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514605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14: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具体步骤包括:根据单位面积的蓄水能力将园林植物分为强功能性、中等功能性和弱功能性三个等级;将各等级的园林植物在种植区域复合种植,形成复层混交植物群落,该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水平结构为将种植区域沿平行道路、水岸边界方向按3:2:3的面积比分成的远离边界的雨水蓄留带、位于中间部分的缓冲下渗带、靠近边界的径流延滞带三个带状区域,垂直结构分为上层、中层、下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构建的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不仅能起到蓄留雨水和削减地表径流的作用,还能发挥生态效益和环境功能,也具备优良的景观美学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园林
,具体涉及一种构建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尤其涉及一 种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覆盖方式的改变导致了城市中 道路、广场、建筑等不透水土地覆盖方式的面积持续增加,使原有的自然水文循环被迫中 断,进而造成了城市地表径流加速、灰色基础设施负荷过大、地下水得不到补给、水资源流 失,甚至是城市内涝等环境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的成本。城市园林绿地是 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创造适宜人居环境的重要部分,具有改善小气候、维持生态安全、调节 雨洪等生态服务功能。然而,目前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构建往往重注其观赏功能,其作为绿 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服务功能却没有充分地发挥。通过对常用园林植物雨水蓄留能力的测量 和排序,可以有效地筛选并构建具有较高雨水蓄留能力的园林植物群落,从而充分发挥城 市绿地植物群落的雨水吸纳和调控功能,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水文循环稳定及水资 源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现存问题,通过对常见园林植物叶片单位的蓄水量进行 测定,结合叶面积指数,筛选出雨水截留能力较强的植物种类,以提升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 雨水蓄积功能,是构建高雨水蓄留能力型园林植物群落的重要手段,可达到减少城市雨洪、 节约用水、降低园林绿地养护管理成本、提升城市绿地环境功能的多重效果。 经过对现有技术检索发现,车伍、刘红和孟光辉在《雨水利用与城市环境》(北京节 能,3 :13),李俊奇、车伍和孟光辉在《城市雨水利用方案设计与技术经济分析》(陕西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1)中都提到了在城市中对雨水进行截留的方法,包括屋面的雨水截留、路 面雨水控制和住宅区雨水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北京市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在《节水新技术 与示范工程实例》中介绍了设计暴雨条件下下凹式绿地雨水蓄渗效果分析,即利用下凹 式绿地进行雨水收集。张炜、车伍、李俊奇等在《植被浅沟在城市雨水利用系统中的应用》 (中国给水排水,2006),汪艳宁、张杏娟等在《植被渗透浅沟对城市暴雨径流的调蓄效应研 究》(中国给水排水,2012)中研究了植被浅沟对雨水渗透和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的功能 和效用。罗红梅、车伍、李俊奇等在《雨水花园在雨洪控制与利用中得应用》(中国给水排 水,2008),李强在《以怡馨花园绿地雨水收集再利用工程的研究论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地建 设》中介绍了雨水花园的设计和施工在城市雨水蓄留和径流污染控制方面的效用。此外,目 前对植物冠层降雨截留能力的研究对象以自然植被为主。刘世荣、孙鹏森、刘兴良在《川西 亚高山针叶林群落类型的冠层降水截留特征》(应用生态学报,2007),谭俊磊、马明国、车涛 在《基于不同郁闭度的青海云杉冠层截留特征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9),高雁、宋丹丹、 程银才等在《雪松对降雨截留容量的试验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均对城市森林、 针叶林群落冠层、农作物植物冠层的截留容量的研究和预测方法进行了介绍。然而,上述研 究内容均没有提出一种系统的、完整的、具有较高雨水蓄留能力的城市园林植物景观体系 的构建方法。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系统的、完整的、具有较高雨水蓄留能力 的城市园林植物景观体系的构建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的城市园林 系统,多数以之然植被为主,并且蓄水能力,综合完整性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构建高雨水 蓄留能力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包括以下 步骤: 第一步,通过测定叶片单位面积蓄水量、叶面积指数得到园林植物的单位面积的 蓄水能力,根据所述单位面积的蓄水能力将所述园林植物分为强功能性、中等功能性和弱 功能性三个等级; 第二步,将所述园林植物在种植区域复合种植,形成复层混交植物群落; 其中,所述强功能性是指强蓄水能力,所述中等功能性是指中等蓄水能力,所述弱 功能性是指弱蓄水能力或景观性; 所述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所述水平结构为将所述种植区 域沿平行道路、水岸边界方向按3:2:3的面积比分成的远离边界的雨水蓄留带、位于中间 部分的缓冲下渗带、靠近边界的径流延滞带三个带状区域,所述垂直结构分为上层、中层、 下层;所述上层、中层和下层均具有所述雨水蓄留带、所述缓冲下渗带和所述径流延滞带。 进一步地,所述单位面积的蓄水能力正比于所述叶片单位面积蓄水量与所述叶面 积指数的乘积。