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梯井筒操作平台架,包括架体,架体上设有垫木,垫木上铺有面板,架体为水平的双层架体,包括上部的施工层和下部的防护层,所述施工层包括纵向的支撑梁和梁上的支撑骨架,防护层包括纵向的防护梁,支撑梁和防护梁之间通过对称设置的竖向的吊杆连为一体,支撑梁的两端通过连接件与井筒筒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为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通过预先固定连接在支撑梁下侧的限位板将支撑杆卡固,另一端插接至井筒筒壁内竖向间隔预埋的套管之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的均为施工现场常用的建筑材料,节约成本,施工搭设简便,可直接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使用安全系数较高,可随施工楼层整体提升,可循环使用,解决了电梯井周圈施工危险性较大的难题。(*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新型电梯井筒操作平台架,包括架体,架体上设有垫木,垫木上铺有面板,架体为水平的双层架体,包括上部的施工层和下部的防护层,所述施工层包括纵向的支撑梁和梁上的支撑骨架,防护层包括纵向的防护梁,支撑梁和防护梁之间通过对称设置的竖向的吊杆连为一体,支撑梁的两端通过连接件与井筒筒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为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通过预先固定连接在支撑梁下侧的限位板将支撑杆卡固,另一端插接至井筒筒壁内竖向间隔预埋的套管之内。本技术使用的均为施工现场常用的建筑材料,节约成本,施工搭设简便,可直接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使用安全系数较高,可随施工楼层整体提升,可循环使用,解决了电梯井周圈施工危险性较大的难题。【专利说明】一种新型电梯井筒操作平台架
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领域,涉及一种电梯井操作平台架。
技术介绍
目前,对建筑高层剪力墙结构中的电梯井筒进行施工时,需要搭设施工防护装置进行一系列的施工工序。传统的施工防护装置普遍采用在剪力墙和电梯梁之间搭设两根承重梁,并在承重梁上焊接竖向的定位钢筋,在定位钢筋上插入钢管搭设操作平台,并在平台上铺设上人面板进行操作,井筒防护难以搭设,工人在这种防护装置上进行施工时存在危险系数较大,操作平台搭设不便,重复使用不便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电梯井筒操作平台架,要解决传统的电梯井筒平台架存在危险系数较大,平台搭设不便,重复使用不便等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电梯井筒操作平台架,位于剪力墙和电梯梁围成的井筒之中,包括架体,架体上设有垫木,垫木上铺有面板,所述架体为水平的双层架体,包括上部的施工层和下部的防护层,所述施工层包括纵向的支撑梁和梁上的支撑骨架,所述防护层包括纵向的防护梁, 所述支撑梁和防护梁之间通过对称设置的竖向的吊杆连为一体,支撑梁的两端通过连接件与井筒筒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为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通过预先固定连接在支撑梁下侧的限位板将支撑杆卡固,另一端插接至井筒筒壁内竖向间隔预埋的套管之内。 所述吊杆是由圆钢弯折而成,吊杆的顶端弯折为倒U型吊环,吊环的弧部伸出施工层用于起吊,吊环的脚部焊接至支撑梁的两端部的外侧,吊杆的底端弯折为用于放置并固定防护梁端部的U型卡槽。 所述支撑梁为双肢朝下的槽钢,限位板为垂直焊接至槽内且相对设置的两块直角三角形的钢板,支撑杆通过限位板的斜边调整其卡固位置。 所述防护梁为双肢朝下的槽钢,槽钢两肢的外侧与U型卡槽的内侧焊接。 所述支撑杆为高强螺杆或钢筋。 所述支撑骨架包括多个横向平行的主龙骨和主龙骨两端的纵向封边,所述主龙骨和封边均为钢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技术相比传统的钢管操作平台架,采用双层平台架组成,上部的施工层可上人操作,下部的防护层除了可以对工人进行防护以外还可以放置建筑构件,必要时也可以进行上人操作,施工层支撑梁的两端通过支撑杆与井筒筒壁内竖向间隔预埋的套管插接,方便拆卸,支撑杆通过预先固定连接在支撑梁下侧的限位板将支撑杆卡固,提升时只需将支撑梁从支撑杆上提起即可完成对平台架的提升,搭设简便可移动性强;双层平台架通过吊杆连接为一体,吊杆一杆多用,上部可以弯折成吊环方便对架体进行吊装,下部弯折成槽体放置防护层的防护梁。 本技术使用的均为施工现场常用的建筑材料,节约成本,施工搭设简便,可直接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使用安全系数较高,可随施工楼层整体提升,可循环使用,解决了电梯井周圈施工危险性较大的难题。