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76186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9 1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包括三个独立的组件。其中,第一组件包括第一主管,第一主管的远端形成尖端,第一主管的近端形成连接部;第二组件包括第二主管、两根外延管和三角座;第二主管通过三角座与两根外延管连接;第二主管未与三角座连接的一端形成结合部;第三组件包括第三主管、两根外延管和三角座;第三主管通过三角座与两根外延管连接;第三主管的长度大于第二主管的长度,第三主管上设置有医用涤纶套;第三主管未与三角座连接的一端形成结合部。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通过第一主管的连接部和第二主管的结合部组合,形成临时导管;第一组件和第三组件通过第一主管的连接部和第三主管的结合部组合,形成长期导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包括三个独立的组件。其中,第一组件包括第一主管,第一主管的远端形成尖端,第一主管的近端形成连接部;第二组件包括第二主管、两根外延管和三角座;第二主管通过三角座与两根外延管连接;第二主管未与三角座连接的一端形成结合部;第三组件包括第三主管、两根外延管和三角座;第三主管通过三角座与两根外延管连接;第三主管的长度大于第二主管的长度,第三主管上设置有医用涤纶套;第三主管未与三角座连接的一端形成结合部。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通过第一主管的连接部和第二主管的结合部组合,形成临时导管;第一组件和第三组件通过第一主管的连接部和第三主管的结合部组合,形成长期导管。【专利说明】多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首要条件。目前中心静脉置管已成为临床上建立血 管通路的重要方法,中心静脉置管的置管途径主要有颈内静脉、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对于 因各种原因需要临时血液透析治疗,或无法建立内瘘的病人,中心静脉置管是其进行维持 性血透的生命线。 临床上使用的中心静脉置管包括临时中心静脉置管和长期中心静脉置管,两者各 有其特点和适应症。临时中心静脉置管的优势在于能迅速建立,立即使用,安全简便;但 并发症多,易感染,脱落,病人活动不便,留置时间短。而长期中心静脉置管因其导管更长 (36?40cm),柔韧性好,对组织损伤小,不易移动,皮下有一涤纶套组织包裹生长后利于固 定,能阻止感染,故感染少,不影响病人活动,可长期留置。但是由于长期中心静脉置管留置 时难度大,可发生严重并发症,故需有一定经验的医师操作。 在临床上,临时性血管通路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在动静脉内瘘未成熟前和急性肾衰 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时作为过渡的最好途径。而对于需要长期血液透析,又因各种原因无 法建立内瘘的病人,需要在使用临时中心静脉置管一定时间之后,将其更换为长期中心静 脉置管。 现有技术中,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和长期中心静脉导管是两根独立的导管,在将临 时中心静脉导管更换为长期中心静脉导管时,需要先进行拔管,再重新插管。而在拔管和重 新插管时,容易引起血管再次损伤和导管内血栓脱落,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风险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多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种多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包括三个组件, 其中,第一组件包括第一主管,所述第一主管的远端形成尖端,所述第一主管的近 端形成连接部; 第二组件包括第二主管、两根外延管和三角座;所述第二主管通过所述三角座与 两根所述外延管连接;所述第二主管未与所述三角座连接的一端形成与所述连接部配合的 结合部; 第三组件包括第三主管、两根外延管和三角座;所述第三主管通过所述三角座与 两根所述外延管连接;所述第三主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主管的长度,所述第三主管上设 置有医用涤纶套;所述第三主管未与所述三角座连接的一端形成与所述连接部配合的结合 部;所述结合部的结构与所述第二主管的结合部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通过所述第一主管的连接部和所述第二主管的结 合部组合,形成临时导管; 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三组件通过所述第一主管的连接部和所述第三主管的结 合部组合,形成长期导管。 其中较优地,所述临时导管中,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二主管形成光滑的内腔。 其中较优地,所述长期导管中,所述第一主管和所述第三主管形成光滑的内腔。 其中较优地,所述第一主管与所述第二主管和所述第三主管卡接或者过盈配合。 或者,其中较优地,所述第一主管通过转换接头与所述第二主管或者所述第二主 管组合。 其中较优地,所述第一主管、所述第二主管和所述第三主管上标有刻度值,所述第 二主管和所述第三主管的起始刻度值相同。 