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昱吟专利>正文

发光笔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6491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在原子笔上使笔夹的图块能够发光及滑移的发光笔夹,由一导电夹(6)及至少一发光装置(7)组成;导电夹(6)包括左右二互不接触的第一及第二导电体(61、62),二导电体上端分别导入原子笔(10)内并与电池组(3)的正负二极接触;而发光装置(7)为设置在导电夹(6)上,内部具有至少一个发光体(73),外部以二导电金属端子(74、75)与前述二导电体(61、62)保持接触;通过原子笔(10)所设的开关控制前述其中一导电体与电池组(3)间的电路,就能控制发光装置(7)是否导电发光。从而,达到新颖特殊及广告宣传效果。(*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涉及一种通过开关控制发光的原子笔发光笔夹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有多种不同样式的发光笔,其发光方式各有不同,例如设在原子笔顶端的发光体可作为夜间照明或作为趣味发光使用、设在原子笔底端的发光体可投光在纸面上以利于光线不佳时书写使用、隐藏在原子笔中端部位的发光体能朝下发光以突显笔身造型或朝外侧发光时作为广告灯笔使用等等;又控制发光的方式包括设在笔顶端的按压开关、设在笔侧边的按钮开关、以旋转下笔杆或上笔杆而产生开闭作用的开关等,通过各种开关来控制发光体发光与否。唯至今为止,尚无发光笔夹问世过,换言之,使笔夹发光的构造至今仍无业者开发出。其次,在原子笔夹上常设有图块,此图块是固定在笔夹上,作为商标图案或广告使用,因此图块表面必有图案,但竭至目前为止,仍无发光图块被业者开发出,换言之,笔夹上的图块仍旧是传统固定的商标图案或广告图案。前述发光笔的发光部位不外乎笔身顶端、底端或笔身内部适当位置,但至今还未出现过发光笔夹,而且笔夹上也未曾有发光图块出现过,倘能使笔夹具有发光功能,必能产生新颖特殊及显目效果,此不但能用于广告宣传,更能提升发光笔的技术层次;故如何在原子笔上设计出一种能够发光的笔夹,才是本新型的主要所求。新型内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原子笔上使笔夹的图块能够发光及滑移的发光笔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手段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光笔夹,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电夹,包括左右二互不接触的第一及第二导电体,二导电体上端分别插入原子笔内并与电池组的正负二极接触;及一或多个发光装置,位于导电夹上,内部具有一或多个发光体,外部具有与前述二导电体保持接触的二导电金属端子;原子笔上还包括用于使前述其中一导电体与电池组间的电路导通或断开而控制发光装置是否导电发光的控制开关。依据前述,二互不接触的导电体下端具有将其连接固定的绝缘体。依据前述,二互不接触的导电体夹合在绝缘笔夹的两侧,该绝缘笔夹的上端与笔身结合固定。依据前述,发光装置是由一夹挂在笔夹上的灯座、及一位于灯座上的电路板所组成,所述电路板具有发光体,而底面具有穿过灯座并与正、负二导电体接触的二导电金属端子。依据前述,电池组的上端具有压制弹簧,而弹簧与第二导电体连接。依据前述,第二导电体上端具有用于使其不与原子笔上笔身接触的绝缘套。通过本技术的实施可获至下列优点。发光笔夹的导电夹具有正负二互不接触的导电体,而发光装置是设置在导电夹上,并以所设的二导电金属端子与二导电体常时接触;当原子笔内的感应开关控制电池组,使其正负电流同时传导至二导电体时,就能使发光装置的发光体发光;反之,感应开关使电池组的其中一电路不能传导至第一导电体时,发光装置的发光体就不再发光。据此实施方式,能使笔夹上的图块具有发光作用,以达新颖特殊及广告宣传效果。当导电夹以单轨或平行双轨实施时,都能使发光装置在导电夹上产生滑移作用,而且不影响发光功能。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第1实施形态发光笔夹与原子笔结合的立体图。图2本技术第1实施形态发光笔夹与原子笔分解的立体图。图3本技术第1实施形态发光笔夹与原子笔结合的全剖视图。图4本技术第1实施形态的动作示意图。图5本技术第1实施形态的发光装置立体分解图。图6以不同角度观察本技术第1实施形态的发光装置立体分解图。图7本技术第1实施形态发光笔夹与原子笔结合的俯视图。图8本技术第2实施形态发光笔夹与原子笔结合的立体图。