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宏基专利>正文

抽换式修正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7081 阅读:4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抽换式修正带结构,其包括一壳体、一抽换座、一棘轮、一出带轮及一收带轮;棘轮的转轴穿径抽换座中央片的贯孔,并以抽换座的第一嵌事元件对应在嵌合于收带轮的第二嵌合元件,使棘轮与收带轮同步旋转,再将出带轮的中空圆孔嵌套于棘轮的摩擦体上,出带轮与收带轮间能因棘轮摩擦体的静摩擦力而同步旋转或由动摩擦力而相对旋转传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组装容易、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且能抽换修正带匣、继续使用、减少公害。(*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抽换式修正带结构本技术涉及一种修正带结构,尤指一种可适用于将用完旧修正带匣整个抽换成新品继续使用的抽换式修正带结构。已有的修正带结构(如图5所示),其修正带体6是由出带轮81送出,于出带口82处将修正膜层涂布于纸面上,再回卷于收带轮83上。,然而出带轮81与收带轮83为使修正带体6顺利传动,二者间均以非同轴的齿轮811、831相互啮合传动,该等齿轮811、831的设计制造费用甚高,组装时零件甚小亦经常造成麻烦,直接增加业者成本。而消费者使用上稍不小心,则经常使二齿轮811、831脱齿,导致无法啮合传动甚至整条修正带体6散落一地,十分困扰。此外,已有的修正带体6使用完后,只好连同外壳9一起丢弃,形成一种浪费,且污染环境造成公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容易、降低制造成本、使用方便,且能减少对环境污染、减少公害的抽换式修正带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设计方案:抽换式修正带结构,其包括有一壳体、一抽换座、一棘轮、一出带轮以及一收带轮;该壳体包括一内部形成的中空容室以及一前端部、一后端部,前端部设有一开口,后端部开设一抽换槽,壳体并于邻近抽换槽的二侧分设有一第一扣合元件;该抽换座包括于一壳座上延设的中央片,壳座二侧各设有一弹片,弹片上具有第二扣合元件,中央片前端设有一出带口,后端连接至壳座上并设有一贯孔及一止回弹片;该棘轮包括一转轴与一盘体,转轴于其圆周面上设有至少一第一嵌合元件,盘体于其盘面上环设有复数个单向棘齿对应顶抵于该止回弹片,并于另一侧盘面上设置至少一磨擦体;该出带轮包括于一中空轮轴外部形成的出带环与其内部的中空圆孔,并以中空圆孔嵌套于该等摩擦体上;该收带轮包括于一盘体上形成的一圆心孔及一收带环,圆心孔周边设有至少一第二嵌合元件。组装时先将棘轮的转轴穿经中央片的贯孔,并以其第一嵌合元件对应在嵌合于收带轮的第二嵌合元件内,棘轮、收带轮形成同步旋转,再将出带轮的中空圆孔嵌套于棘轮的摩擦体上,出带轮与收带轮间藉由棘轮摩擦体的静摩擦力而同步旋转或由动摩擦力而相对旋转、平顺传动。其中,该收带环的外径可设成大于出带环外径,使新修正带体卷绕于出带-->环外径时,恰与收带环外径相仿而能平顺传动;摩擦体可沿同一半径、等角设置于棘轮的盘体上,使静、动摩擦力均可较为均匀;第一、第二扣合元件可为可相互扣合的扣孔与凸扣,反之亦可;第一、第二嵌合元件可为可相互嵌合的凸块与凹槽,反之亦可。本技术的出带轮或收带轮可由盲塞或止挡环嵌套于棘轮的转轴上以避免不会沿轴向脱离;壳体后端部可设有检视窗能检视修正带体剩余量;壳座上对应于检视窗位置可设有卡块能嵌入检视窗,有利于装配或抽换时作为正反面识别用;中央片二侧可分别设有导杆,利于修正带体出带的导引。本技术可于壳体开口处滑设一滑套,使拉出滑套能保护出带口、缩入后能露出修正带体供使用;该滑套可略呈一中空筒体,并可于后端设有至少一滑块,该壳体于开口内侧亦可配合设有至少一滑槽,使滑块对应滑槽可平顺滑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技术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侧面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正面剖视图图5为已有修正带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具有一壳体1、一抽换座2、一棘轮3、一出带轮4以及一收带轮5。壳体1具有一内部中空容室11、一前端部12及一后端部13,前端部12设有一开口121,后端部13开设一抽换槽131,壳体1并于邻近抽换槽131的二侧分设有一扣孔(第一扣合元件132)。抽换座2于一壳座21上延设有中央片22,壳座21二侧各设有一弹片211,弹片211上具有凸扣(第二扣合元件212),中央片22前端设有一出带口221,后端连接至壳座21上并设有一贯孔222及一止回弹片223,中央片22并于二侧分别设有一导杆224利于修正带体6出带的导引。