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水排污水联合软化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537986 阅读:2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5 1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水排污水联合软化处理系统,包括原水池、软化池、混凝池、澄清池、石灰加药系统、碳酸钠加药系统、混凝剂加药系统、助凝剂加药系统及软化水箱,原水池的出水口与软化池的入水口相连通,软化池的出水口与混凝池的入水口相连接,混凝池的出水口与澄清池的入水口相连接,澄清池的出水口与软化水箱的入水口相连通,软化池的石灰入口及碳酸钠入口分别与石灰加药系统的出口及碳酸钠加药系统的出口相连通,混凝池的混凝剂入口及助凝剂入口分别与混凝剂加药系统的出口及助凝剂加药系统的出口相连通。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循环水及排污水的预处理。(*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水排污水联合软化处理系统,包括原水池、软化池、混凝池、澄清池、石灰加药系统、碳酸钠加药系统、混凝剂加药系统、助凝剂加药系统及软化水箱,原水池的出水口与软化池的入水口相连通,软化池的出水口与混凝池的入水口相连接,混凝池的出水口与澄清池的入水口相连接,澄清池的出水口与软化水箱的入水口相连通,软化池的石灰入口及碳酸钠入口分别与石灰加药系统的出口及碳酸钠加药系统的出口相连通,混凝池的混凝剂入口及助凝剂入口分别与混凝剂加药系统的出口及助凝剂加药系统的出口相连通。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循环水及排污水的预处理。【专利说明】一种循环水排污水联合软化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循环水排污水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循环水排污水联合软 化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湿冷型火电厂循环水排污水占全厂废水总量70 %?80 %,对其进行回用具有良 好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符合国家节水和环保政策。目前,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部分 火电厂开始以经过净化处理后的城市中水、污染性河水以及工业废水作为火电厂水源。 在敞开式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随蒸发使水中各种杂质不断浓缩,水质特性发生 变化,如硬度和碱度增加使水质的结垢趋势增强,cr浓度增加使水质的腐蚀性增强,特别 是对不锈钢设备的应力腐蚀趋势大大增加,有机物增加促进生物粘泥滋生。因此,直接采用 反渗透对循环水排污水进行脱盐回用时会增大系统污堵、结垢倾向,降低系统性能,威胁到 水循环系统的安全。因此,需要对循环水排污水进行预处理,但现有的预处理系统效果均不 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循环水排污水联合 软化处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循环水及排污水的预处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述的循环水排污水联合软化处理系统包括原水 池、软化池、混凝池、澄清池、石灰加药系统、碳酸钠加药系统、混凝剂加药系统、助凝剂加药 系统及软化水箱,原水池的出水口与软化池的入水口相连通,软化池的出水口与混凝池的 入水口相连接,混凝池的出水口与澄清池的入水口相连接,澄清池的出水口与软化水箱的 入水口相连通,软化池的石灰入口及碳酸钠入口分别与石灰加药系统的出口及碳酸钠加药 系统的出口相连通,混凝池的混凝剂入口及助凝剂入口分别与混凝剂加药系统的出口及助 凝剂加药系统的出口相连通。 还包括污泥脱水系统及污泥回收系统,澄清池底部的污泥出口分别与污泥脱水系 统的污泥入口及软化池的污泥入口相连通,污泥脱水系统的出水口与原水池的入水口相连 通,污泥脱水系统的污泥出口与污泥回收系统的污泥入口相连通。 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技术所述的循环水排污水联合软化处理系统在对循环水排污水处理的过 程中,将石灰和碳酸钠投加到软化池,从而可大大提高循环水排污水的混凝及化学沉淀反 应效果,有效降低钙硬度和镁硬度,同时减少了混凝反应时间,增大了絮体的密度及沉降速 度,进一步降低出水的浊度,显著提高了工艺的处理效果,同时往经软化池处理后的水中投 加混凝剂进行混凝沉降处理,两步完成高硬度循环水排污水的软化及混凝过程,从而实现 对循环水排污水的预处理,操作方便、流程简单,易于实现。