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急广播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88355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9 16: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急广播电路,包括应急广播单元和功放单元,应急广播单元包括变压器T1、应急按键K1和对外接口J1,T1的输出端与J1的1、2管脚相连,T1上中间抽头通过K1与J1的3管脚相连;功放单元包括光耦IC1、三极管Q1、变压器T2、继电器JDQ1和对外接口J2,T2的输入端与J2的1、2管脚相连,T2上中间抽头通过D1与IC1的输入负端相连,IC1的输入正端通过电阻R1与电源相连,IC1的输出负端与Q1相连,Q1的集电极与JDQ1相连,JDQ1的第3触点与T2的输出端相连。将前期功放端软件控制应急广播的机制改为硬件控制,大大的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具有电路成本低、可靠性高的特点。(*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路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应急广播电路
技术介绍
考虑到干扰大的现场运营环境,PA,PIS系统设计时会考虑应急广播功能,当正常广播失效时,例如程序的死机,采用应急功能实现广播,保证乘客的出行安全。如图1所示,为已有产品中的电路图,应急广播功能需要广播控制台和功放共同完成,广播员通过对广播控制台的操作实现应急广播功能,具体如下:广播控制台对外有2个接口,J1为音频接口,用于输出话筒音频信号,J2为干接点控制接口,通过一个应急按键K1控制。功放对外有2个接口,J3为音频接口,用于音频信号的输入,J4为干接点输入接口,用于检测广播控制台应急按键是否按下。应急广播时,电路工作原理如下:应急广播时,广播员按下广播控制台的应急按键K1,功放通过干接点接口能够检测到广播控制台应急按键的按下,回路如下:A+24V→R1→IC1①②脚→D1→J4①脚→外部线缆(图1虚线表示)→J2①脚→K1应急按键→J2②脚→外部线缆(图1虚线表示)→J4②脚(GND),由于光耦IC1①②形成回路,此时IC1④脚MCU_IO1电平由3.3V变为低电平,MCU(单片机)检测到电平的变化,控制MCU_IO2输出高电平,JDQ1吸合,将J3接口输入的音频信号通过JDQ1的⑤⑥脚给功放后面的电路放大。从图1得出,已有电路实现应急广播时需要两条线缆(图1虚线表示),存在成本高、现场施工复杂的技术问题,且功放端干接点的检测及继电器的控制,需通过软件实现,现场数据证实,软性故障率远远大于硬性故障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低、可靠性高的应急广播电路,尤其适合在实现应急广播功能的单机模块中使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急广播电路,包括应急广播单元和功放单元,所述应急广播单元包括音频隔离变压器T1、应急按键K1和对外接口J1,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1的输入端与话筒相连,输出端与对外接口J1的1、2管脚相连,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1上设有中间抽头,所述中间抽头通过应急按键K1与对外接口J1的3管脚相连;所述功放单元包括光耦IC1、三极管Q1、音频隔离变压器T2、继电器JDQ1和对外接口J2,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2上设有中间抽头,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2的输入端与对外接口J2的1、2管脚相连,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2上的中间抽头与二极管D1的阴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光耦IC1的输入负端相连,所述光耦IC1的输入正端通过电阻R1与电源相连,所述光耦IC1的输出负端分两路,一路通过电阻R2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另一路通过电阻R3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继电器JDQ1相连,所述继电器JDQ1的第3触点与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2的输出端相连;所述对外接口J1与对外接口J2通过线缆相连。进一步的,在所述继电器JDQ1的两端反向并联一个二极管D2,防止线圈在通断电时的感应电势损坏驱动器或其他元件。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JDQ1的型号为G6J-2P-Y。进一步的,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1和音频隔离变压器T2的型号为LY-01546(1:1)。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根据变压器只能变换交流电压的原理,将前期的音频隔离变压器增加中间抽头,用于直流电平的叠加,将前期的2个接口合并为1个接口,简化了系统,减少了现场的布线,减低了线缆的成本;并且将前期功放端软件控制应急广播的机制改为硬件控制,大大的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具有电路成本低、可靠性高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应急广播电路的电路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应急广播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一种应急广播电路,包括应急广播单元和功放单元,所述应急广播单元包括音频隔离变压器T1、应急按键K1和对外接口J1,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1的输入端与话筒相连,输出端与对外接口J1的1、2管脚相连,