棘轮3具有一转轴31与一盘体32,转轴31于其圆周面上设有四个凸块(第一嵌合元件311),盘体32于其盘面上环设有复数个单向棘齿321,对应顶抵于止回弹片223上只作单向转动,并于另一侧盘面上等半径且等角设置二摩擦体322。出带轮4于一中空轮轴41外部环周面形成一出带环411,内部形成一中空圆孔412,并以中空圆孔412嵌套于该二摩擦体322上。收带轮5于一盘体50上形成有一圆心孔51及一收带环52,圆心孔51于周缘形成有四个凹槽(第二嵌合元件511)。组装时,先将棘轮3的转轴31穿经中央片22的贯孔222,并以四个凸块-->(第一嵌合元件311),对应嵌合于收带轮5的四个凹槽(第二嵌合元件311)对应嵌合于收带轮5的四个凹槽(第二嵌合元件511)内,形成棘轮3与收带轮5能同步旋转。次将组好整卷修正带体6的出带轮4以其中空圆孔412嵌套于棘轮3的二摩擦体322上,并以一盲塞42及止挡环53将出带轮4、收带轮5嵌合于棘轮3转轴31的二端,避免轴向脱离。如图3、图4所示,该修正带体6是由出带轮4绕过导杆224经出带口221而至另侧的导杆224与收带轮5。再将组好出带轮4、棘轮3、收带轮5于抽换座2上,整体套入壳体1内部的中空容室11内,并以壳座21二侧弹片211的凸扣(第二扣合元件212)扣合于壳体1二扣孔(第一扣合元件132)内形成扣接结合状态。使用时,修正带体6由出带环411经出带口221绕至另侧的收带环52。在本实施例中,收带环52的外径设成大于出带环411的外径,故整卷新的修正带体6组设于出带环411后外径恰与收带环5侧相仿,因此出带轮4与收带轮5所需的旋转圈数相同,此可由摩擦体322与中空圆孔412间的静摩擦力促使出带轮4、棘轮3与收带轮5能同步旋转而达成。但当修正带体6越用越少时,修正带体6大半卷绕至收带轮5上,致使出带轮4侧的修正带体6外径小于收带轮5侧的修正带体6外径,因此出带轮4所需的旋转圈数将多于与收带轮5,此时可由摩擦体322与中空圆孔412间突破静摩擦力而改以动摩擦促使出带轮4与收带轮5能相对旋转,继续平顺传动。摒弃传统齿轮啮合构造,能具有设计简单、组装容易、降低制造成本、使用方便的优点;并因能抽换整个修正带匣(含抽换座2、棘轮3、出带轮4及收带轮5)继续使用,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公害。本实施例另于壳体1后端部13设有检视窗133,能检视修正带体6的剩余量。壳座21上对应检视窗133位置设有一卡块213以嵌入检视窗133内,有利于装配或抽换时作为正反面识别用。此外,本实施例另于壳体1开口121内侧设有二滑槽122,一略呈中空筒体的滑套14以其后端的二滑块141滑设于该二滑槽122内,使拉出滑套14能保护出带口221,缩入滑套14后能露出修正带体6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抽换式修正带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有:一壳体,内部形成一中空容室,该壳体包括有一前端部与一后端部,前端部设有一开口,后端部开设一抽换槽,壳体并于邻近抽换槽的二侧分设有一第一扣合元件;一抽换座,包括于一壳座上延设的中央片,该壳 座二侧各设有一弹片,弹片上具有第二扣合元件,该中央片前端设有一出带口,后端连接至壳座上并设有一贯孔及一止回弹片;一棘轮,包括一转轴与一盘体,该转轴于其圆周面上设有至少一第一嵌合元件,该盘体于其盘面上环设有复数个单向棘齿对应顶抵于该止回弹 片,并于另一侧盘面上设置至少一摩擦体;一出带轮,包括于一中空轮轴外部形成的出带环与其内部的中空圆孔,并以中空圆孔嵌套于该等摩擦体上;一收带轮,包括于一盘体上形成的一圆心孔及一收带环,该圆心孔周缘设有至少一第二嵌合元。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抽换式修正带结构,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有:一壳体,内部形成一中空容室,该壳体包括有一前端部与一后端部,前端部设有一开口,后端部开设一抽换槽,壳体并于邻近抽换槽的二侧分设有一第一扣合元件;一抽换座,包括于一壳座上延设的中央片,该壳座二侧各设有一弹片,弹片上具有第二扣合元件,该中央片前端设有一出带口,后端连接至壳座上并设有一贯孔及一止回弹片;一棘轮,包括一转轴与一盘体,该转轴于其圆周面上设有至少一第一嵌合元件,该盘体于其盘面上环设有复数个单向棘齿对应顶抵于该止回弹片,并于另一侧盘面上设置至少一摩擦体;一出带轮,包括于一中空轮轴外部形成的出带环与其内部的中空圆孔,并以中空圆孔嵌套于该等摩擦体上;一收带轮,包括于一盘体上形成的一圆心孔及一收带环,该圆心孔周缘设有至少一第二嵌合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换式修正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收带环外径大于该出带环外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宏基
申请(专利权)人:张宏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