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吸收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50572 阅读:4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9 1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脱硫吸收塔,包含塔体、设置在塔体内的喷淋层、设置在塔体内位于喷淋层侧边将塔体分隔成烟气上升区和烟气下降区的烟气隔板;塔体正对烟气隔板的两侧分别开设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该脱硫吸收塔还包含:分布在塔体内壁上的导流板,导流板从烟气隔板的一端与塔体内壁的连接处开始分布,截止在烟气隔板的另一端与塔体内壁的连接处,每组导流板的端部与塔体内壁进行连接,且每组导流板的尾部向下指向塔体的中间部位。同现有技术相比,当原烟气在上升过程中,位于塔体内壁周围的原烟气可通过各组导流板导流至塔体的中间部位,以便与喷淋层喷出的雾状石灰石浆液充分反应进行脱硫,从而避免原烟气从塔体内壁处的反应真空区域逃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脱硫吸收塔,包含塔体、设置在塔体内的喷淋层、设置在塔体内位于喷淋层侧边将塔体分隔成烟气上升区和烟气下降区的烟气隔板;塔体正对烟气隔板的两侧分别开设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该脱硫吸收塔还包含:分布在塔体内壁上的导流板,导流板从烟气隔板的一端与塔体内壁的连接处开始分布,截止在烟气隔板的另一端与塔体内壁的连接处,每组导流板的端部与塔体内壁进行连接,且每组导流板的尾部向下指向塔体的中间部位。同现有技术相比,当原烟气在上升过程中,位于塔体内壁周围的原烟气可通过各组导流板导流至塔体的中间部位,以便与喷淋层喷出的雾状石灰石浆液充分反应进行脱硫,从而避免原烟气从塔体内壁处的反应真空区域逃逸。【专利说明】 脱硫吸收塔
本技术涉及一种吸收塔,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燃煤电厂的湿法烟气脱硫吸收+? +R ο
技术介绍
目前某些电厂脱硫吸收塔采用逆流喷雾塔。烟气由吸收塔烟气隔板一侧的烟气进口进入吸收塔后,在上升过程中与吸收塔喷淋层喷嘴加压喷出的雾状石灰石浆液逆流接触,反应脱硫后的烟气在吸收塔塔顶翻转向下,最后从位于吸收塔烟气隔板另一侧的烟气出口排出。 由于吸收塔的结构和形式,在现有的吸收塔内一般会配有上、中、下三组喷淋层,每层喷淋层由母管、支管和喷嘴组成,且各组喷淋层母管之间通过支管连通。另外,在现有的吸收塔中,喷淋层喷嘴一般都采用螺旋喷嘴,并且其喷嘴的喷流角度约为120度。石灰石浆液通过与喷嘴上连续变小的螺旋面相切和碰撞后,变成微小的液珠喷出从而形成雾状,雾状浆液从三层喷淋层向下喷出后形成交叉喷雾对整个吸收塔内上升的原烟气进行覆盖,以对原烟气进行逆流喷淋脱硫反应。 但由于吸收塔的结构的影响,以吸收塔烟气隔板为分界的原烟气在上升过程中的反应区域一般为半圆形的截面,所以导致安装在靠近吸收塔塔壁部分的喷嘴只有半边喷嘴工作,无交叉喷雾效果,且喷雾浆液喷至塔壁后自流而下,长时间运行会造成塔壁浆液大量堆积,与吸收塔喷淋中心区域的雾化效果相比有较大不足。同时,由于塔内喷淋中心部位喷淋雾化效果较好,与原烟气交叉逆流反应充分,原烟气在喷淋中心区域受到的喷淋浆液冲刷压力远大于塔壁区域处的喷淋冲刷压力,导致原烟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从中间扩散至吸收塔塔壁区域,烟气沿塔壁上升后逃逸形成浆液反应真空地带,对整个烟气反应脱除二氧化硫的效果有较大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硫吸收塔,以避免脱硫吸收塔塔壁部位由于喷嘴布置的局限导致原烟气从塔壁反应真空区域逃逸,从而影响脱硫效率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设计了一种脱硫吸收塔,包含塔体、设置在所述塔体内并覆盖烟气上升区的上、中、下三组喷淋层;还包含设置在所述塔体内位于所述上、中、下三组喷淋层侧边将所述塔体分隔成烟气上升区和烟气下降区的烟气隔板;所述塔体正对所述烟气隔板的两侧分别开设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 ;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硫吸收塔还包含:分布在烟气上升区一侧的塔体内壁上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从所述烟气隔板的一端与所述塔体内壁连接处开始分布,截止在所述烟气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塔体内壁的连接处; 且每组导流板的端部与所述塔体内壁进行连接,每组导流板的尾部向下指向所述塔体的中间部位。