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卸安全转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97525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30 1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拆卸安全转尾,所述介子前端卡扣连接有接线盒内壳,接线盒内壳和接线盒外壳之间通过滑动件和弹簧连接;所述接线盒内壳和接线盒外壳之间设置有阴极片和钢针,所述钢针前端设置有L型接触片,阴极片与尾圈相对应,钢针与尾通相对应;接线盒外壳与介子连接,使得阴极片与尾圈电连接,钢针与尾通电连接,使得电路导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尾通与尾圈的位置与传统转尾相反,可以有效避免转尾失效而导致导体外露而造成漏电危险;同时接线盒与介子采用分离式设计,可以接线盒从介子上拆卸,方便安装和维护;所述钢针前端设置有L型接触片,L型结构能够增加阴极片和接触片间的间距,增加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拆卸安全转尾,所述介子前端卡扣连接有接线盒内壳,接线盒内壳和接线盒外壳之间通过滑动件和弹簧连接;所述接线盒内壳和接线盒外壳之间设置有阴极片和钢针,所述钢针前端设置有L型接触片,阴极片与尾圈相对应,钢针与尾通相对应;接线盒外壳与介子连接,使得阴极片与尾圈电连接,钢针与尾通电连接,使得电路导通。本专利技术的尾通与尾圈的位置与传统转尾相反,可以有效避免转尾失效而导致导体外露而造成漏电危险;同时接线盒与介子采用分离式设计,可以接线盒从介子上拆卸,方便安装和维护;所述钢针前端设置有L型接触片,L型结构能够增加阴极片和接触片间的间距,增加安全性。【专利说明】-种可拆卸安全转尾
本专利技术涉及小型家用电器的连接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拆卸安全转尾。
技术介绍
连接器是我们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经常接触的一种部件。它的作用非常单纯:在电 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 的功能。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顺着电流流通的通路观察,你总会发现有一 个或多个连接器。连接器形式和结构是千变万化的,随着应用对象、频率、功率、应用环境等 不同,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连接器。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连接器,都要保证电流顺畅连续和可靠 地流通。 采用连接器可以使电路之间要连接的导体在需要的时候才连接,当需要分开时能 够快速安全的分开。连接器使设计和生产过程更方便、更灵活,降低了生产和维护成本。 在具体的发钳、吹风筒等电器领域中,这类电器通常会通过一根L型的连接器与 插头连接,以保安全用电和任意方向的使用,由于该种连接器通常称呼为转尾。现有的转尾 通常采用直接插入即接通的结构,而尾圈通常裸露在外容易造成触电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安全防漏电接线盒可拆解的可拆卸安全转 尾。 为实现该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方案是:一种可拆卸安全转尾,包括接线盒、外体、介 子、尾通、尾圈、绝缘芯,所述外体一端连接有线材,另一端外侧连接有介子,所述线材的火 线与尾通电连接,所述线材的零线与尾圈电连接,所述尾通与尾圈之间通过绝缘芯隔开,所 述接线盒包括接线盒内壳和接线盒外壳,所述介子前端卡扣连接有接线盒内壳,接线盒内 壳和接线盒外壳之间通过滑动件和弹簧连接; 所述接线盒内壳和接线盒外壳内设置有阴极片和钢针,所述钢针前端设置有L型接触 片,阴极片与尾圈相对应,钢针与尾通相对应; 接线盒内壳与介子连接,使得阴极片与尾圈电连接,钢针与尾通电连接,使得电路导 通。 作为优选,所述外体为L型结构,所述外体的外侧设置多孔纹路。 作为优选,所述外体为PVC材质。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传统转尾相比,接线盒主要是會安裝在最終成品机上,只 有当接线盒与成品机正常连接时,母铜圈才与尾圈电连接,铜针才与尾通电连接,否则断 开;可以有效避免转尾失效而导致导体外露而造成漏电危险;同时接线盒与介子采用分离 式设计,可以接线盒从介子上拆卸,方便安装和维护,通过连接上接线盒可以方便将普通的 转尾转换成安全转尾;所述钢针前端设置有L型接触片,L型结构能够增加阴极片和接触片 间的间距,增加安全性。