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插稻田的封闭除草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483587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3 14: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机插稻田的封闭除草方法,包括施用除草剂,具体如下:第一次封闭,插秧前2-3d,向水稻田中施入苯噻酰草胺、异丙隆和乙氧磺隆;第二次封闭,插秧后7-15d,向水稻田中施入丁草胺、异丙隆和苄嘧磺隆;本发明专利技术首次提出“机插稻两次封闭除草技术”,针对当前大面积机械化种植过程中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混合发生,杂草在田间具有两次出草高峰期的特点,以分别施用不同的除草剂组合的方式,打破了传统“一封二杀三补”的方法,药剂之间互补性强、混配增效作用明显,杀草谱扩大、用量少,对水稻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
,特别是。
技术介绍
水稻是中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稻米的生产安全是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提倡机械插秧技术,但是机插秧过程中,由于干湿交替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旱田杂草和水田杂草在机插秧稻田同时发生,特别是抗性稗草、千金子、马唐、鸭舌草、野慈姑等草害越来越严重,是影响机插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 机插稻的秧苗比较小,对化学除草剂的安全性要求比较严格,许多的除草剂(如丁草胺等)会造成水稻僵苗,分蘖减少,以至于田间基本苗数不够,影响水稻的总体产量;而机器插秧过程中又会造成田间土壤的翻动,杂草重新萌发出来;此外,水稻机插秧后需晾田5-7天,促进稻苗生根,这样环境又造成杂草出土发芽;稻田化除的传统策略是“一封、二杀、三补”,将除草的重点放在茎叶除草上,施用化学除草剂,但是,长期连续高剂量地使用品种或作用方式单一的化学除草剂,容易引起除草剂残留、环境污染以及耐药和抗药性杂草发展等问题,显然这种传统的除草策略已经完全不适合当今机插稻的发展,特别是稻田茎叶除草剂连续不合理使用,已经造成多地稗草、千金子、鸭舌草、野慈姑等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防除效果越来越不好,因此,如何研制一种适用于机插稻田的新型的除草方法,一直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稻田杂草的混生,单一使用防治效果较差、杀草谱不够宽,茎叶除草成本较高、使用期较短和对水稻安全性等问题,提出,通过两次不同的用药技术,扩大杀草谱,提高防效,对环境污染小,有利于机插稻无草害综合治理,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包括施用除草剂,其特征在于,水稻生长期间分别两次封闭除草,具体如下: (a)第一次封闭,插秧前2-3d,向水稻田中施入苯噻酰草胺、异丙隆和乙氧磺隆; (b)第二次封闭,插秧后7-15d,向水稻田中施入丁草胺、异丙隆和苄嘧磺隆。 本专利技术中,步骤a中向水稻田中施入苯噻酰草胺、异丙隆和乙氧磺隆是指:将苯噻酰草胺、异丙隆和乙氧磺隆施入土壤层后2-3天,再放水进行机械插秧;步骤b中向水稻田中施入丁草胺、异丙隆和苄嘧磺隆是指:先在水稻田放水形成浅水层,再施入丁草胺、异丙隆和苄嘧磺隆,施入后保持浅水层5-7天。 本专利技术中,步骤a中,向水稻田中施入苯噻酰草胺、异丙隆和乙氧磺隆的质量依次为:15-3(^/亩、15-3(^/亩,1.8-3.6g/亩;步骤b中,向水稻田中施入丁草胺、异丙隆和苄嘧磺隆的质量依次为:15-30g/亩、15-30g/亩、1.5-3g/亩。 本专利技术中,步骤a中,向水稻田中施入苯噻酰草胺、异丙隆和乙氧磺隆的质量依次为:15g/亩、15g/亩,1.8g/亩;步骤b中,向水稻田中施入丁草胺、异丙隆和节喃磺隆的质量依次为:15g/亩、15g/亩、1.5g/亩。 本专利技术中,步骤a中,将苯噻酰草胺、异丙隆和乙氧磺隆制备成可湿性粉剂再施入;步骤本中,将丁草胺、异丙隆和苄嘧磺隆制备成可湿性粉剂再施入。 本专利技术技术构思为: 申请人:从机插稻的杂草发生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出发,经室内和田间系统性试验研究,从插秧前封闭对水稻小秧苗的安全性角度,筛选出混配药剂“苯噻酰草胺+异丙隆+乙氧磺隆”的配方;从插秧后封闭对杂草的封闭效果和杀芽效果的角度,筛选出混配药剂“异丙隆+ 丁草胺+苄嘧磺隆”的配方;将杂草杀死在萌发阶段,降低杂草抗药性的产生几率,每个组合之间的要交互不影响药效,并具备较高的增效互补作用,可以同时使用。 第一次封闭中苯噻酰草胺是酰胺类除草剂,可以通过杂草的的胚芽鞘和幼芽吸收,抑制蛋白质合成,造成杂草的芽和根的生长停止,生长点死亡,苯噻酰草胺具有除草效果高、选择性强,对大多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有特效性,而水稻对其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和解毒机制,安全性较高,但其对阔叶杂草防效较差,除草谱较窄,只能杀死刚萌发的杂草,对已出苗的杂草无效,适用期与持效期短等缺陷,异丙隆属取代脲类除草剂,对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一部分阔叶杂草均有很好的防效,以根系吸收为主,为光合作用抑制剂,使杂草饥饿而死,适用期较长,可在作物苗前、苗后使用,具有持效期较长的特点。对水稻发芽和幼苗生长高度安全。