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明泰专利>正文

发光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2755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发光笔,由一透光笔管、一保护座、一上发光组、一透光活动座、一下发光组、一笔芯所组成;上发光组与下发光组构造相同,并以反向对接,又由一发光体、发光座、电池、电池座、弹簧、具有凸点的金属挡帽所构成;使用其书写时,笔管可通体发光,下端的光透过笔管内壁的齿状或波状的多折面,产生聚光与折射效果,使整支笔产生灿烂光芒,给书写带来新奇乐趣。(*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提供一种书写用笔具,尤其是一种可发光的笔。本技术创作人先前曾设计的发光笔是在一笔具上设置一发光装置,发光装置在发光后使光茫向笔的上方散射,此案为中国技术专利ZL 98219021.2(证书号第339221号),申请案名称“可发光的原子笔”。在此专利设计中,只在笔具上端会发出光茫,但笔具下部(特别是笔管部份)却不会发光,有局限性。如果能使笔管的上下端都能发光,则整支笔具形同一发光笔,更能显得特殊与新奇,如此一来,势必更能吸引人们使用,及达到趣味效果。鉴于上述,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通体发光的笔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发光笔,其由一透光笔管、一与透光笔管上端连接的保护座、一设于保护座内部上方的上发光组、一设于保护座内部下方的透光活动座、一嵌设于透光活动座内的下发光组、一设于透光笔管内并与透光活动座相抵触的笔芯所组合而成,其特征在于保护座的内部设有一固定的上发光组与一可活动的下发光组及透光活动座,上发光组与下发光组构造相同,且为反向对称设置,该上发光组固定在保护座内部上方,下发光组置入透光活动座内,该透光活动座活设在保护座内部下方;上下二发光组由发光体、发光座电池、电池座、金属弹簧、金属挡帽所构成,而且形成并联电路,其中发光体设于发光座内,发光座又设于电池座上,电池座内设有电池,金属挡帽设于电池座下,金属挡帽与电池座间串设金属弹簧。笔管的管内壁具有齿状或波状的多折面。笔管为一喇叭状长管。二金属挡帽上具有凸点,且二金属相互抵触。保护座的顶端内部具有一凸环与凹沟,该凹沟容纳上发光组的电池座上缘的凸块嵌入,该凸环嵌入电池座的缺沟内。保护座内部下方具有一凸阶,可阻挡透光活动座侧缘的凸环,透光活动座的下部露出在保护座底端之外。保护座上嵌接一透光护套。本技术的光笔在书写使用时,笔芯离开纸面或不受按压时则不发光,反之,笔芯受到按压时,则接通电路使上下发光体发光,笔具通体上下自动产生光茫,下端的光透过笔管内壁的齿状或波状的多折面,产生聚光与折射效果,使整支笔产生灿烂光茫,产生新奇趣味的发光效果,而增进书写与使用时的乐趣。本技术除可作为一般书写用外,更可作为玩具供孩童把玩、游戏,一物可多用。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发光笔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发光笔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发光笔的全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上发光组与下发光组的全剖视图图5-1为本技术未发光状态的剖视示意图图5-2为金属挡帽未与电池接触时的示意图图6-1为本技术发光时的剖视示意图图6-2为图6-1的金属挡帽与电池接触的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如图1所示,发光笔10由一透光笔管1、一保护座2、一上发光组3、一透光活动座4、一下发光组5、一笔芯6、一透光护套7、一笔套8所组合而成,其组合后的外观如图2所示;前述中的上发光组3与下发光组5构造相同并以反向对接,形成一并联电路,上下两发光组3、5均各由一发光体31、51,一发光座32、52,二个电池33、53,一电池座34、54,一金属弹簧35、55,一金属挡帽36、56所构成。请同时参阅图1、3,图3中揭示出透光笔管1为一喇叭状长管,其上端具有一开口11可供保护座2嵌入固定,而下端具有一锥管12以嵌合笔套8,在笔管内插设一笔芯6,管内壁13为齿状(或波状、塔状)的多折面,具有聚光、折光或散射光的效果。