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人体不同部位体感温差的服饰设计方法及其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0497788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4 15: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人体各部位体感温差的保暖服饰设计方法,该方法步骤包括根据人体不同部位对冷刺激的敏感程度,比较人体不同部位的冷感受差异性;根据绗缝密度对保暖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确定绗缝密度与保暖率之间的关系曲线;针对获得的人体不同部位的冷感受差异性规律,在人体不同部位选取不同的绗缝密度,制成具有不同保暖度的保暖服饰。本发明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了上述方法制成的保暖夹克。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保暖面料是采用多层面料通过调整绗缝密度制成,有效的提高了保暖性,同时保证了面料的轻薄和运动灵活性;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保暖夹克是根据人体各部位温感差异,选取不同绗缝密度的保暖面料缝接而成,实现根据人体着装部位间皮肤冷感受之差异性规律来局部控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人体不同部位体感温差的服饰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服饰设计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人体不同部位体感温差的服饰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空调环境下的保暖需求,及初寒天气的保暖性成为时尚人士着装的选择倾向。在寒冷气候下,人们常穿着多层组合材料的服装保暖。如常见的棉衣,其大多是由里层、中间保暖层、外层面料制成。中间保暖层多填充絮片,传统的絮片用保暖材料如棉花、驼毛、羊毛、羽绒、丝绵等,虽具有较好的保暖性,但因其厚重、体积大、不耐洗等缺点,逐渐为市场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喷胶棉、金属棉等,但又因其透气性、吸湿性和柔软性差,穿着缺乏舒适感,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限制。近几年来又生产了多层结构的保暖材料。上述材料制成的絮片响声大、拉伸强度低、易老化、不吸湿透气,舒适感差,特别是不适应初寒天气的温度需求。因此市面上任缺乏一款舒适的保暖服装,以适应空调环境及初寒天气的保暖需求。 人体着装部位间皮肤冷感受差异,即人体不同部位间的冷感受敏感程度的差异可以为保暖性服装的具体设计提供依据。人体感知冷暖和舒适度时,位于人体皮肤表皮下面的知觉感受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人体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感觉感受器以及与其相连的神经纤维是脑部从外界获取情报的唯一途径。温度感受器有两种,即冷感受器与热感受器。皮肤温度较低时,由冷感受器做出反应,皮肤温度较高时,由热感受器发挥作用。目前,从理论上出发对人体皮肤冷感受差异性规律的探究较少。 本专利技术通过研究人体着装部位间受到相同的冷刺激后暴露皮肤温度的变化,发现了冷感受差异性规律,并对各个部位间的冷刺激敏感程度的差异进行排序,为保暖性服装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设计运用温度传感器,测试人体在各个暴露部位受到相同的冷刺激下的皮肤温度变化。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人体着装部位间受到相同冷刺激后,其皮肤温度均会下降,各个部位敏感程度排序为前胸 > 腹部 > 腋下〉肩峰〉后腰 > 下臂 > 上臂〉后背。 目前,市面上仍缺乏根据人体各部位对冷刺激敏感差异的情况,在服饰上做出不同程度的保暖处理。因此,需要提供一种保暖服饰以适应人体着装部位的冷感差异规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人体不同部位体感温差的服饰设计方法及其应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没有针对人体冷刺激感受而进行相应服饰设计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人体不同部位体感温差的服饰设计方法,该方法步骤包括 S1、根据人体不同部位对冷刺激的敏感程度,比较人体不同部位的冷感受差异性; S2、根据绗缝密度对保暖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确定绗缝密度与保暖率之间的关系曲线; S3、针对步骤SI获得的人体不同部位的冷感受差异性规律,在人体不同部位选取不同的绗缝密度,制成具有不同保暖度的保暖服饰。 优选的,所述人体不同部位受到相同冷刺激后,各部位皮肤温度下降差值由高到低为前胸 > 腹部 > 腋下〉肩峰〉后腰 > 下臂 > 上臂 > 后背。 优选的,所述绗缝密度为2cm-3cm时,保暖率为34.4% -34.6%,保暖率达到最高。 根据上述服饰设计方法制成的保暖面料,其特征在于:该保暖面料包括 第一层面料、第二层面料和第三层面料,所述第一层面料、第二层面料和第三层面料绗缝缝接,所述保暖面料的绗缝密度为2cm-3cm。 优选的,所述 第一层面料为涤纶面料; 第二层面料为起绒涤纶面料; 第三层面料为涤纶面料。 一种利用上述设计方法制成的保暖夹克,所述保暖夹克包括衣服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衣服本体的人体胸部位置的绗缝密度为3cm ; 所述衣服本体的人体腹部位置的绗缝密度为2cm。