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原水池、2为软化池、3为混凝池、4为澄清池、5为污泥脱水系统、6为石 灰加药系统、7为碳酸钠加药系统、8为混凝剂加药系统、9为助凝剂加药系统、10为软化水 箱、11为污泥回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本技术所述的循环水排污水联合软化处理系统包括原水池1、软化 池2、混凝池3、澄清池4、石灰加药系统6、碳酸钠加药系统7、混凝剂加药系统8、助凝剂加 药系统9及软化水箱10,原水池1的出水口与软化池2的入水口相连通,软化池2的出水口 与混凝池3的入水口相连接,混凝池3的出水口与澄清池4的入水口相连接,澄清池4的出 水口与软化水箱10的入水口相连通,软化池2的石灰入口及碳酸钠入口分别与石灰加药系 统6的出口及碳酸钠加药系统7的出口相连通,混凝池3的混凝剂入口及助凝剂入口分别 与混凝剂加药系统8的出口及助凝剂加药系统9的出口相连通。另外,本技术还包括 污泥脱水系统5及污泥回收系统11,澄清池4底部的污泥出口分别与污泥脱水系统5的污 泥入口及软化池2的污泥入口相连通,污泥脱水系统5的出水口与原水池1的入水口相连 通,污泥脱水系统5的污泥出口与污泥回收系统11的污泥入口相连通。 本技术具体处理流程为: 循环水排污水从原水池1进入软化池2中,石灰加药系统6将石灰加入到软化池2 中,再搅拌l〇min后,碳酸钠加药系统7再将碳酸钠加入到软化池2中,并搅拌lOmin,完成 循环水排污水的软化,然后将软化后的循环水排污水排入到混凝池3中,混凝剂加药系统8 及助凝剂加药系统9分别将混凝剂及助凝剂加入到混凝池3中,搅拌3-5min后排入到澄清 池4澄清,澄清池4中的上清液进入软化水箱10,澄清池4底部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软化 池2,另一部分进入到污泥脱水系统5中,再通过污泥脱水系统5脱水后分成污泥及废水,其 中,污泥进入到污泥回收系统11,废水输入到原水池1中。 所述混凝剂为聚合硫酸铁PFS,混凝剂的加入量为10mg/L?15mg/L ; 所述助凝剂为PAM,助凝剂的加入量为0. 2mg/L?0. 4mg/L。 所述软化池的pH值为11。 所述回流至软化池的污泥回流比为15%?20%。 本技术软化反应采用一级反应,显著提高了出水水质,反应时间仅需20min, 可明显降低出水中的钙硬度和镁硬度,镁硬度基本可以完全去除,钙硬度仅残留0. 21mmol/ L,同时可显著降低水中的有机磷,其去除率在80%以上,对COD的去除率在21 %左右,同 时,先投加软化剂进行反应后,软化出水再投加混凝剂时,絮体成长快、尺寸大;沉降速度 快;出水浊度明显降低,经本技术处理的水的水质满足工业的要求,保证了水处理系统 的长期稳定运行。 实施例一 水样为某电厂循环水排污水,|丐硬度为12. 33mmol/L,镁硬度为15. 71mmol/L,有 机磷为13.05mg/L,C0D为165mg/L。采用本技术进行处理,Na2C0 3加药量4500mg/L、 PFS加药量15mg/L、PAM加药量0. 2mg/L,经本技术处理后的水样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 1 【权利要求】1. 一种循环水排污水联合软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原水池(1)、软化池(2)、混 凝池(3)、澄清池(4)、石灰加药系统(6)、碳酸钠加药系统(7)、混凝剂加药系统(8)、助凝 剂加药系统(9)及软化水箱(10),原水池(1)的出水口与软化池(2)的入水口相连通,软 化池⑵的出水口与混凝池(3)的入水口相连接,混凝池(3)的出水口与澄清池(4)的入 水口相连接,澄清池(4)的出水口与软化水箱(10)的入水口相连通,软化池(2)的石灰入 口及碳酸钠入口分别与石灰加药系统(6)的出口及碳酸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循环水排污水联合软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原水池(1)、软化池(2)、混凝池(3)、澄清池(4)、石灰加药系统(6)、碳酸钠加药系统(7)、混凝剂加药系统(8)、助凝剂加药系统(9)及软化水箱(10),原水池(1)的出水口与软化池(2)的入水口相连通,软化池(2)的出水口与混凝池(3)的入水口相连接,混凝池(3)的出水口与澄清池(4)的入水口相连接,澄清池(4)的出水口与软化水箱(10)的入水口相连通,软化池(2)的石灰入口及碳酸钠入口分别与石灰加药系统(6)的出口及碳酸钠加药系统(7)的出口相连通,混凝池(3)的混凝剂入口及助凝剂入口分别与混凝剂加药系统(8)的出口及助凝剂加药系统(9)的出口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琪李瑞瑞苏艳毛进降晓艳翟佳明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西热水务环保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