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海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利用红树林植物进行退塘还林的造林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33076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5 1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红树林植物进行退塘还林的造林新技术。在废弃水塘内修建种植垄、水道,并设置水闸,通过控制水闸的闸门来控制水道中的水与外界水连通,根据水塘的大小可设置多个种植垄;打开水闸的闸门,使水塘内的水随外部的水一起潮汐变化,确定塘内的高潮位,种植垄的高度选取低于高潮位10cm的高度,种植垄的底面积大于口部的面积,种植垄的竖截面形状为上窄下宽的梯形;树种种植在种植垄中,在种植垄的四周使用20目左右的纱网围起,打开闸门使塘内与外部水体连通,使水塘内的水随外部水体的潮汐变化而变化,一个月检查一次,及时替换死亡的个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退塘还林种植红树林树种成活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红树林植物进行退塘还林的造林新技术。在废弃水塘内修建种植垄、水道,并设置水闸,通过控制水闸的闸门来控制水道中的水与外界水连通,根据水塘的大小可设置多个种植垄;打开水闸的闸门,使水塘内的水随外部的水一起潮汐变化,确定塘内的高潮位,种植垄的高度选取低于高潮位10cm的高度,种植垄的底面积大于口部的面积,种植垄的竖截面形状为上窄下宽的梯形;树种种植在种植垄中,在种植垄的四周使用20目左右的纱网围起,打开闸门使塘内与外部水体连通,使水塘内的水随外部水体的潮汐变化而变化,一个月检查一次,及时替换死亡的个体。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退塘还林种植红树林树种成活率高。【专利说明】一种利用红树林植物进行退塘还林的造林技术
本专利技术属于红树林造林
,涉及一种利用红树林植物进行退塘还林的造林 技术。
技术介绍
在过去的20年间,全球超过1/3的红树林消失。20世纪60年代的围海造田运动, 导致我国红树林遭到第一次大规模破坏;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在红树林滩涂上开塘养 殖,再次造成我国红树林的大面积破坏。有研究显示,红树林资源锐减不仅会导致海滨生态 环境恶化、滩涂海洋经济动物产量下降60 %?90 %、近海鱼苗资源明显下降,也会引发赤 潮灾害、海洋国土侵蚀、港口淤积率提高、台风暴潮经济损失急增等一系列问题。 海南省海口市的东寨港是我国第一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红树 林保护区中红树林资源最多、树种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其广阔的滩涂成为许多鸟类的 觅食地和越冬点,每年春冬季都有许多迁徙鸟类在此觅食和越冬。1980年,东寨港成为我国 第一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然而长期以来,当地村民在保护区内大规模养虾,导致红树林成 片枯萎甚至死亡,红树林生态系统趋于崩溃。随着养殖户越来越多,东寨港内的海水不再清 澈,鱼儿开始死亡,红树林也成片枯萎。这些大多数是由于养虾、养鱼和养鸭等所导致的,养 殖污染使得红树林区水体高度富营养化,红树林生态系统趋于崩溃,病虫害日趋严重,最终 造成红树大量死亡。研究显示,从1988年?1996年,东寨港自然保护区有1. 21 %的红树林 湿地被转化为养殖水面;而从1996年?2007年,更有3. 02 %的红树林湿地转化为养殖水 面。按这样的速度,若不采取强有力措施,未来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景观 将会发生根本退化。 因此,近年来施行退塘还林措施,逐步改善已退化的红树林生态环境。自然恢复非 常缓慢,相对而言,采用人工种植的方式可以较快地改善和恢复废塘的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红树林植物进行退塘还林的造林新技术。 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1 :选择海边或入海口附近的废弃水塘,在水塘内修建种植垄、水道,通过控 制水塘原有的水闸的闸门来控制水道中的水与外界水连通,根据水塘的大小可设置多个种 植垄; 步骤2 :打开水闸的闸门,使水塘内的水随外部的水一起潮汐变化,确定塘内的高 潮位,种植垄的高度选取低于高潮位l〇cm的高度,种植垄的底面积大于口部的面积,种植 垄的坚截面形状为上窄下宽的梯形; 步骤3 :种植垄上种植红树林树种,乔木类的树种采用lmX lm的间距,灌木类的树 种采用〇. 5mX0. 5m的间距种植; 步骤4 :种植后的管护,早期由于苗木比较矮小,在种植垄的四周使用20目左右的 纱网围起,防止螃蟹啃食或藻类大量繁殖造成小苗被覆盖死亡,水塘的闸门保持开启,使塘 内与外部水体连通,使水塘内的水随外部水体的潮汐变化而变化,这样有利于红树林植物 的生长和发育,一个月检查一次,及时替换死亡的个体。 进一步,所述步骤2中种植垄口部的宽度为3m。 