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I)、本专利技术所述保暖面料是采用多层面料通过调整绗缝密度制成,此面料更加有效的提供了保暖性,同时保证了面料的轻薄和运动灵活性。 (2)、本专利技术所述保暖夹克是根据人体各部位对冷刺激敏感程度的差异性规律,选取不同绗缝密度的保暖面料缝接而成。此夹克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保暖服装适应人体着装部位的冷感差异规律。通过这种服装人体之间的保暖微环境调节,起到了整体保暖性能提升的效果,从而实现根据人体着装部位间皮肤冷感受之差异性规律来局部控温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人体皮肤冷感受差异性规律分析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人体皮肤暴露位置温度测试点示意图; 图3示出身体部位暴露过程皮肤温度及平均皮肤温度的变化示意图; 图4示出人体各个部位温差大小示意图; 图5示出多层组合面料通过绗缝后的横向截面图; 图6示出多层组合面料通过绗缝后的纵向截面图; 图7示出绗缝密度与保暖率之间关系曲线图; 图8示出一种保暖夹克的正面示意图; 图9示出一种保暖夹克的背面示意图; 图10示出一种基于人体不同部位体感温差的服饰设计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人体不同部位体感温差的服饰设计方法,该方法步骤包括根据人体不同部位对冷刺激的敏感程度,比较人体不同部位的冷感受差异性;根据绗缝密度对保暖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确定绗缝密度与保暖率之间的关系曲线;针对获得的人体不同部位的冷感受差异性规律,在人体不同部位选取不同的绗缝密度,制成具有不同保暖度的保暖服饰。 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了一种保暖面料,该保暖面料包括第一层面料、第二层面料和第三层面料,所述第一层面料为涤纶面料;第二层面料为起绒涤纶面料;第三层面料为涤纶面料,所述第一层面料、第二层面料和第三层面料绗缝在一起,所述保暖面料的绗缝密度为2cm-3cm,所述缝接的方式为绗缝。 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了一种利用上述设计方法制成的保暖夹克,所述保暖夹克包括衣服本体,所述衣服本体根据人体各部位对冷刺激敏感的差异规律实验结果,对冷刺激更为敏感的人体胸部、腹部位置进行不同密度的绗缝,所述绗缝密度结合了绗缝密度与保暖率关系的实验结果和视觉审美效果,本专利技术优选的在衣服本体的人体胸部位置的绗缝密度设置为3cm,在所述人体腹部位置的绗缝密度设置为2cm。 下面结合一组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步骤1、根据人体不同部位对冷刺激的敏感程度,比较人体不同部位的冷感受差异性。 如图1所示,过程I至2为准备阶段,受试者穿着实验服接好采集设备;过程3和4为温感实验过程,其中,过程4为受测部位皮肤暴露时数据采集过程;过程5为恢复暴露部位的织物并适应一段时间;过程6对其他部位进行测试。如图2所示,实验服根据本实验分析的身体前胸、腹部、后背部、后腰部、腋下、肩峰、上臂、下臂8个部位分别各设一块面积为400cm2的可拆卸织物,四周通过棉线与衣身相连。 图3和图4所示,根据对人体不同部位冷刺激的敏感程度进行分析,当人体不同部位在受到相同冷刺激后,该暴露部位的皮肤温度呈现递减趋势,但各个部位对这种刺激所引起的敏感度均不同,根据身体暴露时该部位最大皮肤温度下降差值可得前胸 > 腹部 > 腋下〉肩峰〉后腰〉下臂 > 上臂 > 后背。由此可知当上半身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基于人体不同部位体感温差的服饰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人体不同部位体感温差的服饰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步骤包括S1、根据人体不同部位对冷刺激的敏感程度,比较人体不同部位的冷感受差异性;S2、根据绗缝密度对保暖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确定绗缝密度与保暖率之间的关系曲线;S3、针对步骤S1获得的人体不同部位的冷感受差异性规律,在人体不同部位选取不同的绗缝密度,制成具有不同保暖度的保暖服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人体不同部位体感温差的服饰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步骤包括 51、根据人体不同部位对冷刺激的敏感程度,比较人体不同部位的冷感受差异性; 52、根据绗缝密度对保暖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确定绗缝密度与保暖率之间的关系曲线.53、针对步骤SI获得的人体不同部位的冷感受差异性规律,在人体不同部位选取不同的绗缝密度,制成具有不同保暖度的保暖服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饰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体不同部位受到相同冷刺激后,各部位皮肤温度下降差值由高到低为前胸 > 腹部 > 腋下 > 肩峰 > 后腰 > 下臂〉上臂〉后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饰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莉冯玲玲胡紫婷刘贤得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服装学院比音勒芬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