其中较优地,所述第二主管和所述第三主管,在其两根外延管上分别设置有导管 夹。 本技术提供的多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通过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三 组件的不同组合,可以分别形成临时导管和长期导管。当血透病人需要将临时中心静脉置 管更换为长期中心静脉置管时,只需要将导管中的组件二更换为组件三,并进行相应的皮 下隧道成形手术即可,无需拔管和重新进行插管,减少了手术的风险。换句话说,使用该多 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通过更换使用的组件,可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多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的三个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多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中,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组合时的结 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多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中,第一组件和第三组件组合时的结 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多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包括三个独立的组 件。其中,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组合,形成临时导管,置管难度较小;第一组件与第三组件 组合,形成长期导管,置管难度大于临时导管置管难度。下面对三个组件的具体结构进行说 明。 位于图1左上角的第一组件包括第一主管1。第一主管1的远端形成尖端,第一主 管1的近端形成连接部6,用于与第二组件组合。第一主管1内部具有独立的两腔,两腔的 侧面分别开有流入口和流出口,流入口和流出口的最小距离为1〇_。 位于图1左下角的第二组件包括第二主管2、两根外延管4和三角座3。第二主管 2通过三角座3与两根外延管4连接。第二主管2未与三角座3连接的一端形成与第一主 管1的连接部6配合的结合部7。第二主管2与第一主管1的结构相同,内部同样具有独 立的两腔。三角座3内部为分叉结构,用于把第二主管2的两腔和两根外延管4分别连通。 两根外延管4上分别设置有导管夹5。 位于图1右侧的第三组件的结构与第二组件类似,第三组件包括第三主管2'、两 根外延管4和三角座3 ;同样,第三主管2'通过三角座3与两根外延管4连接。其中,第三 主管2'的内部结构与第二主管2相同,三角座3、两根外延管4和设置于外延管4上的导管 夹5的结构与第二组件中相同。但是,第三主管2'的长度大于第二主管2的长度,第三主 管2'上还设置有医用涤纶套9。第三主管2'未与三角座3连接的一端形成与连接部6配 合的结合部8 ;结合部8的结构与第二主管2的结合部7的结构相同。 结合图1和图2可知,当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通过第一主管1的连接部6和第二 主管2的结合部7组合时,该多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形成临时导管。临时导管的结构 参见图2的导管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临时导管的主管11由第一主管1和第二主管2组 合而成,在其连接处形成接口 10。为了防止临时导管内部形成血栓,在临时导管中,第一主 管1和第二主管2在接口 10处形成光滑的内腔。 当第一组件和第三组件通过第一主管1的连接部6和第三主管2'的结合部8组 合时,该多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形成长期导管。长期导管的结构参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三个独立的组件,其中,第一组件包括第一主管,所述第一主管的远端形成尖端,所述第一主管的近端形成连接部;第二组件包括第二主管、两根外延管和三角座;所述第二主管通过所述三角座与两根所述外延管连接;所述第二主管未与所述三角座连接的一端形成与所述连接部配合的结合部;第三组件包括第三主管、两根外延管和三角座;所述第三主管通过所述三角座与两根所述外延管连接;所述第三主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主管的长度,所述第三主管上设置有医用涤纶套;所述第三主管未与所述三角座连接的一端形成与所述连接部配合的结合部;所述结合部的结构与所述第二主管的结合部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通过所述第一主管的连接部和所述第二主管的结合部组合,形成临时导管;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三组件通过所述第一主管的连接部和所述第三主管的结合部组合,形成长期导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雪莹蔡广研周建辉谢大洋黄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