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高宏专利>正文

防治空气栓塞的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90641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9 18: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管,尤其是一种防治空气栓塞的导管,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按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防治空气栓塞的导管,包括导管体;所述导管体包括引导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引导部端部的阻水透气部,所述阻水透气部的管腔与引导部的管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导管体通过阻水透气部置入血管中,在发生空气栓塞时,利用阻水透气部的特性以及阻水透气部管腔内的负压使得血管中的空气被吸引出,利用输液单向阀可以进行补液操作,通过阻水透气部连接负压装置能预防和治疗空气栓塞。其结构紧凑,成本极低,填补了针对空气栓塞这个危急病症主动排气治疗手段缺乏的空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导管,尤其是一种防治空气栓塞的导管,属于医疗器械的
。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防治空气栓塞的导管,包括导管体;所述导管体包括引导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引导部端部的阻水透气部,所述阻水透气部的管腔与引导部的管腔相连通。本技术导管体通过阻水透气部置入血管中,在发生空气栓塞时,利用阻水透气部的特性以及阻水透气部管腔内的负压使得血管中的空气被吸引出,利用输液单向阀可以进行补液操作,通过阻水透气部连接负压装置能预防和治疗空气栓塞。其结构紧凑,成本极低,填补了针对空气栓塞这个危急病症主动排气治疗手段缺乏的空白。【专利说明】防治空气栓塞的导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导管,尤其是一种防治空气栓塞的导管,属于医疗器械的技 术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对于空气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的空气栓塞尚缺乏有效的救治手段,当空 气进入血液循环时,主要治疗方案为:立即停止输液,置病人于左侧卧位。因该体位有利于 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口,从而防止发生栓塞。再随着心脏跳动,空气被混 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 而预防空气栓塞的手段也在于避免空气进入血液循环,此手段是主动的,但也具 有局限性。对于某些情况此手段难以实施,如:坐位颅脑手术、大骨折手术内固定、伴大静脉 开放型损伤的呼吸困难者及潜水工作的人员的潜水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治空气栓塞的导 管,其结构紧凑,能在空气栓塞发生前具有预防作用,且在空气栓塞发生后有治疗作用,适 应范围广,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防治空气栓塞的导管,包括导管体;所述导 管体包括引导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引导部端部的阻水透气部,所述阻水透气部的管腔与引导 部的管腔相连通。 所述阻水透气部采用阻水透气材料制成。 所述阻水透气部包括插引管以及贯通所述插引管的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与插引管 的管腔相连通;在插引管上设置覆盖在所述透气孔上的阻水透气层。 所述引导部的一端端部设置有负压连接接头,阻水透气部的端部内设有输液单向 阀。 所述导管体的外部上设有补液管,所述补液管的一端端部形成补液进液口,另一 端端部形成补液出口。 所述引导部内设有透气单向阀或单向阻气片。所述阻水透气部采用抗凝处理。所 述导管体的引导部以及阻水透气部上均设置显影线。 本技术的优点:导管体通过阻水透气部置入血管中,在发生空气栓塞时,利用 阻水透气部的特性以及阻水透气部管腔内的负压使得血管中的空气被吸引出,利用输液单 向阀可以进行补液操作,且通过阻水透气部能防止补液时产生空气栓塞,即能在空气栓塞 发生前具有预防作用,通过阻水透气部连接负压装置能预防和治疗空气栓塞,其结构紧凑, 成本极低,填补了针对空气栓塞这个危急病症主动排气治疗手段缺乏的空白。