乙氧磺隆属于磺酰脲类除草剂,可通过杂草根和叶吸收,在植株体内传导,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活性,从而导致杂草停止生长,死亡;对水稻具有高度的安全性,但是它只对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有效。三者复配在一起,可以提高效果,扩大杀草谱,对机插稻的幼苗安全。 第二次封闭中丁草胺是酰胺类除草剂,可以通过杂草的的胚芽鞘和幼芽吸收,抑制蛋白质合成,造成杂草的芽和根的生长停止,生长点死亡。除草效果高、选择性强,对大多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有特效性。其杀草活性要高于苯噻酰草胺,对已经萌发的幼芽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对已经生根的水稻安全性较高。异丙隆属取代脲类除草剂,对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一部分阔叶杂草均有很好的防效,以根系吸收为主,为光合作用抑制剂,使杂草饥饿而死,适用期较长,可在作物苗前、苗后使用,具有持效期较长的特点。对水稻发芽和幼苗生长高度安全;苄嘧磺隆属于磺酰脲类除草剂,可通过杂草根和叶吸收,在植株体内传导,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活性,从而导致杂草停止生长,死亡;对水稻具有高度的安全性,但是它只对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有效;二者复配在一起,不仅可以提闻效果,扩大杀草谱,提闻封闭效果,而且可以对已经出芽的杂草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进一步提高药剂的效果;并具有对水稻较高的安全性。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I)首次提出“机插稻两次封闭除草技术”,针对当前大面积机械化种植过程中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混合发生,杂草在田间具有两次出草高峰期的特点,以分别施用不同的除草剂组合的方式,打破了传统“一封二杀三补”的策略,加大对前期封闭除草剂的应用技术,减少后期除草剂的用药量,降低稻米的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解决茎叶除草产生抗药性的缺点;同时利用不同时期,施用不同的作用机制除草剂配方,不经可以提高防效,还可以提高对水稻的安全性,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药剂之间互补性强、混配增效作用明显,杀草谱扩大、用量减少。 (2)第一次封闭用药采用苯噻酰草胺、异丙隆和乙氧磺隆的农药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表现明显的增效作用,降低了各自的用量,防治效果比单剂明显提高,扩大了杀草谱,弥补了单剂使用中的缺陷和局限性,且组合物对机插稻的小苗具有高度的安全性,要明显优于目前移栽稻田的常规除草剂。 (3)第二次封闭用药采用丁草胺、异丙隆和苄嘧磺隆的农药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表现明显的增效作用,降低了各自的用量,防治效果比单剂明显提高,扩大了杀草谱,弥补了单剂使用中的缺陷和局限性;且对已经发芽的杂草具有显著的杀芽作用,兼具了封闭和触杀作用,扩大了药剂的除草方式。 (4)本专利技术的药剂使用过程可根据杂草的发生情况,使用者对主导药剂的配方调整,减少总用药量,对环境污染明显降低,与环境兼容性更好,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量明显减少,符合农药的减量和农产品安全使用策略。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第一次封闭,异丙隆、苯噻酰草胺、乙氧磺隆最佳配比的室内生测 供试杂草:稗草、异型莎草、醴肠,2011年10月采自农科院试验田,自然风干后,放入试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插稻田的封闭除草方法,包括施用除草剂,其特征在于:在水稻生长期间分别两次封闭除草,具体如下:第一次封闭,插秧前2‑3d,向水稻田中施入苯噻酰草胺、异丙隆和乙氧磺隆;第二次封闭,插秧后7‑15d,向水稻田中施入丁草胺、异丙隆和苄嘧磺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插稻田的封闭除草方法,包括施用除草剂,其特征在于:在水稻生长期间分别两次封闭除草,具体如下: 第一次封闭,插秧前2-3d,向水稻田中施入苯噻酰草胺、异丙隆和乙氧磺隆; 第二次封闭,插秧后7-15d,向水稻田中施入丁草胺、异丙隆和苄嘧磺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机插稻田的封闭除草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向水稻田中施入苯噻酰草胺、异丙隆和乙氧磺隆是指:将苯噻酰草胺、异丙隆和乙氧磺隆施入土壤层后2-3天,再放水进行机械插秧;步骤b中向水稻田中施入丁草胺、异丙隆和苄嘧磺隆是指:先在水稻田放水形成浅水层,再施入丁草胺、异丙隆和苄嘧磺隆,施入后保持浅水层5-7天。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机插稻田的封闭除草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a中,向水稻田中施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光明亮胡存中孙以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苏科农化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