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技术操作平台架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施工层的支撑梁和支撑骨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施工层在支撑梁和支撑骨架上铺设垫木和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操作平台架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操作平台架与剪力墙的节点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I 一剪力墙、2 —电梯梁、3 —施工层、3.1 一支撑梁、3.2 一支撑骨架、 3.21 一主龙骨、3.22 一封边、4 一防护层、5 —垫木、6 —面板、7 —吊杆、7.1 一倒U型吊环、7.2-U型卡槽、8 —连接件、9 一限位板、10 —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所示,一种新型电梯井筒操作平台架,位于剪力墙I和电梯梁2围成的井筒之中,本实施例中围城了四个井筒,每个井筒中都设有一个平台架,参见图4所示,每个平台架包括架体,参加图3和图4所述,架体上设有垫木5,垫木上铺有面板6,所述架体为水平的双层架体,包括上部的施工层3和下部的防护层4,参见图2所示,所述施工层3包括纵向的支撑梁3.1和梁上的支撑骨架3.2,所述防护层4包括纵向的防护梁。 参见图1和图4所示,所述支撑梁3.1和防护梁之间通过对称设置的竖向的吊杆7连为一体,参见图5所示,支撑梁3.1的两端通过连接件8与井筒筒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8为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通过预先固定连接在支撑梁下侧的限位板9将支撑杆卡固,另一端插接至井筒筒壁内竖向间隔预埋的套管10之内。 参见图4所示,所述吊杆7是由圆钢弯折而成,吊杆7的顶端弯折为倒U型吊环 7.1,吊环的弧部伸出施工层3用于起吊,吊环的脚部焊接至支撑梁的两端部的外侧,吊杆7的底端弯折为用于放置并固定防护梁端部的U型卡槽7.2。 所述支撑梁3.1为双肢朝下的槽钢,限位板9为垂直焊接至槽内且相对设置的两块直角三角形的钢板,支撑杆通过限位板9的斜边调整其卡固位置。 所述防护梁为双肢朝下的槽钢,槽钢两肢的外侧与U型卡槽7.2的内侧焊接。 所述支撑杆为高强螺杆或钢筋。 参见图2所示,所述支撑骨架3.2包括多个横向平行的主龙骨3.21和主龙骨两端的纵向封边3.22,所述主龙骨和封边均为钢筋。 本技术中支撑梁3.1和防护梁均设置两根,通过吊杆将上下两层梁的端部连接为一体,吊杆共设置四根,每根梁的两端各设置一根。 本实施例中吊环采用直径为20mm的圆钢,支撑梁为12号槽钢,防护梁为10号槽钢,支撑骨架中的主龙骨采用直径为28mm的钢筋,间隔为300mm,封边采用直径为16mm的钢筋,封边钢筋伸出主龙骨的长度为100_。【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电梯井筒操作平台架,位于剪力墙(I)和电梯梁(2)围成的井筒之中,包括架体,架体上设有垫木(5),垫木上铺有面板(6),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为水平的双层架体,包括上部的施工层(3)和下部的防护层,所述施工层(3)包括纵向的支撑梁(3.1)和梁上的支撑骨架(3.2),所述防护层(4)包括纵向的防护梁, 所述支撑梁(3.1)和防护梁之间通过对称设置的竖向的吊杆(7)连为一体,支撑梁(3.1)的两端通过连接件(8)与井筒筒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8)为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通过预先固定连接在支撑梁下侧的限位板(9 )将支撑杆卡固,另一端插接至井筒筒壁内竖向间隔预埋的套管(10)之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电梯井筒操作平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杆(7)是由圆钢弯折而成,吊杆(7)的顶端弯折为倒U型吊环(7.1),吊环的弧部伸出施工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电梯井筒操作平台架,位于剪力墙(1)和电梯梁(2)围成的井筒之中,包括架体,架体上设有垫木(5),垫木上铺有面板(6),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为水平的双层架体,包括上部的施工层(3)和下部的防护层,所述施工层(3)包括纵向的支撑梁(3.1)和梁上的支撑骨架(3.2),所述防护层(4)包括纵向的防护梁,所述支撑梁(3.1)和防护梁之间通过对称设置的竖向的吊杆(7)连为一体,支撑梁(3.1)的两端通过连接件(8)与井筒筒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8)为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通过预先固定连接在支撑梁下侧的限位板(9)将支撑杆卡固,另一端插接至井筒筒壁内竖向间隔预埋的套管(10)之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金勇,仲鑫,宋大虎,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