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三元缓控复混肥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480926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3 13:22
一种大三元缓控复混肥,该大三元缓控复混肥为无机缓控复合肥与颗粒生物有机肥按照重量比为2:1~3:2的比例混合;其中,无机缓控复合肥中N、P2O5、K2O三者的含量分别为8%、8-15%、8-15%。本发明专利技术缓控复混肥用量少,可提高农作物的品质,使农作物的产量增加25%,蔬果增产35%以上,同时能改良土壤物化性质,土壤结构和土壤环境,连续3年施肥,土壤提升一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三元(生物、有机及无机)缓控复混肥及制备方法,属于肥料及肥料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生产的生物肥料、有机肥料、无机复合肥、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在使用和效果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单施生物肥料、有机肥料可以改良土壤物化性质,改善土地结构和土壤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但作物的产量难以提高:单施无机复合肥或无机化肥,农作物的产量有所提高,但长期施用破坏了土壤物化结构和土壤肥力。同时化肥的利用率很低,只能达到30%左右。30%左右流到江河之中,挥发到大气之中,产生水源污染和大气污染。40%左右留在土壤之中,污染毒害了土壤,破坏了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土壤内生物体的生长环境,最终会导致土壤的退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大三元(生物、有机及无机)缓控复混肥。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缓控复混肥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大三元缓控复混肥,该大三元缓控复混肥为无机缓控复合肥与颗粒生物有机肥按照重量比为2:1~3:2的比例混合;其中,无机缓控复合肥中Ν、Ρ205、Κ20三者的含量分别为 8%、8-15%、8-15%。 所述的无机缓控复合肥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将N、P205、K2O三者的含量分别为8%、8-15%、8-15%的无机肥料采用转鼓蒸汽造粒,烘干,冷却至室温,筛分出直径2-4mm颗粒,采用纤维素喷涂包膜后,取不破碎颗粒,再用不饱和脂肪油进行喷涂包膜得到无机缓控复合肥。烘干步骤采用无机肥烘干机进行常规无机肥烘干。 无机缓控复合肥中Ν、Ρ205、Κ20三者的含量优选分别为8%、8%、8%或8%、10%、12%或15%,15%,15%。无机缓控复合肥的氮源选自尿素、氯化铵,磷源选自磷酸一铵,钾源选自氯化钾和硫酸钾。 上述颗粒生物有机肥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 I)将豆柏、蓖麻柏和腐殖质按照1.5~2:1.5~2:5.5~6的重量比例混匀得到有机肥料原料混合物; 2)按照2:1的重量比例称取固氮菌和解钾溶磷菌得到微生物菌混合物; 3)将有机肥料原料混合物和微生物菌混合物按7.5~8:2~2.5的重量比例混配得到有机质物料; 4)调节有机质物料的pH值为6.5~7,再将有机质物料与沸石粉生物有机肥原料按重量比8.5~9:1~1.5充分混合后,再在30~40°C条件(优选35°C _37°C)下干燥脱水,造粒,包膜得到颗粒生物有机肥。所述的造粒可采用挤压造粒,包膜方式为常规的喷涂转动包膜。 上述步骤“4)”中,有机质物料与沸石粉生物有机肥原料混合条件为温度35-37°C,混合时间为10-15分钟。 本专利技术大三元缓控复混肥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将豆柏、蓖麻柏和腐殖质按照1.5~2:1.5~2:5.5~6的重量比例混匀得到有机肥料原料混合物;按照2:1比例称取固氮菌和解钾溶磷菌得到微生物菌混合物;将有机肥料原料混合物和微生物菌混合物按重量比例7.5~8:2~2.5混配得到有机质物料;调节有机质物料的PH值为6.5~7,再将有机质物料与沸石粉生物有机肥原料按重量比 8.5~9:1~1.5充分混合后,再在30~40°C条件下干燥脱水,挤压造粒,包膜得到颗粒生物有机肥; b)、将Ν、Ρ205、Κ20三者的含量分别为8%、8-15%、8_15%的无机肥料采用转鼓蒸汽造粒,烘干,冷却至室温,筛分出直径2-4_颗粒,采用纤维素喷涂包膜后,取不破碎颗粒,再用不饱和脂肪油进行喷涂包膜得到无机缓控复合肥; c)、将步骤“a) ”得到的颗粒生物有机肥和步骤“b) ”得到的无机缓控复合肥按照比例2:1~3:2进行混配,过筛,即得。最优选颗粒生物有机肥和无机缓控复合肥按照3:2的重量比例进行混配。 上述颗粒生物有机肥的主要有效成分是:(I)生物复合菌0.2亿/克,有机质≥30%,粗蛋白≥10% ; 所述的沸石粉生物有机肥原料为天然吸附性强的偏酸性矿物质。 本专利技术大三元缓控复混肥施用量是常规氮磷钾复合肥的1/2,施用方法同常规氮磷钾复合肥。特别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无机肥和生物有机肥的分别包膜,使之混配,而生物菌依然能正常生活,带来了预料不到的效果。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I)可提高农作物的品质,使农作物的产量增加25%,蔬果增产35%以上; (2)改良土壤物化性质,土壤结构和土壤环境,连续3年施肥,土壤提升一级; (3)提高肥料的利用率30%左右,减小土壤和大气污染。 (4)减小用肥量,节约资源和能源; (5)降解转换土壤中残留的毒害物(如重金属铅)达75%左右; (6)可达到减少病虫害70%左右的功效。 (7)针对如小麦、水稻等大宗作物,本专利技术复合肥是现有氮磷钾复合肥料使用量的1/2,产量增加25%左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实施例的具体细节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总的技术方案的限定。 实施例1 a)将豆柏、蓖麻柏和腐殖质按照2:2:6的重量比例混匀得到有机肥料原料混合物;按照2:1比例称取固氮菌(湖南豫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和解钾溶磷菌(苏柯汉(潍坊)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得到微生物菌混合物;将有机肥料原料混合物和微生物菌混合物按重量比例8:2混配得到有机质物料;用竹醋液调节有机质物料的pH值为6.5~7,再将有机质物料与沸石粉生物有机肥原料(江西新余市思远矿业有限公司产)按重量比9:1在温度37°C条件下充分混合10分钟,再在35~37°C条件下干燥脱水、挤压造粒,得到直径3~5mm颗粒,筛选出不破碎颗粒,常规喷涂转动包膜得到颗粒生物有机肥; b)、将N、P2O5> K2O三者的含量分别为8%、8%、8%的无机肥(氮源A:尿素和氯化铵,磷源B:磷酸一铵,钾源C:氯化钾和硫酸钾,A:B:C重量比为35:50:15 ;其中,尿素和氯化铵的重量比例为10:1,氯化钾和硫酸钾的重量比例为5:1)采用常规转鼓蒸汽造粒(一烘尾部温度控制在65-80°C ),烘干,冷却至室温,筛分直径2-4_颗粒,按照常规的转盘或转鼓喷涂包膜法采用纤维素喷涂转动包膜后,筛分出不破碎颗粒,再用不饱和脂肪油(滁州植物油厂生产)进行在1Pa~15Pa高压条件下进行常规喷涂包膜得到无机缓控复合肥; c)、将步骤“a) ”得到的颗粒生物有机肥和步骤“b) ”得到的无机缓控复合肥按照重量比例3:2进行混配,过筛,即得。 实施例2 a)将豆柏、蓖麻柏和腐殖质按照1.5:1.5:5的重量比例混匀得到有机肥料原料混合物;按照2:1比例称取固氮菌(广西东兴展丰生物制品厂生产)和解钾溶磷菌(苏柯汉(潍坊)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得到微生物菌混合物;将有机肥料原料混合物和微生物菌混合物按重量比例8:2混配得到有机质物料;用竹醋液调节有机质物料的pH值为6.5~7,再将有机质物料与沸石粉生物有机肥原料(江西新余市思远矿业有限公司产)按重量比8.5:1混合后,在温度37°C条件下充分混合10分钟,再在35~37°C条件下干燥脱水、挤压造粒直径3~5mm颗粒,筛选出不破碎颗粒,常规喷涂转动包膜得到颗粒生物有机肥; 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三元缓控复混肥,其特征在于该大三元缓控复混肥为无机缓控复合肥与颗粒生物有机肥按照重量比为2:1~3:2的比例混合;其中,无机缓控复合肥中N、P2O5、K2O三者的含量分别为8%、8‑15%、8‑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三元缓控复混肥,其特征在于该大三元缓控复混肥为无机缓控复合肥与颗粒生物有机肥按照重量比为2:1~3:2的比例混合;其中,无机缓控复合肥中Ν、Ρ205、Κ20三者的含量分别为8%、8-15%、8-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三元控复混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机缓控复合肥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将Ν、Ρ205、Κ20三者的含量分别为8%、8-15%、8-15%的无机肥料采用转鼓蒸汽造粒、烘干、冷却至室温、筛分出直径2-4_颗粒,采用纤维素喷涂包膜后,取不破碎颗粒,再用不饱和脂肪油进行喷涂包膜得到无机缓控复合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三元控复混肥,其特征在于无机缓控复合肥中N、P205、K2O三者的含量分别为8%、8%、8%或8%、10%、12%或15%, 15%, 15%。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大三元控复混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机缓控复合肥的氮源选自尿素、氯化铵,磷源选自磷酸一铵,钾源选自氯化钾和硫酸钾。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三元控复混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颗粒生物有机肥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 1)将豆柏、蓖麻柏和腐殖质按照1.5~2:1.5~2:5.5~6的重量比例混匀得到有机肥料原料混合物; 2)按照2:1的重量比例称取固氮菌和解钾溶磷菌得到微生物菌混合物; 3)将有机肥料原料混合物和微生物菌混合物按7.5~8:2~2.5的重量比例混配得到有机质物料; 4)调节有机质物料的pH值为6.5~7,再将有机质物料与沸石粉生物有机肥原料按重量比8.5~9:1~1.5充分混合后,再在30~40°C条件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康泽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谷顶生物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