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设置输液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阻水透气部的一种实施结构图。 图4为本技术导管体上设置补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导管体与补液管的另一种实施结构图。 图6为本技术引导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引导部、2-负压连接接头、3-阻水透气部、4-阻水透气接引端、 5_输液单向阀、6-透气孔、7-阻水透气层、8-补液管、9-补液进液口、10-补液出口、11-补 液连接口及12-引导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为了能在空气栓塞发生前具有预防作用,且在空气栓塞发生后有治 疗作用,本技术包括导管体;所述导管体包括引导部1以及连接于所述引导部1端部的 阻水透气部3,所述阻水透气部3的管腔与引导部1的管腔相连通。 具体地,使用时导管体的引导部1部分置入血管,阻水透气部3完全置入血管。所 述阻水透气部3能在水中或血液中能漂浮。在引导部1的端部加负压,当血管中存在空气 栓塞时,阻水透气部3漂浮在血管上部,有充分机会与气体接触,在阻水透气部3管腔内负 压作用下使得血管中的空气进入阻水透气部3内的管腔,并通过引导部1内的管腔以及负 压下将血管中的空气释放。所述阻水透气部3采用阻水透气材料制成,阻水透气材料能够 允许空气通过,同时能对血管中的血液进行阻挡,使得血管中空气进入阻水透气部3内的 管腔。进一步地,所述阻水透气部3采用抗凝处理,不会因血液凝固而堵塞微小的排气孔, 也可在使用前在抗凝液中浸泡冲洗处理。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阻水透气部3包括插引管以及贯通所述插引管的透气孔 6,所述透气孔6与插引管的管腔相连通;在插引管上设置覆盖在所述透气孔6上的阻水透 气层7。 阻水透气部3还可以通过设置阻水透气层7来实现,阻水透气层7可以采用阻水 透气膜,阻水透气层7设置在插引管的内壁或外壁上,并覆盖在透气孔6上,透气孔6与插 引管的管腔相连通,插引管可以与引导部1为一体结构,插引管1与引导部1为同轴的结 构。在具体实施时,无论阻水透气部3采用何种结构,均需进行抗菌及灭菌处理,以避免产 生的感染。此外,阻水透气部3需采用轻质材料制成,在置入血管后,使得阻水透气部3处 于漂浮状态,以增加阻水透气部3与液体中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对空气栓塞的治疗效果。 为了能够将导管体的阻水透气部3置入血管中,需要利用引导杆12。在具体实施 时,阻水透气部3与引导部1连接的另一端形成阻水透气接引端4,阻水透气接引端4可以 采用软橡胶制成,引导杆12具有尖锐的端部,引导杆12通过尖锐的端部能穿过阻水透气接 引端4的软橡胶,实现对导管体的引导置入操作。当引导置入后,利用软橡胶自身的弹性, 使得阻水透气接引端4能封闭,避免血管中的血液通过引导杆12的插口进入阻水透气部3 的管腔内,引导杆12的结构如图6所示。 所述引导部1的一端端部设置有负压连接接头2,阻水透气部3的端部内设有输液 单向阀5。本技术实施例中,负压连接接头2与阻水透气部3分布位于引导部1的两 端,通过引导部1通过负压连接接头2与负压连接,以在引导部1的管腔以及阻水透气部3 的管腔内产生所需的负压。 为了能够实现对整个导管体的引导,在上述阻水透气接引端4的端部可以设置输 液单向阀5。当本技术用于输液时,引导部1的负压连接接头2连接输液器,所述输液 单向阀5只允许液体经由阻水透气部3输入人体,不允许人体的液体通过输液单向阀5进 入阻水透气部3的管腔内。利用输液单向阀5以及阻水透气部3的管腔,能实现补液的操 作,需要的补液通过引导部1的管腔、阻水透气部3的管腔以及输液单向阀5进入血管内; 当本技术用于排出血管内气体时:引导部1接口连接负压吸引器,所述输液单向阀5不 允许血管内血液经由阻水透气部3和引导部1的管腔排出人体;阻水透气部3不允许血管 内血液经由阻水透气部3和引导部1的管腔排出人体。但血液内的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将 经由阻水透气部3的透气管壁及管腔和引导部1的管腔排出人体,进入被负压吸引排出。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导管体的外部上设有补液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治空气栓塞的导管,包括导管体;其特征是:所述导管体包括引导部(1)以及连接于所述引导部(1)端部的阻水透气部(3),所述阻水透气部(3)的管腔与引导部(1)的管腔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宏陆培华
申请(专利权)人:高宏陆培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