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1上设有中间抽头,所述中间抽头通过应急按键K1与对外接口J1的3管脚相连;所述功放单元包括光耦IC1、三极管Q1、音频隔离变压器T2、继电器JDQ1和对外接口J2,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2上设有中间抽头,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2的输入端与对外接口J2的1、2管脚相连,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2上的中间抽头与二极管D1的阴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光耦IC1的输入负端相连,所述光耦IC1的输入正端通过电阻R1与电源相连,所述光耦IC1的输出负端分两路,一路通过电阻R2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另一路通过电阻R3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继电器JDQ1相连,所述继电器JDQ1的第3触点与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2的输出端相连,在所述继电器JDQ1的两端反向并联一个二极管D2,防止线圈在通断电时的感应电势损坏驱动器或其他元件;所述对外接口J1与对外接口J2通过线缆相连,所述继电器JDQ1的型号为G6J-2P-Y,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1和音频隔离变压器T2的型号为LY-01546(1:1)。根据音频隔离变压器只能变换交流电压的原理,将前期的音频隔离变压器增加中间抽头,用于直流电平的叠加,原理如下:当广播控制台应急按键K1按下时,功放单元能够检测到电流的回路,并能将音频信号通过继电器JDQ1切换到功放单元内的放大电路中,电流回路如下:A+24V→R1→光耦IC1①②脚→二极管D1→音频隔离变压器T2的中间抽头→J2①管脚→外部线缆(图2虚线表示)→J1①管脚→音频隔离变压器T1的中间抽头→K1应急按键→J1③管脚→外部线缆(图2虚线表示)→J2③管脚(GND),由于光耦IC1①②形成回路,光耦IC1③④光电三极管导通,③脚输出约为3V,通过三极管Q1驱动继电器JDQ1吸合,将J2接口输入的音频信号通过继电器JDQ1的③④触点给功放后面的电路放大,实现应急广播功能。目前本电路已经应用于PA、PIS系统应急广播电路中,该电路利用变压器只能变换交流电压的工作原理,将前期的2个接口合并为1个接口,简化了系统,减少了现场的布线,减低了线缆的成本;并且将前期功放端软件控制应急广播的机制改为硬件控制,大大的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以上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急广播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应急广播单元和功放单元,所述应急广播单元包括音频隔离变压器T1、应急按键K1和对外接口J1,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1的输入端与话筒相连,输出端与对外接口J1的1、2管脚相连,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1上设有中间抽头,所述中间抽头通过应急按键K1与对外接口J1的3管脚相连;所述功放单元包括光耦IC1、三极管Q1、音频隔离变压器T2、继电器JDQ1和对外接口J2,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2上设有中间抽头,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2的输入端与对外接口J2的1、2管脚相连,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2上的中间抽头与二极管D1的阴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光耦IC1的输入负端相连,所述光耦IC1的输入正端通过电阻R1与电源相连,所述光耦IC1的输出负端分两路,一路通过电阻R2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另一路通过电阻R3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继电器JDQ1相连,所述继电器JDQ1的第3触点与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2的输出端相连;所述对外接口J1与对外接口J2通过线缆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急广播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应急广播单元和功放单元,
所述应急广播单元包括音频隔离变压器T1、应急按键K1和对外接口J1,所
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1的输入端与话筒相连,输出端与对外接口J1的1、2
管脚相连,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1上设有中间抽头,所述中间抽头通过应
急按键K1与对外接口J1的3管脚相连;所述功放单元包括光耦IC1、三极
管Q1、音频隔离变压器T2、继电器JDQ1和对外接口J2,所述音频隔离变压
器T2上设有中间抽头,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2的输入端与对外接口J2的1、
2管脚相连,所述音频隔离变压器T2上的中间抽头与二极管D1的阴极相连,
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光耦IC1的输入负端相连,所述光耦IC1的输
入正端通过电阻R1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洪江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北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