呈上大下小的阶级块状,并具有一个垂直于该轴线L的上肩面511及一个平行于该轴线L且能供该连动索54穿过的穿孔512。 该下活动件52位于该上活动件51相反于该上巢20的一侧,该下活动件52呈上小下大的阶级块状,并具有一个垂直于该轴线L的下肩面521及一个下滑轮522。 本实施例的第一弹性件53采用压缩弹簧,该第一弹性件53两端分别抵止于该上肩面511与该下肩面521,该第一弹性件53两端受到该上活动件51与该下活动件52相对向内夹制,具有朝外回弹的弹性。 该连动索54具有一个连接于该上活动件51的内侧端541、一个连接于该下巢30的外侧端542及一个介于该内侧端541与该外侧端542之间且绕过该下滑轮522与该上滑轮21的中段543,该外侧端542通过该上滑轮21由该内孔11顶部牵引至该中棒10外部。 再如图1所示,显示该自动伞位于一个收伞状态,该下巢30远离于该上巢20,所述伞骨支架40朝该中棒10产生靠合,此时,由于该连动索54的外侧端542远离于该上巢20,也就是说,位于该上巢20与该下巢30之间的连动索54延伸有一段相当的长度,而位于该内孔11中的中段543长度相对较小,所以该中段543会掣动该下活动件52向上移升,同时,通过该内侧端541也拉动该上活动件51向下移动,而该上活动件51与该下活动件52之间的距离较小,使得该第一弹性件53受到该上活动件51与该下活动件52相对向内夹制,并蕴藏回释的弹性。 如图2所示,当使用者操作一个开关(图未示),且解除使该下巢30相对于该中棒10的定位后,利用该第一弹性件53的回释弹力,将该上活动件51向上弹升,同时将该下活动件52向下抵推,也就是说,该上活动件51与该下活动件52之间的距离变大,位于该内孔11中的中段543长度增加,而位于该上巢20与该下巢30之间的连动索54的长度相对缩小,此时,该下巢30趋近于该上巢20,所述伞骨支架40受到该下巢30的连动产生枢转而向外展开呈一个开伞状态。 当使用者欲再收伞时,拉动该下巢30向下移动,就能回复成图1的状态。 因此,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能解决现有自动伞的技术问题,且能产生下列功效,且: 一、因为该弹力连动单元50的上活动件51、该下活动件52及该第一弹性件53已设置于该中棒10的内孔11中,所以收伞时所述伞骨支架40能朝该中棒10产生紧贴靠合,收伞时整体的外径及体积会较小,外型也会较美观。 二、且收伞时,操作者施加于该下巢30的拉力通过该连动索54绕过该下滑轮522与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伞,包含一支中棒、一个固定于该中棒顶部的上巢、一个对应该上巢且套设在该中棒外部的下巢、数个枢设于该上巢与该下巢的伞骨支架及一个弹力连动单元,该自动伞的特征在于;该中棒,沿一条轴线延伸且呈中空管状,并具有一个沿该轴线延伸的内孔;该上巢,具有一个上滑轮;该弹力连动单元,具有一个能滑动且设置于该内孔中的上活动件、一个能滑动且设置于该内孔中的下活动件、一个设置于该内孔中且连接于该上活动件与该下活动件之间的第一弹性件及一条连接于该上活动件与该下巢之间的连动索,该下活动件相反于该上巢且位于该上活动件一侧,并具有一个下滑轮,该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受到该上活动件与该下活动件相对向内夹制,具有朝外回弹的弹性,该连动索具有一个连接于该上活动件的内侧端、一个连接于该下巢的外侧端及一个介于该内侧端与该外侧端之间且绕过该下滑轮与该上滑轮的中段,该外侧端通过该上滑轮由该内孔顶部牵引至该中棒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永祥
申请(专利权)人:刘永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