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为乔木层;其中,所述上层的所述雨水蓄留带间隔种植具有所 述强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乔木,高度>6m,胸径为12?15cm,郁闭度为65%?75% ;具 有所述强功能性的所述乔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乔木数量比=8:2 ;所述乔木包括常 绿乔木和落叶乔木,所述常绿乔木:所述落叶乔木的数量比=6:4 ;所述上层的所述缓冲下 渗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乔木,高度>5m,胸径为8?10cm,郁闭 度为50%?60%;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乔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乔木数量比= 6:4,所述乔木包括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所述常绿乔木:所述落叶乔木数量比=6:4 ;以及 所述上层的所述径流延滞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中等或弱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 乔木,高度>5m,胸径为8?10cm,郁闭度为10%?20% ;具有所述中等或弱功能性的所述 乔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乔木数量比=5:5,所述乔木包括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所述 常绿乔木:所述落叶乔木数量比=6:4。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的具有功能性的乔木与具有所述景观性乔木的距离为5-6m, 所述功能性为所述强功能性、所述中等功能性或所述弱功能性。 进一步地,所述中层为小乔木和灌木层;其中,所述中层的所述雨水蓄留带间隔 种植具有所述强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小乔木,高度为1. 5?3m,胸径为4?6cm,郁闭度 25%?35% ;具有所述强功能性的所述小乔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小乔木数量比= 6:4 ;所述小乔木包括常绿小乔木和落叶小乔木,所述常绿小乔木:所述落叶小乔木数量比 =8:2 ;以及 所述中层的所述缓冲下渗带种植间隔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大灌 木,高度为60?120cm,郁闭度为20 %?30% ;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大灌木:具有 所述景观性的所述大灌木数量比=7:3 ;所述大灌木包括常绿大灌木和落叶大灌木,所述 常绿大灌木:所述落叶大灌木数量比=8:2 ;所述中层的所述径流延滞带种植小灌木和草 本地被植物。 进一步地,所述中层的具有功能性的所述小乔木或所述大灌木与具有所述景观性 的所述小乔木或所述大灌木的种植间距为3-4m,所述功能性为所述强功能性、所述中等功 能性或所述弱功能性。 进一步地,所述下层为小灌木和草本地被层;其中,所述下层的所述雨水蓄留带种 植草本地被植物,所述草本地被植物的郁闭度为100% ;所述下层的所述径流延滞带种植 具有所述强功能性或中等功能性的小灌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小灌木以及所述草本地被植 物,所述小灌木的高度〈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通过测定叶片单位面积蓄水量、叶面积指数得到园林植物的单位面积的蓄水能力,根据所述单位面积的蓄水能力将所述园林植物分为强功能性、中等功能性和弱功能性三个等级;第二步,将所述园林植物在种植区域复合种植,形成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其中,所述强功能性是指强蓄水能力,所述中等功能性是指中等蓄水能力,所述弱功能性是指弱蓄水能力或景观性;所述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所述水平结构为将所述种植区域沿平行道路、水岸边界方向按3:2:3的面积比分成的远离边界的雨水蓄留带、位于中间部分的缓冲下渗带、靠近边界的径流延滞带三个带状区域,所述垂直结构分为上层、中层、下层;所述上层、中层和下层均具有所述雨水蓄留带、所述缓冲下渗带和所述径流延滞带。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通过测定叶片单位面积蓄水量、叶面积指数得到园林植物的单位面积的蓄水 能力,根据所述单位面积的蓄水能力将所述园林植物分为强功能性、中等功能性和弱功能 性三个等级; 第二步,将所述园林植物在种植区域复合种植,形成复层混交植物群落; 其中,所述强功能性是指强蓄水能力,所述中等功能性是指中等蓄水能力,所述弱功能 性是指弱蓄水能力或景观性; 所述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所述水平结构为将所述种植区域沿 平行道路、水岸边界方向按3:2:3的面积比分成的远离边界的雨水蓄留带、位于中间部分 的缓冲下渗带、靠近边界的径流延滞带三个带状区域,所述垂直结构分为上层、中层、下层; 所述上层、中层和下层均具有所述雨水蓄留带、所述缓冲下渗带和所述径流延滞带。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位面 积的蓄水能力正比于所述叶片单位面积蓄水量与所述叶面积指数的乘积。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为 乔木层; 其中,所述上层的所述雨水蓄留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强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乔木, 高度>6m,胸径为12?15cm,郁闭度为65%?75% ;具有所述强功能性的所述乔木:具有 所述景观性的所述乔木数量比=8:2 ;所述乔木包括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所述常绿乔木: 所述落叶乔木的数量比=6:4 ; 所述上层的所述缓冲下渗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乔木,高度 >5m,胸径为8?10cm,郁闭度为50%?60% ;具有所述中等功能性的所述乔木:具有所述 景观性的所述乔木数量比=6:4,所述乔木包括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所述常绿乔木:所述 落叶乔木数量比=6:4 ;以及 所述上层的所述径流延滞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中等或弱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乔木, 高度>5m,胸径为8?10cm,郁闭度为10%?20% ;具有所述中等或弱功能性的所述乔木: 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乔木数量比=5:5,所述乔木包括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所述常绿乔 木:所述落叶乔木数量比=6:4。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的 具有功能性的乔木与具有所述景观性乔木的距离为5-6m,所述功能性为所述强功能性、所 述中等功能性或所述弱功能性。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蓄水型园林植物群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为 小乔木和灌木层; 其中,所述中层的所述雨水蓄留带间隔种植具有所述强功能性和所述景观性的小乔 木,高度为1. 5?3m,胸径为4?6cm,郁闭度25%?35% ;具有所述强功能性的所述小乔 木:具有所述景观性的所述小乔木数量比=6:4 ;所述小乔木包括常绿小乔木和落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冰沁车生泉郭健康张园阚丽艳陈舒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