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玉米复播麦田种子沟秸秆位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43811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7 19:40
一种玉米复播麦田种子沟秸秆位移装置,目的是可降低种子沟中秸秆量,生产作业成本低,作业效率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支架和豁秆构件;支架包括横梁、后梁、踏板、左、右纵梁和撑秆;横梁两端分别与左、右纵梁通过垫板及螺栓固定;撑秆前端焊接在横梁上,后端通过螺栓与后梁固定;撑秆有三个,沿着支架横梁和后梁均匀布置;踏板扣在纵梁上并通过螺栓固定;豁秆构件包括叉和转筒,叉包括叉臂、叉柄和叉齿;叉齿有二个,分别焊接在叉臂两端;叉柄下端与叉臂焊接,支架横梁上安装的豁秆构件的叉柄上端通过螺帽与支架横梁固定,后梁上安装的豁秆构件的叉柄上端焊接有垫板,垫板通过螺栓与后梁固定;转筒套在叉柄上,转筒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帽与叉柄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玉米复播麦田种子沟秸秆位移装置。 
技术介绍
在我国黄淮麦区水浇地,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是其主要种植模式。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紧凑耐密型玉米品种大面积应用,该区域玉米种植密度较上世纪中后期提高近20%左右;近年来,随着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普及,高密度种植的大量玉米秸秆留于复播麦田表层,小麦旋耕播种镇压一体机在旋耕作业过程中使大量秸秆旋入播种层,在播种作业过程中播种机的圆盘开沟器(其特点是不易形成拥堵)又将播种层中的玉米秸秆“旋转切入”种子沟,种子沟中秸秆与土掺杂严重,这种状况往往造成:一是种子沟中种、土结合度差,导致出苗率底,缺苗断垄现象普遍;二是种子沟中根、土结合度差,常形成吊根死苗;三是由于种子沟中土壤微生境悬虚,麦苗根系生长受到影响,不利于小麦苗期及生长中后期的正常生长发育,常引发旱、冻等次生灾害。为了解决小麦出苗难、保苗难及降低小麦苗期及生生中后期次生灾害,国内学者开展了较多研究,目前应用的技术主要有:一是对玉米机械化收获后留于田间表层的玉米秸秆晾晒2-3天后焚烧;二是大幅度提高播种量(每亩播种量达35千克);三是采取播后灌水的方式提高出苗率、成苗率及减缓土壤悬虚带来的次生灾害。通过焚烧秸秆、增加播种量和播后灌水,虽对提高小麦出苗率、成苗率及减缓后期次生灾害有一定效果,但大幅度增加了小麦生产成本且不利于农田土壤培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降低种子沟中秸秆量,生产作业成本低,作业效率高的玉米复播麦田种子沟秸秆位移装置。 本技术安装在已有的小麦旋耕播种镇压一体机的旋耕机与播种机间,与已有的小麦旋耕播种镇压一体机配套使用。该小麦旋耕播种镇压一体机由前及后依次包括旋耕机、播种机和镇压辊,旋耕机与拖拉机牵引动力相连。 本技术包括支架和豁秆构件;支架包括横梁、后梁、踏板、左、右纵梁和撑秆;横梁两端分别与左、右纵梁通过垫板及螺栓固定;撑秆前端焊接在横梁上,撑秆后端通过螺栓与后梁固定;撑秆有三个,沿着支架横梁和后梁均匀布置;踏板扣在纵梁上并通过螺栓固定。支架横梁豁秆构件包括叉和转筒,叉包括叉臂、叉柄和叉齿;叉齿有二个,分别焊接在叉臂两端,叉柄下端与叉臂焊接,上端通过螺帽与支架横梁固定,叉柄靠近上、下两端处分别设有一段螺纹,通过调节螺帽在叉柄螺纹上的位置可调节叉柄的上下位置,进而调节叉齿入土深度;转筒上设有上圆孔和下圆孔,叉柄穿过下、上圆孔,转筒套在叉柄上,转筒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帽与叉柄固定。 豁秆构件共十二套,其中六套均匀分布在支架后梁上,六套均匀分布在支架横梁上,十二套豁秆构件均与播种机上的圆盘开沟器纵向对位。支架横梁上的豁秆构件的叉柄上端通过螺帽与支架横梁固定,后梁上安装的豁秆构件的叉柄上端焊接有垫板,垫板通过螺栓与后梁固定;或者通过安装在播种机前横梁上圆盘开沟器附件上的螺栓与播种机前横梁固定。通过垫板上的螺孔可调节叉柄的上下位置,进而调节叉齿入土深度;其它叉齿、叉臂、转筒的结构连接与支架横梁上安装的叉齿、叉臂、转筒相同。 支架位于旋耕机后、播种机前。左、右纵梁前、后两端分别与位于支架前面的旋耕机纵梁和位于支架后面的播种机纵梁上并通过螺栓固定;后梁可直接采用支架后面的播种机前横梁替代。支架横梁由槽型钢制成、支架纵梁由方型钢制成、撑杆由工字型钢制成。两个叉齿和叉臂的宽度与小麦种子的播幅相同,约为3.5cm;叉齿入土深度为5cm,略大于小麦种子的播种深度3-4cm。 转筒与叉柄间、螺帽与转筒间均有一定的间隙,确保叉齿作业中上移的秸秆紧贴转筒时转筒能够转动,将秸秆位移于行间。旋耕机通过支架纵梁前移约为30cm,播种机前横梁上安装的豁秆构件距播种机后横梁上安装的圆盘开沟器为12cm,支架横梁上安装的豁秆构件距播种机前横梁上安装的圆盘开沟器约为15cm。 本技术与已有的小麦旋耕播种镇压一体机配套安装后,通过牵引动力(大中型拖拉机)一次可完成旋耕、种子沟秸秆位移、播种和镇压工序。