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取向专利>正文

后动式两轮车立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35125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7 1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动式两轮车立架,其包括立起部件以及致动部件,立起部件和致动部件枢接在车体上,车体上设置有挡杆,立起部件可靠抵于挡杆上,所述立起部件和致动部件藉由一连结手段相互连结。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得停车的时候变得省力、方便,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停车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动式两轮车立架,其包括立起部件以及致动部件,立起部件和致动部件枢接在车体上,车体上设置有挡杆,立起部件可靠抵于挡杆上,所述立起部件和致动部件藉由一连结手段相互连结。本专利技术使得停车的时候变得省力、方便,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停车空间。【专利说明】后动式两轮车立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立架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改良的且操作省力的后动式两轮车立架。
技术介绍
两轮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一种代步工具,在两轮车的下方都设置有用于停放车辆用的中柱。 在停放车辆的时候一般是用脚踩住中柱侧杆,然后人站在车子的侧面同时双手向后用力拉动车子使其站立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中柱沿着顺时针方向由车体后方往前方旋转而立起。 这样的中柱在使用的时候存在着以下几个缺陷:1、在停车环境比较拥挤的情况下,车与车之间靠得比较近,人想站在车子的侧面然后伸出脚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将会非常困难;2、一些车身较重的两轮车,如机车、电动车等,在停放这些车子的时候,一边踩住脚架,一边还要拉动车子后方让车子的重心拉抬到超过中柱位置这将是一项非常费力的事情,如果力气稍小尤其是女性车主在进行上述操作并且还要在狭小的车子侧边空间完成的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3、这种中柱在停车的时候,把车子往后拉让中柱撑起后,由于中柱是沿顺时针方向由车体后方往前方旋转立起,车体在立起时必将往后方倒退,致使车体前方因为车体后退而空出大片空地,这将浪费大量的停车空间,在停车空间本就日益限缩的今日下,此是亟待改善的。此外,这也使得车子不能停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其尾部会突出停车位置于信道当中,影响了行人或是车辆的通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动式两轮车立架,其使得停车的时候变得省力、方便,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停车空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之后动式两轮车立架系装设于两轮车的车体上,所述车体具有前端及后端,此处所称的前端,一般指车头把手方向的一端;此处所称后端,一般指车尾方向的一端。本专利技术的后动式两轮车立架包括有立起部件以及致动部件,其中所述立起部件和致动部件均枢接在车体上,其中所述立起部件的一端和致动部件的一端通过连结手段相互连接,令致动部件受力转动时带动所述立起部件由车体前端往车体后端方向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车体上设置有挡杆,且所述立起部件上开设有与挡杆相配合的缺口部,所述挡杆可靠抵于缺口部中而阻挡立起部件,避免立起部件过度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致动部件上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连接于车体上、另一端连接于致动部件上,可在完成动作之后,拉动致动部件令其自动复位,进而带动立起部件复位。 进一步地,所述立起部件的下端成型有可增加与地面接触面积的脚状部。此外,所述立起部件亦可进一步向下延伸形成辅助支脚,所述辅助支脚可抵挚于地面来协助车体的稳固。 进一步地,所述立起部件和致动部件系通过轴承枢接在车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手段可为致动部件上成型有活动槽,立起部件上成型有结合柱,所述结合柱置于活动槽,结合柱通过其突出边而定位在活动槽中。然应了解的是,前述结构关系并非为必然。举例而言,亦可为活动槽开设于立起部件上,而结合柱成型于致动部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手段可为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并分别固定接合在立起部件和致动部件上,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互啮合。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只需要使用者作用力于致动部件(例如:用脚往下踩),令致动部件受力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立起部件由车体前端往车体后端方向旋转,即可藉由所述立起部件抵于地面,而撑起车体令车体站立。 在这个过程当中,使用者只需要从车体后方用脚踩踏致动部件,并轻松扶住车体往前方轻推并使其不致往左右倾倒即可。不需要如现有技术般,站在狭小侧面空间内踩踏同时,还需要费力用手将车子向后拉高。 本专利技术的后动式两轮车立架使得停车变得省力而且方便,在比较狭小的停车空间也能完成停车,同时整个车子会向前立起,如此就不再会浪费停车前方的空地,这对于日益紧张的停车空间问题将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的作动原理不意图; 图3为第一实施例中立起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在车体上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5为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二实施例的作动原理示意图; 图7为第二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在车体上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8为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三实施例中致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三实施例的作动原理示意图; 图11为第三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在车体上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I立起部件2致动部件 3复位弹簧4:挡杆 5车体6:第一齿轮 7第二齿轮11缺口部 12脚状部13活动槽 14结合柱15突出边 21钩部22结合柱 23突出边24活动槽 51 柱凸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3及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后动式两轮车立架包括有:立起部件I以及致动部件2。其中,所述立起部件I和致动部件2均枢接在车体5上,且所述立起部件I的一端和致动部件2的一端通过连结手段相互连接,令致动部件2受力转动时带动所述立起部件I由车体5前端往车体5后端方向旋转。藉此在致动部件2转动时,立起部件I能同时由车体5前端转动到车体5下方并将车体5撑起站立。 此外,车体5上进一步设置有挡杆4,所述挡杆4可以为任意形状,所述挡杆4可靠抵立起部件I而避免立起部件I过度旋转,不至因致动部件2施力过猛而贴靠车体5,失去支撑车体5功能。 在本案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连结手段由致动部件2上成型的活动槽24与立起部件I上成型的结合柱14所构成。所述结合柱14置于活动槽24中,结合柱14通过端部径向突出形成突出边15而定位在活动槽24中。 另外在本案第一实施例中,立起部件I上开设有与挡杆4相配合的缺口部11,挡杆4可靠抵于缺口部11中,确保立起部件I能够良好且稳固受力。 致动部件2上设置有复位弹簧3,所述复位弹簧3为两端具有钩子的拉伸弹簧。另致动部件2的中段部位置上成型有钩部21,而车体5上设置有一柱凸51,复位弹簧3两端的钩子钩固于钩部21和柱凸51上,复位弹簧3的作用是在完成动作之后,拉动致动部件2令其自动复位,进而带动立起部件I复位。 此外,为了在立起部件I与地面接触的时候能够更稳固,在立起部件I的下端可成型有脚状部12来增加受力面积。此外,如图3所示,所述立起部件I往车体中轴线方向的一侧可进一步突出向下延伸形成辅助支脚,所述辅助支脚可抵挚于地面来增进车体5的稳固。然而所述辅助支脚之延伸方向及其外观形式并不以此实施例中的态样为限。此外,所述辅助支脚与所述立起部件I间亦可进一步设置有补强杆,所述补强杆两端分别固接于所述立起部件I与所述辅助支脚上,且本身为刚性,可用以强化整体结构强度,避免所述辅助支脚受力断折或弯曲。 而且在本案第一实施例中,立起部件I和致动部件2的中段部通过立起部件I与踩踏部件2上的轴承枢接在车体5上。 第一实施例作动状态如图2所示,图中虚线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作动前所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动式两轮车立架,其设置于车体上,所述车体具有前端及后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轮车立架包括有立起部件及致动部件,其中所述立起部件和所述致动部件均枢接在所述车体上,其中所述立起部件的一端和所述致动部件的一端通过连结手段相互连接,令所述致动部件受力转动时带动所述立起部件由所述车体前端往所述车体后端方向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取向魏应向
申请(专利权)人:魏取向魏应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