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灯以及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642309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2 16:37
提供一种照明灯,实现了即使在使用未施加绝缘包覆的供电线的情况下也充分确保绝缘的配置结构,并通过使用未施加绝缘包覆的供电线而降低了制造成本。所述照明灯具备:用于收纳光源(1)的框体(3);亮灯电路(5),其收纳于框体(3)内、且对光源(1)供给电力;第一以及第二供电线(60、61),它们的至少一部分未被施加绝缘包覆,通过该第一以及第二供电线(60、61)而将动作电压供给至亮灯电路(5);以及非导电性的遮蔽部件(50),其介于第一供电线(60)与第二供电线(61)之间,并配设为与第一供电线(60)的一部分与第二供电线(61)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对置。(*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灯泡形的照明灯以及具备照明灯的照明装置,尤其是涉及照明灯的框体内的亮灯电路、配线的配置。
技术介绍
在LED灯泡中存在如下结构:具备将电解电容配置于电源基板的灯头侧的电源电路(与亮灯电路同义),在向圆筒形的框体部内配置电源电路时,将输入电源线与输出电源线配置成使得它们在空中交叉,其中,利用输入电源线将灯头与电源基板连接,利用输出电源线将电源基板与LED组件连接。由此,电源电路的设计自由度得以提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还存在如下照明装置:具备不将电容安装于电源电路基板而是将其保持于保持部件的电源电路(与亮灯电路同义),并配置成使得将灯头与电源电路基板连接的供电线穿过保持部件。由此,能够可靠地维持电容的保持状态,并且无需扭绕供电线便能够将保持部件装配于灯头,从而组装性得以改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9848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46574号公报虽然现有技术作为将电路部件配置于灯泡形灯的框体内部的狭小空间的技术而起到某种程度的效果(灯的小型化、组装性的提高等),但是,因作为从灯头向亮灯电路供给商用电力的供电线而使用带绝缘包覆的导线,故从降低制造成本的观点来看还存有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LED灯泡中,作为输入电源线的一对线材与作为输出电源线的一对线材配置为彼此接近,为了确保线材间的绝缘而需要对上述这些线材施加绝缘包覆。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照明装置中,供电线与电容配置为彼此接近,且电容的外装膜的绝缘性无法确保,因此,为了确保供电线与电容之间的绝缘而需要对供电线施加绝缘包覆。这样,在现有的照明灯中,为了确保框体内部的供电线间的绝缘、供电线与电子部件之间的绝缘,使用对供电线施加绝缘包覆的导线、对未施加绝缘包覆的导线装配热缩管等而确保绝缘的导线。而且,在使用带绝缘包覆的供电线的情况下,与使用未施加绝缘包覆的供电线的情况相比,部件成本更高,另外,因制造工序、部件管理个数增多而导致制造成本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灯,实现了即使在使用未施加绝缘包覆的供电线的情况下也充分确保绝缘的配置结构,并通过使用未施加绝缘包覆的供电线而降低了制造成本。本技术的照明灯具备:用于收纳光源的框体;亮灯电路,该亮灯电路收纳于所述框体内、且对所述光源供给电力;第一以及第二供电线,该第一以及第二供电线的至少一部分未被施加绝缘包覆,通过该第一以及第二供电线而将动作电压供给至所述亮灯电路;以及非导电性的遮蔽部件,该遮蔽部件介于所述第一供电线与所述第二供电线之间,且配设为与所述第一供电线的所述一部分与所述第二供电线的所述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对置。根据本技术,通过形成为非导电性的遮蔽部件介于向亮灯电路供给商用电力的一对供电线之间的配置结构,能够确保供电线间的绝缘,因此,无需对供电线施加绝缘包覆,从而,能够通过使用未被施加绝缘包覆的供电线而提供低成本的照明灯。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照明灯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照明灯的亮灯电路与树脂框体以及灯头之间的关系的图。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照明灯的树脂框体的通线引导部形成部的放大图。图4是示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照明灯的第一供电线与第二供电线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图4(a)是与电路基板正交的剖视图,图4(b)是与电路基板平行的剖视图。图5是从图4(a)中的A方向观察的图。图6是示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照明灯的其他方式的剖视图。图7是示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照明灯的剖视图,图7(a)是照明灯整体的剖视图,图7(b)是图7(a)的A-A线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照明灯的剖视图,图8(a)是照明灯整体的剖视图,图8(b)是图8(a)的A-A线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照明灯的剖视图,图9(a)是照明灯整体的剖视图,图9(b)是图9(a)的A-A线的剖视图。