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以及使用该支架的编织线的末端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38177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7 14: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支架以及使用该支架的编织线的末端连接结构,能够以较少的部件数量将编织线的末端与屏蔽管连接。该编织线(4)的末端连接结构用于将形成为筒状的编织线(4)的末端与内部插通有电线(3)的屏蔽管(5)的端部连接,编织线(4)的端部两次折回而构成沿屏蔽管(5)的内周面和外周面配置的内周侧连接部(13)和外周侧连接部(15)。支架将屏蔽管(5)的末端部与内周侧连接部(13)和外周侧连接器(15)一起压入并保持在外筒部(10)和内筒部(9)之间持有的夹压槽(12)内。支架(6)能够在屏蔽管(5)的端面通过编织线(4)的折回而被覆盖的状态下进行对编织线(4)的保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架以及使用该支架的编织线的末端连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支架以及使用该支架的编织线的末端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在混合动力车辆等中,例如在电动机和电池之间布线有线束。而且,对其间的布线路径实施屏蔽处理,一直以来大多采用将线束插入到由导电性金属材料构成的屏蔽管内的结构(参照下述专利文献I)。而且,在该结构中,有时利用形成为筒状的编织线将屏蔽管的端部与所连接的设备侧之间连接。在该情况下,编织线的末端部嵌入到屏蔽管的外周侧,以铆接环将该嵌入部分强力地铆接,从而实现编织线与屏蔽管的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85927号公报 另一方面,在上述连接结构中,屏蔽管的端面形成尖锐的棱边,如果直接将这样锐利的端面露出,则存在着插通其内部的电线的覆层受到损伤的可能性。因此,实施了在屏蔽管的端面安装树脂制的保护盖来覆盖屏蔽管的端面的处理。 然而,如果采用这样的处理,则为了连接编织线的末端,需要保护盖和铆接环这两种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基于以上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在连接编织线的末端的结构中减少部件数量。 本专利技术的支架将形成为筒状的编织线的末端部与在内部插通有电线的由导电性金属材料构成的屏蔽管的端部连接并安装于所述屏蔽管,所述支架的特征在于,包括:基部,从轴向外侧与所述屏蔽管的端面相对并覆盖所述屏蔽管的端面;以及筒部,从该基部沿轴向一体地突出设置,并将通过在所述编织线的端部向内周侧折回而形成的连接部保持在所述编织线的一般部的内侧。 本专利技术的编织线的末端连接结构用于将形成为筒状的编织线的末端与内部插通有电线的由导电性金属材料构成的屏蔽管的端部连接,所述编织线的末端连接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连接部,通过在所述编织线的端部向内周侧折回而形成;以及支架,形成有:基部,安装在所述屏蔽管的末端部,从轴向外侧与所述屏蔽管的端面相对并覆盖所述端面;以及筒部,从所述基部沿轴向一体地突出设置并将所述连接部保持在所述编织线的一般部的内侧。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支架和编织线的末端连接结构,在将支架安装到屏蔽管时,筒部将编织线的连接部保持成在整周方向上按压在屏蔽管的外周面的状态。而且,此时,支架的基部与屏蔽管的端面相对,因此能够通过基部直接覆盖屏蔽管的端面或与编织线的末端部一起双重覆盖屏蔽管的端面。因此,即使在屏蔽管的端面产生棱边,也能够避免电线损伤的情况发生。由此,支架兼具保护电线覆层不受在屏蔽管的端面产生的棱边的损伤的功能和将编织线的末端与屏蔽管连接并固定的功能,因此与以其他部件负担这些功能的现有技术相t匕,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线束的布线状况的图。 图2是示出编织线与屏蔽管的末端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支架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例2中的编织线与屏蔽管的末端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支架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屏蔽管的末端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实施例3中的编织线与屏蔽管的末端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I)本专利技术的支架也可以构成为,编织线的连接部包括:内周侧连接部,位于所述编织线的末端且沿着所述屏蔽管的内周面;以及外周侧连接部,在所述屏蔽管的所述端面从该内周侧连接部折回且沿着所述屏蔽管的外周面,并且,所述筒部由从所述基部同心地突出设置的外筒部和内筒部构成,在所述外筒部和所述内筒部之间形成有夹压槽,所述夹压槽能够将所述屏蔽管与所述连接部中的从所述外周侧连接部到所述内周侧连接部的范围一起夹压并保持。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利用支架连接编织线的状态下,编织线与屏蔽管从内周侧到外周侧较广范围地接触,因此能够在较广范围确保了电的导通区域,从而能够提高屏蔽性倉泛。 (2)而且,支架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筒部形成有能够弯曲的多个锁定片,各锁定片能够与设置在屏蔽管的末端部的周面的对应部位上的锁定孔卡定。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锁定片与锁定孔弹性卡定,能够提高编织线的保持力。 (3)本专利技术的编织线的末端连接结构也可以是,所述编织线的所述连接部由下述部分形成:内周侧连接部,在所述编织线的末端形成,从所述屏蔽管的端部的开口面插入并沿着所述屏蔽管的内周面;第一方向转换部,与该内周侧连接部连续,覆盖所述屏蔽管的端面且向所述屏蔽管的外周侧折回;外周侧连接部,与该第一方向转换部连续并沿着所述屏蔽管的外周面;以及第二方向转换部,从该外周侧连接部向外周侧折回并与所述编织线的一般部连续,所述支架的所述筒部由从所述基部同心地突出设置的外筒部和内筒部形成,在所述外筒部和所述内筒部之间形成有夹压槽,所述夹压槽能够将所述屏蔽管与所述连接部中的从所述外周侧连接部到所述内周侧连接部的范围一起夹压并保持。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利用支架连接编织线的状态下,编织线与屏蔽管从内周侧到外周侧较广范围地接触,因此在较广范围确保了电的导通区域,能够提高屏蔽性能。 (4)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编织线的末端连接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屏蔽管的末端部的周面,在多个部位开口有锁定孔,另一方面,在所述筒部分别以能够弯曲的方式形成有与所述各锁定孔弹性地卡定的多个锁定片。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锁定片与锁定孔弹性卡定,能够提高编织线的保持力。 <实施例1> 以下,基于图1至图3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图1示出了在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机动车中、将搭载于车辆后部的逆变器I与搭载在发动机室内的电动机2之间连接的线束WH的布线状况。本实施例中的线束WH由三根高压电线3构成。 如图1所示,线束WH的除了两端部之外的范围插通到由导电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构成的屏蔽管5内。屏蔽管5的中部通过车辆的地板下而沿前后方向配置,其两端侧均弯曲并被导入车内或者发动机室内。而且,在屏蔽管5的两端部与逆变器I或电动机2之间夹设有筒状的编织线4。另外,编织线4是将金属制的细线编织成筒状而构成的公知的部件。 通过图2所示的结构实现编织线4的末端部与屏蔽管5的端部的连接。如图2所示,编织线4的末端部实现了两次折回,包围屏蔽管5的从内周面侧到外周面侧的范围,并由支架6维持并固定该折回状态。 本实施例的支架6由合成树脂材料一体形成。如图2和图3所示,支架6由下述部分构成:基部7,形成为环状;以及筒部9、10,同轴地从该基部7突出设置。基部7具有比屏蔽管5的内径大的外径,在其中心部贯通有能够使三根高压电线3插通的通孔8。筒部 9、10由分别相对于基部7同心地突出设置的内筒部9和外筒部10构成。 内筒部9的内径被设定为比通孔8的孔径大,不过也可以是相同直径。而且,在内筒部9的外周面的前端部形成有锥形面11。外筒部10的突出高度被设定为与内筒部9的突出高度大致相同或者比内筒部9的突出高度稍短。在内筒部9与外筒部10之间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夹压槽12。该夹压槽12形成为前端侧开口。而且,夹压槽12的槽宽被设定为,与当屏蔽管5的内外周的两面沿着编织线4时的所述内外的编织线4的厚度与屏蔽管5的末端部的厚度合计的值相比稍窄。因此,当将屏蔽管5的端部与编织线4的末端部一起插入夹压槽12内时,成为编织线4的末端部与屏蔽管5的端部从夹压槽12的相对壁面受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支架,将形成为筒状的编织线的末端部与内部插通有电线的由导电性金属材料构成的屏蔽管的端部连接并安装于所述屏蔽管,所述支架的特征在于,包括:基部,从轴向外侧与所述屏蔽管的端面相对并覆盖所述屏蔽管的端面;以及筒部,从该基部沿轴向一体地突出设置,并将通过在所述编织线的端部向内周侧折回而形成的连接部保持在所述编织线的一般部的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3.13 JP 2013-0504931.一种支架,将形成为筒状的编织线的末端部与内部插通有电线的由导电性金属材料构成的屏蔽管的端部连接并安装于所述屏蔽管,所述支架的特征在于,包括: 基部,从轴向外侧与所述屏蔽管的端面相对并覆盖所述屏蔽管的端面;以及 筒部,从该基部沿轴向一体地突出设置,并将通过在所述编织线的端部向内周侧折回而形成的连接部保持在所述编织线的一般部的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包括:内周侧连接部,位于所述编织线的末端且沿着所述屏蔽管的内周面;以及外周侧连接部,在所述屏蔽管的所述端面从该内周侧连接部折回且沿着所述屏蔽管的外周面,并且,所述筒部由从所述基部同心地突出设置的外筒部和内筒部构成,在所述外筒部和所述内筒部之间形成有夹压槽,所述夹压槽能够将所述屏蔽管与所述连接部中的从所述外周侧连接部到所述内周侧连接部的范围一起夹压并保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部形成有能够弯曲的多个锁定片,各锁定片能够与设置在屏蔽管的末端部的周面的对应部位上的锁定孔卡定。4.一种编织线的末端连接结构,用于将形成为筒状的编织线的末端与内部插通有电线的由导电性金属材料构成的屏蔽管的端部连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井洋和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