笔管1上端的保护座2是由两个半体护盖20对称组合而成,此保护座2下端具有凸管21可嵌入笔管1的开口11内而与笔管1连接固定,而上端的凸柱24则可嵌入透光护套7内,此护套7可为各种造型,例如动物、卡通玩偶等;保护座2的内部呈中空状,内可容纳上发光组3、下发光组5及透光活动座4,其中保护座2内部上方具有一凹沟23及凸环22,凹沟23可容上发光组3的电池座34上缘的凸块344嵌入,而凸环22则可嵌入电池座34的缺沟343内,进而使电池座34能被固定在保护座2内。其次保护座2的凸柱24内还设有一小孔25,此小孔25可供发光体31穿过而露出于保护座2之外。下发光组5的电池座54倒插入于透光活动座4的中空发光槽42内,透光活动座4植入于保护座2内部下方,其侧缘的凸环41受一凸阶26阻挡而使其不致朝下脱出,其底部外露在保护座2的凸管21外,且在透光活动座4的底端具有一定位槽43以供笔芯6插入定位。请参阅图1、4,在上发光组3的电池座34下设有金属挡帽36,而金属挡帽36与电池座34之间串设一弹簧35,此弹簧上端受制于电池座34的顶槽340下,而下端受制于金属挡帽36的挡环362上表面,由于弹簧的扩张作用而使电池座34内的电池33与金属挡帽36的中央小凸点361在常态下不接触;电池座34顶槽340两侧各具一凹槽341,及其中一凹槽341内还具有一纵向切沟342直达电池座34底部。发光座32的两侧端具有凸块321,使之可嵌入电池座34的凹槽341内,其中一凸块321还具有切沟322并能与前述的纵向切沟342呈上下对正配合;发光座32上具一顶槽323,内设有一插孔324,此插孔可供发光体31的其中一金属脚311插入后,与电池座34内的电池33电极端产生接触;发光体31的另一触脚312是横跨在发光座32的切沟322内,并在朝外延伸后再转折朝下而入于电池座34的纵向切沟342内,且与弹簧35产生接触。下发光组5与上发光组3是呈反向对称设置,并以金属挡帽36、56相对接触而金属挡帽56与电池座54之间串设弹簧55,由于下发光组5与上发光组3的结构与连结技术完全相同,在此不再针对下发光组5详细描述。图5-1为本技术未发光时的剖视示意图,图中揭示出当笔芯6未受到挤压时,两弹簧35、55在扩张作用下使两对设的金属挡帽36、56分别与电池座34、54分离,且二金属挡帽的凸点361、561不与电池33、53的电极端接触,如图5-2所示。图6-1为本技术发光时的剖视示意图,图中揭示出当笔芯6受到朝上的压力时,会将透光活动座4往上推升,迫使两发光组35的间距缩短,而金属挡帽36、56以凸点361、561分别触及电池33、53的电极端,如图6-2所示,电池与两发光体31、51连成通路而使发光体发光,笔具10上、下两端的透光护套7与活动座4分别透出光线,其中,活动座4所透出的光线照射在透光笔管1的管内壁13后,能使整支笔管产生灿烂的耀眼光茫,如图7所示。当笔芯6离开纸面,不再受到压力时,发光组35内的弹黄35、55即回弹,如此一来又将回复至图5-1所示的状态,而两发光体31、51也停止发光,因此藉由使用者的书写而使发光笔具产生间歇发光效果,而增添出使用上的乐趣。权利要求1.一种发光笔,其由一透光笔管、一与透光笔管上端连接的保护座、一设于保护座内部上方的上发光组、一设于保护座内部下方的透光活动座、一嵌设于透光活动座内的下发光组、一设于透光笔管内并与透光活动座相抵触的笔芯所组合而成,其特征在于保护座的内部设有一固定的上发光组与一可活动的下发光组及透光活动座,上发光组与下发光组构造相同,且为反向对称设置,该上发光组固定在保护座内部上方,下发光组置入透光活动座内,该透光活动座活设在保护座内部下方;上下二发光组由发光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笔,其由一透光笔管、一与透光笔管上端连接的保护座、一设于保护座内部上方的上发光组、一设于保护座内部下方的透光活动座、一嵌设于透光活动座内的下发光组、一设于透光笔管内并与透光活动座相抵触的笔芯所组合而成,其特征在于:保护座的内部设有一固定的上发光组与一可活动的下发光组及透光活动座,上发光组与下发光组构造相同,且为反向对称设置,该上发光组固定在保护座内部上方,下发光组置入透光活动座内,该透光活动座活设在保护座内部下方;上下二发光组由发光体、发光座电池、电池座、金属弹簧、金属挡帽所构成,而且形成并联电路,其中发光体设于发光座内,发光座又设于电池座上,电池座内设有电池,金属挡帽设于电池座下,金属挡帽与电池座间串设金属弹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明泰
申请(专利权)人:许明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