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高瑞波专利>正文

一种高楼跳伞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644832 阅读:3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2 18: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救生器械领域,涉及一种高楼跳伞救生装置,包括贝壳形伞面、伞面边缘固定相连的伞裙边、穿过伞面中心的伸缩柄、伸缩柄的最下端的环形把手、把手下端的用安全绳连接的安全环、将伞裙边边缘由上至下连接起来连接绳构成;伞面由沿伞面中心处依次连接的偶数块布料缝合而成,在缝合处设置有单向折叠金属/塑料伞骨,伞骨包括位于内伞骨和的外伞骨;伞面的内表面设置有由中心空腔向伞面边缘发散的中空双内层,每个中空双内层的外部通口处设置有支撑绳,支撑绳的另一端与每层的伸缩杆的最底端固定相连;伞裙边与伞面交接处均匀分散有4根拉绳,拉绳穿过层叠伞面的相同位置,最终固定在把手上。优点:简单方便,安全性高,易于被大众接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救生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楼跳伞救生装置
技术介绍
长期以来,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等意外灾难时,楼道中的安全通道一直是人们逃生的主要途径。由于狭长的安全通道很容易被烟雾等封锁,因此高层建筑的灾难逃生一直是令人伤脑筋的难题。为了更好的逃生,人们专利技术了缆所缓降器、松紧管救生通道等救生设施。但是这些装置还是很难使人迅速逃离灾难现场,并没有真正推广普及。目前,现有技术有采用背包式高层跳伞,需要下降到一定高度才能打开,使起跳者存在巨大的心里恐惧感而不敢起跳;或者采用充气气囊式张开伞面,结构复杂,具体实施时伞面不容易打开,十分不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对雨伞的基本构造进行再加工,解决了以上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高楼跳伞救生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楼跳伞救生装置,包括自上而下由大减小串联的3-6个贝壳形伞面、伞面边缘固定相连的伞裙边、穿过伞面中心的伸缩柄、伸缩柄的最下端的环形把手、把手下端的用安全绳连接的安全环、将伞裙边边缘由上至下连接起来并最后和安全环相连的连接绳构成;所述的伞面由沿伞面中心处依次连接的偶数块布料缝合而成,在缝合处设置有单向折叠塑料伞骨,伞骨包括位于伞面内部中心处的内伞骨和伞面外部的外伞骨;内伞骨的一端集中在伞面中心,另一端成放射状与外伞骨相连,外伞骨与伞裙边边缘相连;伞面外表面中心处与外伞骨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短绳;伞面的内表面设置有由中心空腔向伞面边缘发散的中空双内层,中空双内层外边缘与伞面边缘固定相连,每个中空双内层的外部通口处设置有支撑绳,支撑绳的另一端与每层的伸缩杆的最底端固定相连;伞裙边与伞面交接处均匀分散有4根拉绳,拉绳穿过层叠伞面的相同位置,最终固定在把手上端。优选方案如下:伞面的个数为3个,3个伞面的弓形直径比例为(3.4-7):(2.6-6.2):(1.8-4.2),3个伞面的半径比例为(2-4):(1.4-3.6):(0.9-2.7)。由于3个伞的面积加起来,总投影面积在44-50m2,在该面积下,可以承重80公斤及以下的人员正常使用。安全环边缘设置有限位口,安全带穿过限位口交叉缠绕后,用固定扣固定在在安全环的上表面。具体操作时,将安全环从下身穿入,大腿跨过安全带,最终将安全环固定在腋下,调整安全带的卡扣,使其紧紧得扣在逃生者的胸前,防止逃生者在安全环下脱落。偶数块的布料的个数为8-10块,便于间隔进行色彩搭配,方便营救人员来搭救,同时也可以缓解逃生者的紧张情绪。同时,设计的偶数个数与整体的拉绳、伞骨和放射状的双内层的个数都是相对应的,可以在不影响效果的情况下,同比例的增加或者减少其个数。伞面表面贴有荧光层,便于发现跳伞者,从而及时营救。中空双内层内部的尾端塞有蓬松棉,中空双内层内部的中部设置有硬质塑料环,当下降时,中空双内层会自动冲入空气,采用该设计可以扩充管路,增加空气阻力。同时,通口处支撑绳的设计能够保证通口处进风通畅,防止中空双内层由于受到空气阻力而和伞面内表面贴合。伸缩柄的最底端与安全环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0.8m。其中,伞体的最中心处采用的是类同雨伞伞骨的结构,在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技术改进;放射状的细杆内伞骨和外伞骨只能向上折叠,使得伞面打开后,保持水平状态,不至于下垂过度,无法张开伞体。同时,伞面外表面短绳的设计进一步避免了伞面下塌,不能力挺展开的弊端;贝壳形伞面使用时将弧长部分向外,首先是因为起跳的水平距离一般在1.5米左右,方便逃生者打开伞体,其次是为了节省材料,进一步的减轻伞的质量。伞裙边与伞面交接处均匀分散有4根拉绳是为了平衡扇形伞面受力不均衡而重心偏移的问题。每个伞面打开后,相邻伞面的垂直距离为0.7-1.7m,且伸缩柄收缩后,该装置体积不超过0.8m*0.3m*0.07m,可以直接从窗户中拿出,起跳时依次从上至下拉出并展开伞面,拉绳、连接绳和中空双内层的设计有效的防止了伞体在空中被刮翻或者不能有效打开的问题。