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45999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2 19: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即使不有别于接触器地设置加强板也能够使壳体及触点部相对于安装基板与基板面平行地进行位移的电连接器。接触器(2)的基部(21)沿壳体(3)的基体部(31)的上表面而存在。接触器(2)的安装侧弹性部(23)沿壳体(3)的基体部(31)的下表面而存在。接触器(2)的折回部(24)处于壳体(3)的基体部(31)的后方并将基部(21)与安装侧弹性部(23)的一端连接。第一及第二连接脚部(25、26)从安装侧弹性部(23)的另一端分别向下方延伸并且顶端侧在前后方向分开的位置上成为向电路基板安装的安装部。接触器(2)的第一连接脚部(25)的被收纳部(251)收纳在壳体(3)的基体部(31)的下表面与罩部(315)之间的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用于例如便携式影像设备等的电池组连接部并能够在安装基板上浮动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由壳体和接触器构成并安装于基板,例如将与蓄电池的端子接触的触点部弹性支撑在预定位置。在这种电连接器中,具有能够使壳体及触点部相对于安装基板与基板面平行地进行位移的浮动功能的技术已公知(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根据该浮动功能,能够吸收最终产品的组装工序中的壳体与基板的位置偏差公差。另外,在例如将同一电连接器挪用于不同机型等的情况下,在例如使触点部的位置相同且必须使电连接器在基板上的安装位置偏移时,只要偏移量在基于浮动功能的可位移范围内,就能够利用同一电连接器来应对。可以说在不改变电连接器在基板上的安装位置且必须使触点部的位置偏移时也同样。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8314号公报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具有“具备由单一部件构成的壳体10和固定于壳体10的接触器20,接触器20具有:焊接部21,与电路基板连接;弹性部22,从焊接部21向上方延伸,向壳体10侧折回,并向下方延伸;固定部23,固定部23的一端231与弹性部22的向下方延伸的顶端222连接,并且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固定于壳体10的底面附近;及触点部24,从与固定部23的一端231相向的另一端232向上方延伸”(专利文献1的“摘要”)这样的结构,由弹性部22实现浮动功能,但是一个接触器仅在壳体的后方侧的一处与基板焊接,相对于接触器另行与基板焊接的加强板(焊脚30)实质上是必要条件,部件数量、组装工时增加。另外,为了实现浮动功能,加强板也需要具有弹性,形状比一般的加强板复杂且较大型,进而还需要确保加强板的位移空间,所以存在作为电连接器整体也大型化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认识到这样的状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不有别于接触器地设置加强板也能够使壳体及触点部相对于安装基板与基板面平行地进行位移的电连接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是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具备绝缘性壳体和导电性接触器,在将安装对象的基板所存在的方向设为下方时,上述接触器具有:固定于上述壳体的基部;从上述基部立起且具有触点部的触点侧弹性部;顶端侧在彼此不同的位置上成为向基板安装的安装部的第一连接脚部及第二连接脚部;及设于上述基部与上述第一连接脚部及上述第二连接脚部之间的安装侧弹性部,在上述壳体的下表面形成有凸部,与上述壳体的下表面面对的罩部从上述凸部延长,上述第一连接脚部的一部分插入于上述壳体的下表面与上述罩部之间的间隙。也可以是,上述安装侧弹性部存在于上述壳体的上述下表面侧,上述接触器具有处于上述壳体的上述下表面的外侧并将上述安装侧弹性部的一端与上述基部连接的折回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案是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具备绝缘性壳体和导电性接触器,在将安装对象的基板所存在的方向设为下方时,上述接触器具有:固定于上述壳体的基部;从上述基部立起且具有触点部的触点侧弹性部;存在于上述壳体的下表面侧的安装侧弹性部;处于上述壳体的上述下表面的外侧并将上述安装侧弹性部的一端与上述基部连接的折回部;及从上述安装侧弹性部的另一端分别向下方延伸并且顶端侧在彼此不同的位置上成为向基板安装的安装部的第一连接脚部及第二连接脚部。上述安装侧弹性部也可以是不伴有向上下方向的位移而能够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位移的结构。上述安装侧弹性部也可以包含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一U字状部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二U字状部。也可以是,多个上述接触器隔着分隔壁部而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地保持于一个壳体,各个上述接触器的上述第二U字状部比上述第一U字状部短,并且位于比上述壳体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置靠后方。也可以是,多个上述接触器隔着分隔壁部而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地保持于一个壳体,各个上述接触器的上述第一连接脚部及上述第二连接脚部的向基板安装的安装部在前后方向上分开。