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炔发生器用耙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518963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1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耙臂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乙炔发生器用耙臂装置;其包括耙臂、耙齿、压板和抱夹;耙臂的右端和抱夹的左端固定安装在一起,在耙齿的上端一体固定有卡板,在耙臂上沿轴向间隔分布有与耙齿相配合的耙齿安装长孔,耙齿的上部安装在耙齿安装长孔内,压板和耙臂通过紧固装置固定安装在一起并将卡板压紧在压板和耙臂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通过耙臂、耙齿、压板和抱夹的配合使用,实现正常出渣的目的,具有拆卸、检修和更换方便的特点,降低了检修人员的劳动强度,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检修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耙臂装置
,是一种乙炔发生器用耙臂装置。 乙炔发生器用耙臂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中,将破碎达到标准的电石加入发生器中,发 生器中耙臂推着电石运动。由于电石中含有较多除铁器不能除掉的矽铁和铁块等不溶性杂 物,对耙臂和耙臂上的耙齿磨损非常严重,耙臂和耙齿为一体式结构拆卸很不方便,耙臂磨 断或耙齿磨短都不能正常出渣,耙臂上的耙齿一般3个月至4个月就要检修或更换;检修或 更换成本很高,检修时工作繁琐且费时费力,检修时存在以下问题:(1)检修发生器时置换 时间长(约4小时),加装盲板8块(约4小时,3人),清理电石渣工作量大(16小时,6人), 检修前的准备工作就需要24小时;(2)耙臂检查时,检查人员需入罐进行逐个检查,存在一 定的安全风险;(3)入罐检修耙臂时,罐内空间非常狭小(高度约600mm),检修人员移动非 常不方便,搬抬耙臂较困难,稍有不慎就可能碰伤。拆除磨损的耙臂时,耙臂重量约60kg, 需两人将耙臂搬抬至远离生产区的动火点,对磨损的耙齿进行补焊、更换,焊好后再运回安 装。此过程劳动强度高,检修时间长(30小时),发生器共有12根耙臂,每次检查至少有4根 需更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乙炔发生器用耙臂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 能有效解决现有耙臂拆卸不方便、使用寿命短、检修或更换成本高、检修费时费力的问题。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乙炔发生器用耙臂装置, 包括耙臂、耙齿、压板和抱夹;耙臂的右端和抱夹的左端固定安装在一起,在耙齿的上端一 体固定有卡板,在耙臂上沿轴向间隔分布有与耙齿相配合的耙齿安装长孔,耙齿的上部安 装在耙齿安装长孔内,压板和耙臂通过紧固装置固定安装在一起并将卡板压紧在压板和耙 臂之间。 下面是对上述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在耙臂的前侧右端和后侧右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前加强板和后加强板,在前加 强板的右端和后加强板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左法兰,在抱夹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右法兰,左法 兰和右法兰通过螺栓和螺帽固定安装在一起。 上述紧固装置包括紧固螺栓和紧固螺帽;在耙臂和压板上分别有至少两个相对应 的螺栓孔,耙臂和压板通过螺栓孔、紧固螺栓和紧固螺帽固定安装在一起。 上述在抱夹的中部有开口朝右的弧形卡口,在抱夹的前部和后部分别有至少一个 的螺栓孔。 上述耙齿安装长孔为斜耙齿安装长孔,耙齿安装长孔的长度为118晕米至125晕 米;耙齿为矩形耙齿,耙齿和耙臂的径向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50度至60度,耙齿伸出耙臂 的高度为90毫米至100毫米,耙齿的厚度为13毫米至15毫米,相邻两耙齿之间的间距为 155晕米至161晕米。 上述耙臂为槽钢,压板为槽钢,压板位于耙臂的槽钢内;耙齿为高锰耐磨钢耙齿。 本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通过耙臂、耙齿、压板和抱夹的配合使用, 实现正常出渣的目的,具有拆卸、检修和更换方便的特点,降低了检修人员的劳动强度,延 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检修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技术中耙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耙臂,2为耙齿,3为压板,4为抱夹,5为卡板,6为前加 强板,7为后加强板,8为左法兰,9为右法兰,10为紧固螺栓,11为弧形卡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 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技术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 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 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3所示,该乙炔发生器用耙臂装置包括耙臂1、耙齿2、压板3和抱夹4; 耙臂1的右端和抱夹4的左端固定安装在一起,在耙齿2的上端一体固定有卡板5,在耙臂 1上沿轴向间隔分布有与耙齿2相配合的耙齿安装长孔,耙齿2的上部安装在耙齿安装长孔 内,压板3和耙臂1通过紧固装置固定安装在一起并将卡板5压紧在压板3和耙臂1之间。 