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在塔体的内壁上分布了一圈导流板,且每组导流板的尾部向下指向塔体的中间部位,所以当原烟气在上升过程中,位于塔体内壁周围的原烟气可通过各组导流板导流至塔体喷淋中心区域,使其聚拢,以便与喷淋层喷出的雾状石灰石浆液充分交叉反应进行脱硫。从而避免原烟气从塔体内壁处的反应真空区域逃逸。并且由于导流板的尾部是向下指向塔体的中间部位,即表明导流板是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当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沿塔体内壁流下的石灰石浆液可通过该导流板向塔体的中间部位回流,解决了塔体内壁浆液堆积的现象。 其中,每组导流板与所述塔体的内壁呈一向下60度的夹角。由于每组导流板与塔体的内壁呈一向下60度的夹角,通过此种实施方式,可进一步保证当原烟气在上升过程中,位于塔体内壁周围的原烟气可通过每组导流板的导流角度导流至吸收塔中间部位,使其聚拢,充分地和喷淋层喷出的石灰石浆液反应脱硫。同时可保证,沿塔体内壁流下的石灰石浆液可通过该导流板的导流角度向塔体的中间部位回流,进一步解决了塔体内壁浆液堆积的现象。 另外,所述导流板为合金板,且所述导流板的宽度为800毫米。由于导流板为合金板,而合金板的特性是具有硬度高、耐磨、强度和韧性较好、耐热、耐腐蚀等一系列优良性能,所以使得导流板在与原烟气和石灰石浆液接触时,不会由于塔体内的高温和化学物质的影响,导致导流板产生变形和腐蚀。并且由于导流板具有足够的宽度,所以可有效地将整个塔体内壁进行充分覆盖,进一步避免了浆液的堆积现象。 并且,导流板与所述塔体内壁之间采用氩弧焊进行固定连接。由于氩弧焊的特性是在电弧焊的周围覆盖惰性气体氩进行保护,将空气隔离在焊区之外,防止焊区的氧化。由此可知,通过此种焊接方式,可有效避免两者之间的焊接区产生氧化的可能性,在保证导流板与塔体内壁连接牢固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各喷淋层中包含N组喷淋母管、用于将各喷淋母管依次进行连接的支管和分布在所述支管上的喷嘴;其中,所述N为自然数;所述上、中、下三组喷淋层中各喷淋母管的位置一一对应,且互不连通。另外,所述喷嘴为螺旋喷嘴,且喷嘴的喷流角度为一个约120度的钝角。由此可知,当石灰石浆液通过与喷嘴上连续变小的螺旋面相切和碰撞后,变成微小的液珠喷出从而形成雾状,雾状浆液从喷淋层向下喷出后形成交叉喷雾对整个吸收塔内上升的原烟气进行覆盖,从而能够更好地与原烟气进行逆流喷淋脱硫反应。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脱硫吸收塔的结构不意图; 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脱硫吸收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现有脱硫吸收塔一般设有上、中、下三组喷淋层,每层喷淋层由母管 3、支管I和分布在支管I上的喷嘴2组成。其中,各组母管3之间通过支管I进行连通。并且,喷嘴2为螺旋喷嘴,且喷嘴的喷流角度约为120度。 当石灰石浆液通过与喷嘴2上连续变小的螺旋面相切和碰撞后,变成微小的液珠喷出从而形成雾状,雾状浆液从三层喷淋层向下喷出后形成交叉喷雾对整个吸收塔的烟气上升区进行覆盖,以对原烟气进行逆流喷淋脱硫反应。 但由于吸收塔结构的影响,以吸收塔烟气隔板4为分界的烟气在上升过程中的反应区域一般为半圆形的截面,所以导致安装在靠近吸收塔塔壁5部分的喷嘴2只有半边喷嘴工作,无交叉喷雾效果,且雾状浆液喷至塔壁5后自流而下,长时间运行会造成塔壁浆液大量堆积,与吸收塔中心区域的雾化效果相比有较大不足。同时,由于塔内喷淋中心区域喷淋雾化效果较好,与原烟气交叉逆流反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脱硫吸收塔,包含塔体、设置在所述塔体内并覆盖烟气上升区的上、中、下三组喷淋层;还包含设置在所述塔体内位于所述上、中、下三组喷淋层侧边将所述塔体分隔成烟气上升区和烟气下降区的烟气隔板;所述塔体正对所述烟气隔板的两侧分别开设烟气进口和烟气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脱硫吸收塔还包含:分布在烟气上升区一侧的塔体内壁上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从所述烟气隔板的一端与所述塔体内壁连接处开始分布,截止在所述烟气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塔体内壁的连接处;且每组导流板的端部与所述塔体内壁进行连接,每组导流板的尾部向下指向所述塔体的中间部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建刚姚秋杰徐淑红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申欣环保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