图9本技术第2实施形态发光笔夹与原子笔分解的立体图。图10为本技术第1实施形态的另种实施例图。图11为本技术第2实施形态的另种实施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依据图面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 第1实施形态如图1及图2所示,为本技术第1实施形态的发光笔夹20A与原子笔10的立体组合图及立体分解图,图中揭示出发光笔夹20A是结合在原子笔10的上端外壁以用于夹挂在衣物口袋上。在本技术中,原子笔10是一种具有控制电源开閞的笔具,控制电源的方式如上端按压式、笔身旋转式、侧壁切换式,甚至是其它控制方式,唯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都能与发光笔夹20A结合使用,故不论原子笔10的电源控制为何,只要结合本技术发光笔夹20A的相关技术手段,都应涵属于本技术的范畴内。为便于叙述,以下原子笔10的电源控制方式则以笔身旋转式为例说明,如图2所示,原子笔10为一具有书写功能的书写机构1、一结合在书写机构1上的电池机构2所组成;其中,书写机构1是一可旋转的下笔身11,内部设置一笔芯12及一使笔芯产生升降动作的升降机构(未揭,先前技艺);电池机构2为一金属管壁的上笔身21、及一套装在上笔身21内的电力感应机构22所组成;前述电力感应机构22为一电池组3、一位在电池组3下的感应开关4、及一用于组装电池组3与感应开关4的导电金属套5所组成;又前述电池组3是由若干电池31及套装电池的绝缘套32所组成。如图3所示,为实用本新型第1实施形态全剖视图,图中揭示位在电池组3底下的感应开关4与电池31的一极(正极)接触,而感应开关4底下则具有控制键41,该控制键41对应在笔芯11上,当笔芯11上升时会压迫控制键41而使感应开关4导通,并使电池31的正电流经由感应开关4、导电金属套5而传导给上笔身21;反之,当笔芯11下降后就不压迫控制键41,此时感应开关4形成短路,使正电流不传导给上笔身21。而前述促使笔芯11升降的是下笔身1内的升降机构(未揭),该升降机构是利用螺旋进给或退却原理而产生升降动作,唯此为先前技艺,其构造、作用及原理并非本技术的特征,于此即不予叙述。请参考图2、3所示,本技术的特征是发光笔夹20A,其构造是由一导电夹6、及至少一发光装置7所构成;其中,导电夹6为左右二互不接触的第一及第二导电体61、62,二导电体61、62如同金属导电长杆,其上端延伸入于上笔身21内,下端则不与上笔身21结合,如此才能夹挂在衣物口袋上;而发光装置7是设置在导电夹6上,内部具有至少一个发光体73,外部设置二导电金属端子74(可参图6、图7)以与前述导电夹6的二导电体61、62保持接触。上述中,第一导电体61上端与金属管壁的上笔身21接触(可参图3)或者延伸至与导电金属套5连接;而第二导电体62上端则延伸入于上笔身21内与电池31的另一电极(负极)保持接触。前述为使第二导电体62不与金属壁21产生导电关系,可通过绝缘套63设置在第二导电体62外缘而避免与上笔身21的金属管壁接触,或者是由原子笔10的绝缘顶盖23适当位置处(如侧壁)穿入。又,为了避免电力感应机构22产生上下晃动,可增设一金属弹簧64压制在电池31上,而第二导电体62则与弹簧64连接,该弹簧64在第二导电体62或顶盖23的覆压下,使电力感应机构22能保持平衡稳固,不会上下晃动。由上述可知,电池31的正电流是经感应开关4、导电金属套5、金属上笔身21后而传导至第一导电体61;而电池31的负电流则经弹簧64而传导至第二导电体62;当二导电体61、62同时得电时,发光装置7就能发光,反之,只要其中一导电体61或62不得电,就不能使发光装置7发光;因此只要通过开关控制正、负电路中的其中之一,就能控制导电夹6上的发光装置7是否能够发光;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感应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笔夹,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导电夹,包括左右二互不接触的第一及第二导电体,二导电体上端分别插入原子笔内并与电池组的正负二极接触;及    一或多个发光装置,位于导电夹上,内部具有一或多个发光体,外部具有与前述二导电体保持接触的二导电金属端子;    原子笔上还包括用于使前述其中一导电体与电池组间的电路导通或断开而控制发光装置是否导电发光的控制开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昱吟
申请(专利权)人:刘昱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