其次,本技术的设计,可以适合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下供普通民众撤离使用,也可以供消防队员的撤离使用,或者供蹦极、滑翔等极限运动的参与者使用。本技术的优点:简单方便,美观大方,功能更实用,而且生产成本低,安全性能高,操作简单,易于被大众接受。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伞面的仰视图;图中:1、伞面,2、伞裙边,3、连接绳,4、伸缩柄,5、拉绳,6、把手,7、限位口,8、安全带,9、安全环,10、外伞骨,11、中空双内层,12、通口,13、支撑绳,14、内伞骨,15、短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图2和图3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具体的实施例。实施例1一种高楼跳伞救生装置,包括自上而下由大减小串联的3个贝壳形伞面1、伞面边缘固定相连的伞裙边2、穿过伞面1中心的伸缩柄4、伸缩柄4的最下端的环形把手6、把手6下端的用安全绳连接的安全环9、将伞裙边2边缘由上至下连接起来的连接绳3构成;所述的伞面1由沿伞面1中心处依次连接的偶数块布料缝合而成,在缝合处设置有单向折叠塑料伞骨,伞骨包括位于伞面1内部中心处的内伞骨14和伞面1外部的外伞骨10;内伞骨14的一端集中在伞面1中心,另一端成放射状与外伞骨10相连,外伞骨10与伞裙边2边缘相连;伞面1外表面中心处与外伞骨10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短绳15;伞面1的内表面设置有由中心空腔向伞面1边缘发散的中空双内层11,中空双内层11外边缘与伞面1边缘固定相连,每个中空双内层11的外部通口12处设置有支撑绳13,支撑绳13的另一端与每层的伸缩杆4的最底端固定相连;伞裙边2与伞面1交接处均匀分散有4根拉绳5,拉绳5穿过层叠伞面1的相同位置,最终固定在把手6上端。伞面的个数为3个,3个伞面的弓形直径比例为7m:6.2m:4.2m,3个伞面的半径比例为4m:3.6m:2.7m。由于3个伞的面积加起来,总投影面积在44.2m2,在该面积下,可以承重80公斤及以下的人员正常使用。安全环9边缘设置有限位口7,安全带8穿过限位口7交叉缠绕后,用固定扣固定在在安全环9的上表面。具体操作时,将安全环9从下身穿入,大腿跨过安全带8,最终将安全环9固定在腋下,调整安全带8的卡扣,使其紧紧得扣在逃生者的胸前,防止逃生者在安全环9下脱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楼跳伞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由大减小串联的3‑6个贝壳形伞面、伞面边缘固定相连的伞裙边、穿过伞面中心的伸缩柄、伸缩柄的最下端的环形把手、把手下端的用安全绳连接的安全环、将伞裙边边缘由上至下连接起来并最后和安全环相连的连接绳构成;所述的伞面由沿伞面中心处依次连接的偶数块布料缝合而成,在缝合处设置有单向折叠塑料伞骨,伞骨包括位于伞面内部中心处的内伞骨和伞面外部的外伞骨;内伞骨的一端集中在伞面中心,另一端成放射状与外伞骨相连,外伞骨与伞裙边边缘相连;伞面外表面中心处与外伞骨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短绳;伞面的内表面设置有由中心空腔向伞面边缘发散的中空双内层,中空双内层外边缘与伞面边缘固定相连,每个中空双内层的外部通口处设置有支撑绳,支撑绳的另一端与每层的伸缩杆的最底端固定相连;伞裙边与伞面交接处均匀分散有4根拉绳,拉绳穿过层叠伞面的相同位置,最终固定在把手上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楼跳伞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由大减小串联的3-6
个贝壳形伞面、伞面边缘固定相连的伞裙边、穿过伞面中心的伸缩柄、伸缩柄
的最下端的环形把手、把手下端的用安全绳连接的安全环、将伞裙边边缘由上
至下连接起来并最后和安全环相连的连接绳构成;所述的伞面由沿伞面中心处
依次连接的偶数块布料缝合而成,在缝合处设置有单向折叠塑料伞骨,伞骨包
括位于伞面内部中心处的内伞骨和伞面外部的外伞骨;内伞骨的一端集中在伞
面中心,另一端成放射状与外伞骨相连,外伞骨与伞裙边边缘相连;伞面外表
面中心处与外伞骨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短绳;伞面的内表面设置有由中心空腔向
伞面边缘发散的中空双内层,中空双内层外边缘与伞面边缘固定相连,每个中
空双内层的外部通口处设置有支撑绳,支撑绳的另一端与每层的伸缩杆的最底
端固定相连;伞裙边与伞面交接处均匀分散有4根拉绳,拉绳穿过层叠伞面的
相同位置,最终固定在把手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楼跳伞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伞
面的个数为3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楼跳伞救生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瑞波刘宝祥韩加伟
申请(专利权)人:高瑞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