图10是示出具备本技术的实施方式1~4所涉及的照明灯的照明装置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光源;2…灯罩;3、3a、3b…框体;4…灯头;5、5a~5c…亮灯电路;10…LED(发光元件);11…LED基板;30…树脂框体;31…金属框体;32…树脂框体;33…树脂框体;40…夹持部;41…中心电极;50…电路基板(遮蔽部件);51…电阻;52…保险丝;53…垂直基板(遮蔽部件);54…电路基板(遮蔽部件);60…第一供电线;61…第二供电线;62…第一供电线;63…第二供电线;100、100a~100d…照明灯;150…照明装置;151…器具主体;152…插口;307…通线引导部;308…遮蔽肋(遮蔽部件);309…底部;310…通线孔;311…通线引导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下所示的附图中的方式。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实施方式1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照明灯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照明灯100是具有光源1、灯罩(glove)2、框体3、灯头4、以及亮灯电路5的灯泡形的照明灯。光源1具备作为发光单元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以下称为LED)10、和供LED10安装的LED基板11。另外,除了LED10和LED基板11之外,光源1还具备根据照明灯100的设计规格而需求的电子部件等。在LED基板11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110。LED基板11以贯通孔110与形成于框体3的贯通孔310吻合的方式而配置于框体3上,通过将螺钉等安装部件(未图示)旋入到贯通孔110、310而将LED基板11安装于框体3。另外,LED基板11借助线束(wire harness)、连接器等配线部件(未图示)而与亮灯电路5电连接,经由该配线部件而将驱动电力从亮灯电路5传递到LED基板11,由此使光源1发光。灯罩2形成为曲面形状,以将光源1的光的射出侧覆盖的方式而与框体3嵌合。灯罩2由玻璃、树脂等的供从光源1射出的光透过的基材(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作为构成灯罩2的树脂,例如为聚碳酸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照明灯,其特征在于,具备:用于收纳光源的框体;亮灯电路,该亮灯电路收纳于所述框体内、且对所述光源供给电力;第一以及第二供电线,该第一以及第二供电线的至少一部分未被施加绝缘包覆,通过该第一以及第二供电线而将动作电压供给至所述亮灯电路;以及非导电性的遮蔽部件,该遮蔽部件介于所述第一供电线与所述第二供电线之间,且配设为与所述第一供电线的所述一部分与所述第二供电线的所述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对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8.19 JP 2013-1693421.一种照明灯,其特征在于,具备:
用于收纳光源的框体;
亮灯电路,该亮灯电路收纳于所述框体内、且对所述光源供给电力;
第一以及第二供电线,该第一以及第二供电线的至少一部分未被施
加绝缘包覆,通过该第一以及第二供电线而将动作电压供给至所述亮灯
电路;以及
非导电性的遮蔽部件,该遮蔽部件介于所述第一供电线与所述第二
供电线之间,且配设为与所述第一供电线的所述一部分与所述第二供电
线的所述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对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部件在所述框体内的所述第一供电线与所述第二供电线
中的至少一方的供电线的全长上介于所述第一供电线与所述第二供电
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亮灯电路具有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形成有配线图案、且供电
子部件安装,
所述第一供电线从所述电路基板的一侧与所述配线图案连接,所述
第二供电线从所述电路基板的另一侧与所述配线图案连接,
所述遮蔽部件是所述电路基板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亮灯电路具有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形成有配线图案、且供电
子部件安装,
所述第一供电线从所述电路基板的一侧与所述配线图案连接,所述
第二供电线从所述电路基板的另一侧与所述配线图案连接,
所述遮蔽部件是所述电路基板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具有对所述亮灯电路进行收纳的树脂框体,
所述遮蔽部件是从所述树脂框体的内侧面延伸的遮蔽肋。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具有对所述亮灯电路进行收纳的树脂框体,
所述遮蔽部件是从所述树脂框体的内侧面延伸的遮蔽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亮灯电路具有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形成有配线图案、且供电

\t子部件安装,
所述框体具有对所述亮灯电路进行收纳的树脂框体,
所述第一供电线从所述电路基板的一侧与所述配线图案连接,所述
第二供电线从所述电路基板的另一侧与所述配线图案连接,
所述遮蔽部件包括所述电路基板以及从所述树脂框体的内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野彰久佐藤典文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三菱电机照明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