本技术将种子沟中的秸秆位移于行间,降低种子沟中的秸秆量,有利于种、土,根、土结合,有效解决了复播麦田出苗难、保苗难问题,提高了小麦生长中后期的抗旱抗冻性。与小麦旋耕播种镇压一体机连接简便,作业效率高,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支架横梁上安装的豁秆构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支架后梁上安装的豁秆构件结构示意图;图4为播种机前横梁圆盘开沟器附件结构示意图。图中:1、播种机纵梁,2、播种机后横梁,3、后梁,4、支架纵梁,5、支架横梁,6、旋耕机纵梁,7、撑杆,8、踏板,9、圆盘开沟器,10、螺栓A,11、螺栓B,12、垫板A,13、螺栓C,14、螺栓D,15、螺栓E,16、叉柄,17、转筒,18、叉臂,19、叉齿,20、螺帽A,21、螺帽B,22、螺帽C,23、螺帽D,24、上圆孔,25、下圆孔,26、垫板B,27、螺栓F,28、螺孔,29、圆盘开沟器附件。 具体实施方式支架包括一个横梁(5)、后梁(3)、左、右两个纵梁(4)、三个撑秆(7)。支架位于旋耕机后、播种机前。纵梁(4)前、后两端分别与旋耕机纵梁(6)、播种机纵梁(1)通过螺栓E(15)、螺栓B(11)固定;支架横梁(5)的两端分别与支架的左、右纵梁(4)通过垫板A(12)、螺栓C(13)固定;支架撑秆(7)其后端通过螺栓A(10)与播种机前横梁(3)固定,另一端焊接在支架横梁(5)上;踏板(8)扣在支架纵梁(4)左右两端并通过螺栓D(14)固定。后梁(3)可直接采用播种机前横梁替代。 豁秆构件与播种机的圆盘开沟器(9)纵向对位。支架横梁(5)上安装的豁秆构件由叉、转筒(17)组成,其中叉由两个叉齿(19)、一个叉臂(18)、一个叉柄(16)组成,二个叉齿(19)焊接在叉臂(18)两端,叉柄(16)上在转筒(17)上端部位和转筒(17)下端部位处分别设有一段螺纹,叉柄(16)的下端与叉臂(18)焊接,上端通过螺帽A(20)、螺帽B(21)与支架横梁(5)固定,通过调节螺帽A(20)、螺帽B(21)在叉柄(16)螺纹的位置调节叉柄(16)的上下位置,进而调节叉齿(19)入土深度;转筒(17)有一个上圆孔(24)和一个下圆孔(25),叉柄(16)穿过下圆孔(25)、上圆孔(24),转筒(17)套在叉柄(16)上,转筒(17)上部、下部分别通过螺帽C(22)、螺帽D(23)与叉柄(16)固定。播种机前横梁(3)上安装的豁秆构件,其叉柄(16)的转筒(17)与叉臂(18)间、转筒(17)与垫板B(26)间有螺纹,上端焊接有垫板B(26),垫板B(26)通过安装在播种机前横梁(3)上的圆盘开沟器附件(29)的螺栓F(27)与播种机前横梁(3)固定,通过垫板B(26)上的螺孔(28)调节叉柄(16)的上下位置,进而调节叉齿(19)入土深度;其它叉齿(19)、叉臂(18)、转筒(17)的结构连接与支架横梁(5)上安装的叉齿(19)、叉臂(18)、转筒(17)相同。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玉米复播麦田种子沟秸秆位移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支架和豁秆构件;支架包括横梁、后梁、踏板、左、右纵梁和撑秆;横梁两端分别与左、右纵梁通过垫板及螺栓固定;撑秆前端焊接在横梁上,撑秆后端通过螺栓与后梁固定;撑秆有三个,沿着支架横梁和后梁均匀布置;踏板扣在纵梁上并通过螺栓固定;豁秆构件包括叉和转筒,叉包括叉臂、叉柄和叉齿;叉齿有二个,分别焊接在叉臂两端;叉柄下端与叉臂焊接,支架横梁上安装的豁秆构件的叉柄上端通过螺帽与支架横梁固定,叉柄靠近上、下两端处分别设有一段螺纹,后梁上安装的豁秆构件的叉柄上端焊接有垫板,垫板通过螺栓与后梁固定;转筒套在叉柄上,转筒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帽与叉柄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玉米复播麦田种子沟秸秆位移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支架和豁秆构件;支架包括横梁、后梁、踏板、左、右纵梁和撑秆;横梁两端分别与左、右纵梁通过垫板及螺栓固定;撑秆前端焊接在横梁上,撑秆后端通过螺栓与后梁固定;撑秆有三个,沿着支架横梁和后梁均匀布置;踏板扣在纵梁上并通过螺栓固定;豁秆构件包括叉和转筒,叉包括叉臂、叉柄和叉齿;叉齿有二个,分别焊接在叉臂两端;叉柄下端与叉臂焊接,支架横梁上安装的豁秆构件的叉柄上端通过螺帽与支架横梁固定,叉柄靠近上、下两端处分别设有一段螺纹,后梁上安装的豁秆构件的叉柄上端焊接有垫板,垫板通过螺栓与后梁固定;转筒套在叉柄上,转筒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帽与叉柄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复播麦田种子沟秸秆位移装置,其特征是豁秆构件共十二套,其中六套均匀分布在后梁上,六套均匀分布在支架横梁上,十二套豁秆构件均与播种机上的圆盘开沟器纵向对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玉米复播麦田种子沟秸秆位移装置,其特征是后梁上安装的豁秆构件,叉柄上端焊接有垫板,垫板通过螺栓与后梁固定。
4.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爱平靖华亢秀丽崔欢虎王裕智张姝敏张国栋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