进一步,对于塘内淤泥量比较多基本可以与高潮位等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在垄 上种植适合的半红树树种,在垄两侧的沟内种植红树林树种,这样可以增加恢复区域的树 种类型,有利于恢复区域的群落重建及。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退塘还林种植红树林树种成活率高。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水塘布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本专利技术是针对红树林植物的生长习性及废塘的实际条件综合考虑,打开废塘闸门 与外水联通,使塘内恢复潮汐变化,利用塘内和周边原有的泥土,或外运少量的泥土作为基 质,在塘内筑建多条种植垄,在垄上种植红树林树种,达到退塘还林的目的。 选择海边或入海口附近的废弃水塘,在水塘内修建种植垄、水道,通过控制水闸原 有的闸门来控制水道中的水与外界水连通,根据水塘的大小可设置多个种植垄,垄与垄之 间的间隔为2m,种植垄之间连通的水域即为水道。 打开水闸的闸门,使水塘内的水随外部的水一起潮汐变化,确定塘内的高潮位。种 植垄的高度选取低于高潮位l〇cm的高度,种植垄口部的宽度以3m为宜,垄的长度以废塘的 大小而定。种植垄的底面积大于口的面积,种植垄的坚截面形状为上窄下宽的梯形。 筑好的种植垄上种植适合塘内盐度条件的红树林树种,根据所选树种的生长 特点确定种植的间距,乔木类的树种一般采用lmxim的间距,灌木类的树种一般采用 0. 5mX0. 5m的间距种植。每个种植垄中种植品种相同的树种或者几种树种搭配混合种植, 对于塘内淤泥量比较多基本可以与高潮位等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在垄上种植适合的半红 树树种,在垄两侧的沟内种植红树林树种。这样可以增加恢复区域的树种类型,有利于恢复 区域的群落重建。 种植后的管护,早期由于苗木比较矮小,在种植垄的四周使用20目左右的纱网围 起,防止螃蟹啃食或藻类大量繁殖造成小苗被覆盖死亡,一个月检查一次,及时替换死亡的 个体。 本方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废塘原有的条件以及红树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起 垄的方式,构筑红树林树种适宜生长的潮汐环境进行造林,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同时也可以 多种树种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废塘及周边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更好的达到退塘还林的 目的。除此之外,相对于全面填塘进行恢复而言,可以降低退塘还林的成本,节约资金。 下面通过列举实施例来说明: 实施例1 : 2013年5月在海口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道学分站附近进行退塘换林 试验,试验面积300m2,筑建规格为3m宽X 10m长XO. 4m高的种植垄6条,垄与垄之间的间 隔为2m。盐度为10%。。选取的红树林树种为:海桑(株高40-60cm,基茎0. 7-0. 9cm)、桐 花树(株高40-60cm,基茎0· 8-lcm)、榄李(株高50-60cm,基茎0· 5-0. 6cm)、正红树(株高 30-40cm,基茎0. 7-0. 9cm)。海桑采用lmX lm的间距种植,其他树种则采用0. 5mX0. 5m的间 距种植。到2014年5月,海桑存活率为95%,树高达到1. 7m-2m,基茎增至2. 5-3cm ;桐花树 存活率为90 %,树高达到lm左右,基茎增至l-2cm ;榄李存活率为80%,树高达到1-1. 5m, 基茎增至lcm左右;正红树存活率为60%,树高达到70-80cm,基茎增至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红树林植物进行退塘还林的造林技术,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1:选择海边或入海口附近的废弃水塘,在水塘内修建种植垄、水道,并设置水闸,通过控制水闸的闸门来控制水道中的水与外界水连通,根据水塘的大小可设置多个种植垄;步骤2:打开水闸的闸门,使水塘内的水随外部的水一起潮汐变化,确定塘内的高潮位,种植垄的高度选取低于高潮位10cm的高度,种植垄的底面积大于口部的面积,种植垄的竖截面形状为上窄下宽的梯形;步骤3:种植垄上种植红树林树种,乔木类的树种采用1m×1m的间距,灌木类的树种采用0.5m×0.5m的间距种植;步骤4:种植后的管护,早期由于苗木比较矮小,在种植垄的四周使用20目左右的纱网围起,防止螃蟹啃食或藻类大量繁殖造成小苗被覆盖死亡,保持闸门开启,使塘内与外部水体连通,使水塘内的水随外部水体的潮汐变化而变化,这样有利于红树林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一个月检查一次,及时替换死亡的个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波吕晓波李东海龙文兴张玉霞邓勤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海南;6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