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介绍
目前,在空调
,出现了立式空调器室内机,但是目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结构中,大多数空调部分的进风结构不仅复杂,且进风效果不好,冷藏箱部分采用冷媒制冷,这样对空调室内机本身的制冷和制热功能造成影响,这两部分相互独立二者之间没有有效利用共同点对结构进行简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中进风结构复杂且冷藏箱制冷效果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冷藏箱以及设于所述冷藏箱顶部的空气换热装置,所述空气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组件、设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背部的第一进风装置以及设于所述换热器组件前部的出风装置,所述冷藏箱包括箱体、设于所述箱体上可正面开启的箱门、设于所述箱体内的内胆、设于所述内胆后部的制冷装置以及设于所述箱体背部可向所述制冷装置送风、且同时可供热量散发出来的第二进风装置。具体地,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换热器支架及固定于所述换热器支架内的平行流换热器,所述换热器支架后表面均匀设置多个磁性件,所述第一进风装置前表面设有分别与各磁性件对应的铁片。具体地,所述箱体的后表面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进风装置上设有可由上至下滑入所述第一卡槽内的第二卡钩。具体地,所述换热器支架前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卡槽,所述出 >风装置后表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可由上至下滑入所述第二卡槽内的第二卡钩。具体地,所述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具有进风侧与出风侧,其包括水平设置的顶端集流管、底端集流管、竖直设置于所述顶端集流管与所述底端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以及设于各所述扁管上的翅片,各所述翅片的顶端部与所述顶端集流管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各所述翅片的底端部与所述底端集流管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顶端集流管上设有可遮挡所述第一间隙的第一压板,所述底端集流管固定于一支撑架内,所述支撑架内设有可遮挡所述第二间隙的槽道。具体地,所述底端集流管上设有输入管与输出管,所述支撑架外侧设有接水盘,所述输入管与所述输出管均由所述接水盘中穿过。具体地,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片、第一散热装置以及第二散热装置,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设于所述内胆与所述箱体之间,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朝向所述内胆的冷端以及朝向所述箱体的热端,所述第一散热装置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所述第二散热装置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具体地,所述第一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散热块、第一风扇以及风扇格栅,所述第一散热块位于所述内胆中,且所述第一散热块的后表面由所述内胆中伸出并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上,所述第一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块的前侧且固定于所述风扇格栅上。具体地,所述第二散热装置包括第二散热块、散热块罩、导风罩以及第二风扇,所述第二散热块的前表面贴设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上,所述散热块罩设于所述第二散热块的后表面,所述导风罩设于所述第二散热块的下方,所述第二风扇设于所述导风罩下方。具体地,所述第一进风装置与所述第二进风装置均为进风格栅,两所述进风格栅一体成型。本技术中,空气换热装置与冷藏箱部分均采用背后送风,这样,实现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全背面送风,这种结构简单,送风范围大,且不影响产品的外观,而且下部冷藏箱采用制冷装置制冷,并利用第二进风装置将热量散发出去,不再利用传统冷媒散热方式,在保证冷藏箱正常工作的同时不影响空气换热装置的制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立式空调器室内机拆掉两侧板后的组装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冷藏箱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图1中A处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换热器支架的后视图;图6是图5中B处放大图;图7是图2中C处放大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1中D处放大图;图10是图1中E处放大图;图11是图2中F处放大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平行流换热器与支撑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压板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2中G处放大图;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冷藏箱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制冷装置的分解示意图;100-冷藏箱; 110-箱体; 111-第一卡槽; 112-第五卡槽;120-前框; 130-箱门; 140-内胆; 150-制冷装置;151-半导体制冷片; 152-第一散热装置; 1521-第一散热块;15211-第一基板; 15212-第一散热鳍片; 1522-第一风扇;1523-风扇格栅; 153-第二散热装置; 1531-第二散热块;15311-第二基板; 15312-第二散热鳍片; 1532-散热块罩;1533-导风罩; 1534-第二风扇; 160-第二进风装置; 161-第一卡钩;200-换热器组件; 210-换热器支架; 211-安装槽; 212-卡孔;213-第二卡槽; 214-第三卡槽; 215-内框; 2151-安装柱;220-平行流换热器; 221-顶端集流管; 222-底端集流管; 223-第一压板;2231-安装孔; 224-进风侧; 225-出风侧; 226-支撑架;227-输入管; 228-输出管; 229-接水盘; 2291-第一穿孔;2292-第二穿孔; 230-第二压板; 231-第三穿孔; 232-第四穿孔;240-接水套; 300-第一进风装置; 310-铁片; 320-折弯部;321-定位凸块; 400-出风装置; 410-第二卡钩; 420-第四卡槽;500-顶盖; 510-台阶; 511-定位槽; 520-卡扣;600-侧板; 610-第三卡钩; 620-第四卡钩; 630-第五卡钩。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图2,本技术提供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冷藏箱100及设于冷藏箱100顶部的空气换热装置。空气换热装置包括换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的换热器组件以及风道组件,所述室内机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所述换热器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及所述出风口共同形成气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流通道位于所述室内机壳体的上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室内机壳体背部的第一进风区域,及设置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前部的第一排风区域,所述立式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室内机壳体下部的冷藏箱,所述冷藏箱包括正面可以开启的箱门及具有内部储存空间的箱体,所述箱体还包括设置在其背部的第二送风区域和第二排风区域,用于散出冷藏箱的冷量或者热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壳体、设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内的换
热器组件以及风道组件,所述室内机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
所述换热器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及所述出风口共同形成气流通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气流通道位于所述室内机壳体的上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室内机壳体背部
的第一进风区域,及设置于所述室内机壳体前部的第一排风区域,所述立式空
调器室内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室内机壳体下部的冷藏箱,所述冷藏箱包括正面
可以开启的箱门及具有内部储存空间的箱体,所述箱体还包括设置在其背部的
第二送风区域和第二排风区域,用于散出冷藏箱的冷量或者热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
包括换热器支架及固定于所述换热器支架内的换热器,所述第一进风区域为上
进风格栅,所述上进风格栅固定于所述换热器支架后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包
括风道,所述第一排风区域包括分别设于所述风道前表面左、右两侧的两出风
框。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风
区域与所述第二排风区域为设于所述上进风格栅下方的同一下进风格栅。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平行流
换热器,具有进风侧与出风侧,其包括水平设置的顶端集流管、底端集流管、
竖直设置于所述顶端集流管与所述底端集流管之间的若干扁管以及设于各所述
扁管上的翅片,各所述翅片的顶端部与所述顶端集流管之间具有第一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贤华,陈俊,方康乐,钟志尧,王锋珂,杨智强,
申请(专利权)人: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