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爆炸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不带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3、4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具体实施例为一种可拆卸安全转尾,包括接线 盒14、外体01、介子05、尾通04、尾圈03、绝缘芯06,所述外体01 -端连接有线材02,另一 端外侧连接有介子05,所述线材02的火线与尾通04电连接,所述线材02的零线与尾圈03 电连接,所述尾通04与尾圈03之间通过绝缘芯06隔开,所述介子05前端卡扣连接有接线 盒内壳07,接线盒内壳07和接线盒外壳13之间通过滑动件08和弹簧12连接; 如图3、4所示,所述接线盒内壳07和接线盒外壳13之间设置有阴极片09和钢针10, 所述钢针10前端设置有L型接触片11,阴极片09与尾圈04相对应,钢针10与尾通03相 对应;接线盒内壳07与介子05连接,使得阴极片09与尾圈04电连接,钢针10与尾通03 电连接,使得电路导通。按下滑动件08,即将接线盒内壳07与开介子05弹开,使得接线盒 与外体分离。 在接线盒外壳未与电器连接时,母铜圈与尾圈未电连接,铜针与尾通未电连接,由 于线材另一端直接与220V市电连接,此时尾圈和尾通包裹在外侧,能够有效避免未接通电 器时的漏电事故。而当接线盒外壳插入电器尾端后,母铜圈与尾圈才相互电连接,铜针与尾 通才相互电连接,此时电路才形成通电回路,不会影响电器的正常使用。一旦转尾拆下离开 电器,母铜圈与尾圈自动弹开分离,铜针与尾通自动弹开分离,不会发生误触或漏电。 与传统转尾相比,接线盒安裝在最終成品机上,只有当接线盒与成品机正常连接 时,母铜圈才与尾圈电连接,铜针才与尾通电连接,否则断开;尾通与尾圈的位置与传统转 尾相反,可以有效避免转尾失效而导致导体外露而造成漏电危险;同时接线盒与介子采用 分离式设计,可以接线盒从介子上拆卸,方便安装和维护,通过连接上接线盒可以方便将普 通的转尾转换成安全转尾。 为了方便转尾和电器更好的连接,使用更为方便,所述外体01为L型结构,所述外 体01的外侧设置多孔纹路。所述外体01为PVC材质。多空纹路能增加外体尾端的柔韧性, 方便转动,同时可以包裹住电线,有效防止连接处的电线破损而发生漏电危险。PVC材质绝 缘柔韧性和耐腐蚀都较好,可以满足转尾经常活动的需要。 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 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 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 一种可拆卸安全转尾,包括接线盒、外体、介子、尾通、尾圈、绝缘芯,所述外体一端连 接有线材,另一端外侧连接有介子,所述线材的火线与尾通电连接,所述线材的零线与尾圈 电连接,所述尾通与尾圈之间通过绝缘芯隔开,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盒包括接线盒内壳和 接线盒外壳,所述介子前端卡扣连接有接线盒内壳,接线盒内壳和接线盒外壳之间通过滑 动件和弹黃连接; 所述接线盒内壳和接线盒外壳内设置有阴极片和钢针,所述钢针前端设置有L型接触 片,阴极片与尾圈相对应,钢针与尾通相对应; 接线盒内壳与介子连接,使得阴极片与尾圈电连接,钢针与尾通电连接,使得电路导 通。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安全转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体为L型结构,所述外 体的外侧设置多孔纹路。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拆卸安全转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体为PVC材质。【文档编号】H01R13/502GK104124586SQ201410387297【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8日 【专利技术者】卓俊强 申请人:惠州信兴荣电业塑胶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拆卸安全转尾,包括接线盒、外体、介子、尾通、尾圈、绝缘芯,所述外体一端连接有线材,另一端外侧连接有介子,所述线材的火线与尾通电连接,所述线材的零线与尾圈电连接,所述尾通与尾圈之间通过绝缘芯隔开,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盒包括接线盒内壳和接线盒外壳,所述介子前端卡扣连接有接线盒内壳,接线盒内壳和接线盒外壳之间通过滑动件和弹簧连接;所述接线盒内壳和接线盒外壳内设置有阴极片和钢针,所述钢针前端设置有L型接触片,阴极片与尾圈相对应,钢针与尾通相对应;接线盒内壳与介子连接,使得阴极片与尾圈电连接,钢针与尾通电连接,使得电路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卓俊强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信兴荣电业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