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给药雾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649842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9 1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公开了一种医用给药雾化装置,包括壳体(1),出气管(2),进气管(3)和储药雾化腔(4),储药雾化腔(4)的底面为圆锥面(5),进气管(3)沿着圆锥面(5)的轴向,进气管(3)顶端设有气流喷嘴(6),气流喷嘴(6)的内径小于进气管(3)的内径,出气管(2)底端连有垂直于圆锥面(5)的挡片(7),挡片(7)与气流喷嘴(6)之间的距离为0.5~15mm,出气管(2)底端设有气流通孔(8),储药雾化腔(4)侧壁上连有加药管(9),加药管(9)一端与储药雾化腔(4)相连,末端设有注射器连接头(1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加药过程不会导致雾化治疗中段,雾化效果好,医护人员劳动强度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公开了一种医用给药雾化装置,包括壳体(1),出气管(2),进气管(3)和储药雾化腔(4),储药雾化腔(4)的底面为圆锥面(5),进气管(3)沿着圆锥面(5)的轴向,进气管(3)顶端设有气流喷嘴(6),气流喷嘴(6)的内径小于进气管(3)的内径,出气管(2)底端连有垂直于圆锥面(5)的挡片(7),挡片(7)与气流喷嘴(6)之间的距离为0.5~15mm,出气管(2)底端设有气流通孔(8),储药雾化腔(4)侧壁上连有加药管(9),加药管(9)一端与储药雾化腔(4)相连,末端设有注射器连接头(10)。本技术加药过程不会导致雾化治疗中段,雾化效果好,医护人员劳动强度低。【专利说明】医用给药雾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了一种医用给药雾化装置。
技术介绍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是治疗各种上下呼吸系统疾病的辅助装置。雾化吸入治疗是呼吸系统疾病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采用雾化装置将药液雾化成微小颗粒,通过呼吸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从而达到无痛、迅速、有效治疗的目的。此外,医用给药雾化装置也常用于胸腹部手术后、气管切开、张口呼吸等病人的持续氧气雾化吸入,以湿化痰液,有利于痰液排出,保持气道通畅。 现有的医用给药雾化装置由于考虑到雾化效果、使用方便性等因素,药杯体积一般不超过6mL,而如果持续雾化治疗药量一般为8?12mL/h,因此,护士必须每半小时至一小时向药杯中加药。现有的医用给药雾化装置向药杯加药需要打开药杯后加入药物,一方面导致病人的治疗中断,对危重病人极其危险,另一方面由于加药间隔时间短,极大的增加了护理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给药雾化装置向药杯中加药需要打开药杯后加入药物,导致病人的治疗中断,且极大的增加了护理工作量等缺点,提供了一种能够方便加药的医用给药雾化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包括壳体,壳体顶部设有出气管,壳体底部设有进气管,出气管和进气管之间设有储药雾化腔,储药雾化腔的底面向储药雾化腔的腔体内部凹陷形成圆锥面,进气管沿着圆锥面的轴向,进气管顶端连有与进气管同轴的气流喷嘴,气流喷嘴与圆锥面顶端相连,气流喷嘴的内径小于进气管的内径,出气管底部伸入至储药雾化腔的腔体内,出气管底端连有垂直于圆锥面的挡片,挡片与气流喷嘴之间的距离为0.5?15mm,出气管底端设有气流通孔,储药雾化腔侧壁上连有加药管,加药管一端与储药雾化腔相连,加药管末端设有注射器连接头。气流自气瓶经减压处理后流入到进气管,后经进气管流入至气流喷嘴,由于气流喷嘴的内径小于进气管的内径,顺着气流流动方向管体内径减小,流速增大,流出气流喷嘴后,高速气流携带液态药物撞击挡片,液态药物被打碎成微小颗粒,均匀分散在气态流体中,形成雾化状态,后通过气流通孔流经出气管,到达病灶部位,起到治疗作用。由于储药雾化腔侧壁上连有加药管,加药过程不需要打开储药雾化腔,不会导致病人的治疗中断,降低了危重病人的危险。 作为优选,注射器连接头末端连有针头帽。加药间隙采用针头帽盖住针头,减少有害微生物或杂质进入储药雾化腔,降低风险,提高疗效。 作为优选,注射器连接头末端依次连有输液软管和药液包,输液软管外套接有液量调节装置。