这样,便于耙齿2和耙臂1之间的安装和拆卸,耙臂1磨断或耙齿2磨短只需要更换耙臂1 或耙齿2,不需要整体拆卸,大大节约了检修时间,降低了检修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不需要 动火,杜绝了安全隐患。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乙炔发生器用耙臂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所示,在耙臂1的前侧右端和后侧右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前加强板6和 后加强板7,在前加强板6的右端和后加强板7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左法兰8,在抱夹4的左 端固定连接有右法兰9,左法兰8和右法兰9通过螺栓和螺帽固定安装在一起。这样,前加 强板6和后加强板7便于耙臂1更牢固和抱夹4固定安装在一起;左法兰8和右法兰9便 于耙臂1和抱夹4之间的安装和拆卸。 如附图1所示,紧固装置包括紧固螺栓10和紧固螺帽;在耙臂1和压板3上分别 有至少两个相对应的螺栓孔,耙臂1和压板3通过螺栓孔、紧固螺栓10和紧固螺帽固定安 装在一起。这样,便于耙臂1和压板3的安装和拆卸。 如附图1、2所示,在抱夹4的中部有开口朝右的弧形卡口 11,在抱夹4的前部和后 部分别有至少一个的螺栓孔。这样,工作时,将两个使用新型的抱夹4通过螺栓和螺帽对称 固定安装在乙炔发生器的转轴上,随转轴一起转动,完成正常出渣的目的。 根据需要,耙齿安装长孔为耙齿安装斜长孔,耙齿安装长孔的长度为118毫米至 125毫米;耙齿2为矩形耙齿,耙齿2和耙臂1的径向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50度至60度, 耙齿2伸出耙臂1的高度为90毫米至100毫米,耙齿2的厚度为13毫米至15毫米,相邻 两耙齿2之间的间距为155毫米至161毫米。这样,耙齿2的出渣效果更好。 根据需要,耙臂1为槽钢,压板3为槽钢,压板3位于耙臂1的槽钢内;耙齿2为高 锰耐磨钢耙齿。这样,高锰耐磨钢耙齿更耐用,使用寿命可延长至8个月至10个月。 本技术的效果: (1)现有耙臂的使用寿命仅能维持3个月至4个月,本技术的使用寿命可延长 至8个月至10个月,减少了发生器的置换次数;每次发生器检修前的人工准备工作量,装拆 盲板(3人12小时)、清理发生器(5人8小时),入罐检修(4人36小时)、监护的人工(1人 36小时)投入等,一台发生器的检修人工成本约有1. 024万元(256个工时,40元/工时)而 18台发生器检修一次就可省18. 4万元;检修次数由3轮至4轮减少到1轮至2轮,一年至 少节省37万元。 (2)原来检修一台发生器,材料平均消耗4根耙臂(每根耙臂约2500元),成本约1 万,而本技术只需〇. 2万元(一根耙臂1,1000元/根;10个耙齿2,100元/片)每减少 一轮检修,就可省14. 4万元,一年可节约28. 8万元。 (3)检修频率由3个月至4个月延长至8个月至10个月,检修时间由30小时降到 4小时,极大的提高了检修效率。 (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乙炔发生器用耙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耙臂、耙齿、压板和抱夹;耙臂的右端和抱夹的左端固定安装在一起,在耙齿的上端一体固定有卡板,在耙臂上沿轴向间隔分布有与耙齿相配合的耙齿安装长孔,耙齿的上部安装在耙齿安装长孔内,压板和耙臂通过紧固装置固定安装在一起并将卡板压紧在压板和耙臂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乙炔发生器用耙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耙臂、耙齿、压板和抱夹;耙臂的右端 和抱夹的左端固定安装在一起,在耙齿的上端一体固定有卡板,在耙臂上沿轴向间隔分布 有与耙齿相配合的耙齿安装长孔,耙齿的上部安装在耙齿安装长孔内,压板和耙臂通过紧 固装置固定安装在一起并将卡板压紧在压板和耙臂之间。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乙炔发生器用耙臂装置,其特征在于耙臂的前侧右端和后侧 右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前加强板和后加强板,在前加强板的右端和后加强板的右端固定连接 有左法兰,在抱夹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右法兰,左法兰和右法兰通过螺栓和螺帽固定安装在 一起。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乙炔发生器用耙臂装置,其特征在于紧固装置包括紧固 螺栓和紧固螺帽;在耙臂和压板上分别有至少两个相对应的螺栓孔,耙臂和压板通过螺栓 孔、紧固螺栓和紧固螺帽固定安装在一起。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乙炔发生器用耙臂装置,其特征在于抱夹的中部有开口 朝右的弧形卡口,在抱夹的前部和后部分别有至少一个的螺栓孔。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乙炔发生器用耙臂装置,其特征在于抱夹的中部有开口朝右 的弧形卡口,在抱夹的前部和后部分别有至少一个的螺栓孔。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乙炔发生器用耙臂装置,其特征在于耙齿安装长孔为斜 耙齿安装长孔,耙齿安装长孔的长度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军高检法蔡元勋侯静王磊杨顺莹吕学军谢军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中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