也可以是,与上述第一连接脚部及上述第二连接脚部接触而限制上述安装侧弹性部的弹性变形量的凸部形成在上述底面部的下表面。另外,以上结构要素的任意组合、将本专利技术的表现在方法、系统等之间进行变换所得到的方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案也是有效的。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接触器具有在顶端侧彼此不同的位置上成为向基板安装的安装部的第一连接脚部及第二连接脚部,从而可实现即使不相对于接触器另行设置加强板也能够使壳体及触点部相对于安装基板与基板面平行地进行位移的电连接器。附图说明图1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安装于电路基板9后的状态的右视剖视图。图2是电连接器1的立体图(其一)。图3是电连接器1的立体图(其二)。图4是电连接器1的立体图(其三)。图5是电连接器1的主视图。图6是电连接器1的仰视图。图7是电连接器1的右视剖视图。图8是电连接器1的分解立体图(其一)。图9是电连接器1的分解立体图(其二)。图10是对壳体3施加了向右方向的力的情况下的电连接器1的仰视图。图11是对壳体3施加了向左方向的力的情况下的电连接器1的仰视图。图12是对壳体3施加了向后方向的力的情况下的电连接器1的仰视图。图13是对壳体3施加了向前方向的力的情况下的电连接器1的仰视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连接器1A的右视剖视图。图15是电连接器1A的立体图(其一)。图16是电连接器1A的立体图(其二)。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另外,对各附图所示的相同或等同的结构要素、部件等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实施方式不是限定专利技术,而是例示,实施方式记述的全部特征、其组合未必是专利技术的本质内容。图1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电连接器1安装于电路基板9后的状态的右视剖视图。图2~图4是电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5是电连接器1的主视图。图6是电连接器1的仰视图。图7是电连接器1的右视剖视图。图8和图9是电连接器1的分解立体图。通过这些图,定义正交的三方向,即前后、上下和左右各方向。电连接器1具备导电性接触器2和绝缘性壳体3。壳体3例如是一体的树脂成型品,接触器2是一体的金属部件。如图1所示,接触器2通过钎焊而表面安装于电路基板9上的两处焊接部91、92。另外,作为连接对象物的例如蓄电池7在本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具备绝缘性的壳体和导电性的接触器,在将安装对象的基板所存在的方向设为下方时,所述接触器具有: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基部;从所述基部立起且具有触点部的触点侧弹性部;顶端侧在彼此不同的位置上成为向基板安装的安装部的第一连接脚部及第二连接脚部;及设于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一连接脚部及所述第二连接脚部之间的安装侧弹性部,在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形成有凸部,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面对的罩部从所述凸部延长,所述第一连接脚部的一部分插入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与所述罩部之间的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3.02 JP 2012-0474101.一种电连接器,
具备绝缘性的壳体和导电性的接触器,
在将安装对象的基板所存在的方向设为下方时,
所述接触器具有:
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基部;
从所述基部立起且具有触点部的触点侧弹性部;
顶端侧在彼此不同的位置上成为向基板安装的安装部的第一连接
脚部及第二连接脚部;及
设于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一连接脚部及所述第二连接脚部之间的安
装侧弹性部,
在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形成有凸部,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面对的罩
部从所述凸部延长,所述第一连接脚部的一部分插入于所述壳体的下
表面与所述罩部之间的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安装侧弹性部存在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下表面侧,所述接触器
具有处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下表面的外侧并将所述安装侧弹性部的一端
与所述基部连接的折回部。
3.一种电连接器,
具备绝缘性的壳体和导电性的接触器,
在将安装对象的基板所存在的方向设为下方时,
所述接触器具有:
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基部;
从所述基部立起且具有触点部的触点侧弹性部;
存在于所述壳体的下表面侧的安装侧弹性部;
处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下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川芳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友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