储药雾化腔通过输液管与悬挂于高处的药液包相连,并通过流量调节装置调节输液软管的流速,能够较好的控制储药雾化腔内液体体积,使储药雾化腔内剩余液体达到平衡状态,不需要护士频繁加药,降低了护理劳动强度;同时,由于储药雾化腔内药液量能保持稳定,雾化效果更好,病人的治疗效果也更有保障。 作为优选,储药雾化腔的腔体内还设有扰流片,扰流片为与圆锥面形状相适应的圆锥形片,扰流片顶端连有与扰流片同轴的圆柱状喷嘴帽,喷嘴帽顶端设有气流孔,气流孔的孔径与气流喷嘴的内径之比为1:0.8?1.2。扰流片的设置能更好的保障雾化效果,使药液能充分打散成微粒,药液微粒与病灶接触面积更大,有利于药物更好的发挥效果。 作为优选,扰流片内壁设有支撑脊。支撑脊的设置能使扰流片与圆锥面之间有一定间隙,气体能通过此间隙与药液充分接触,将药物携带至病灶,有利于提高疗效。 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装置精巧,雾化效果好,适用于普通病患或危重病患的雾化治疗,更适用于胸腹部手术后、气管切开、张口呼吸等病人的持续氧气雾化吸入,以湿化痰液,有利于痰液排出,保持气道通畅。;采用加药管、输液软管、药液包和液量调节装置相组合,能够精确调整储药雾化腔内药液体积,使储药雾化腔内保持一定体积的药液,又不至于因储存药液过多或过少而影响雾化效果,极大的提高了雾化治疗效果,大大的降低了医护人员工作量。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 一壳体、2—出气管、3—进气管、4一储药雾化腔、5—圆锥面、6—气流喷嘴、7—挡片、8—气流通孔、9 一加药管、10—注射器连接头、11 一针头帽、12—输液软管、13—药液包、14 一液量调节装置、15—扰流片、16—喷嘴帽、17 一气流孔、18 一支撑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壳体1,壳体I顶部设有出气管2,壳体I底部设有进气管3,出气管2和进气管3之间设有储药雾化腔4,,储药雾化腔4的底面向储药雾化腔4的腔体内部凹陷形成圆锥面5,进气管3沿着圆锥面5的轴向,进气管3顶端连有与进气管3同轴的气流喷嘴6,气流喷嘴6与圆锥面5顶点相连,气流喷嘴6的内径小于进气管3的内径,出气管2伸入至储药雾化腔4的腔体内,出气管2底端连有垂直于圆锥面5的挡片7,挡片7与气流喷嘴6之间的距离为5_,出气管2底端设有气流通孔8,储药雾化腔4侧壁上连有加药管9,加药管9 一端与储药雾化腔4相连,加药管9末端设有注射器连接头10。 注射器连接头10末端依次连有输液软管12和药液包13,输液软管12外套接有液量调节装置14。 储药雾化腔4的腔体内还设有扰流片15,扰流片15为与圆锥面5形状相适应的圆锥形片,扰流片15顶端连有与扰流片15同轴的圆柱状喷嘴帽16,喷嘴帽16顶端设有气流孔17,气流孔17的孔径与气流喷嘴6的内径之比为1:1,扰流片15内壁设有支撑脊18。 气流自气瓶经减压处理后流入到进气管3,后经进气管3流入至气流喷嘴6,由于气流喷嘴6的内径小于进气管3的内径,顺着气流流动方向管体内径不断减小,流速增大,流出气流喷嘴6后,高速气流携带液态药物撞击挡片7,液态药物被打碎成微小颗粒,均匀分散在气态流体中,形成雾化状态,后通过气流通孔8流经出气管2,流至病灶部位,起到治疗作用。由于储药雾化腔4侧壁上连有加药管9,加药过程不需要打开储药雾化腔4,不会导致病人的治疗中断,降低了危重病人的危险。另一方面,通过输液软管12连接悬挂于高处的药液包13和储药雾化腔4,并通过流量调节装置14调节输液软管12的流速,能够较好的控制储药雾化腔4内液体体积,使储药雾化腔4内剩余液体达到平衡状态,不需要护士频繁加药,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医用给药雾化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顶部设有出气管(2),壳体(1)底部设有进气管(3),出气管(2)和进气管(3)之间设有储药雾化腔(4),其特征在于:储药雾化腔(4)的底面向储药雾化腔(4)的腔体内部凹陷形成圆锥面(5),进气管(3)沿着圆锥面(5)的轴向,进气管(3)顶端连有与进气管(3)同轴的气流喷嘴(6),气流喷嘴(6)与圆锥面(5)顶端相连,气流喷嘴(6)的内径小于进气管(3)的内径,出气管(2)底部伸入至储药雾化腔(4)的腔体内,出气管(2)底端连有垂直于圆锥面(5)的挡片(7),挡片(7)与气流喷嘴(6)之间的距离为0.5~15mm,出气管(2)底端设有气流通孔(8),储药雾化腔(4)侧壁上连有加药管(9),加药管(9)一端与储药雾化腔(4)相连,加药管(9)末端设有注射器连接头(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美红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市中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