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居家电动床垫,其包括:一框架;一垫体,设置于框架上缘;一第一摆动架,枢接于框架一端;一第二摆动架,枢接于框架的另一端;一辅助杆,其一端枢设于第二摆动架,另一端则固定于垫体的底面;以及一电驱动装置,设置于第一摆动架与第二摆动架之间,电驱动装置具有一第一致动器连接于第一摆动架,用以控制第一摆动架相对框架摆动,以及一第二致动器连接于第二摆动架,用以控制第二摆动架相对框架摆动,并于垫体的头靠端呈现倾仰状时,辅助杆得以支撑使用者的头部,藉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居家电动床垫具有符合人体工学的支撑效果。(*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居家电动床垫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床垫,尤指一种符合人体工学的居家电动床垫。
技术介绍
一般床垫有分为电动与非电动,电动床垫被使用于医疗院所,或是居家有脊椎受伤的人使用,惟习知电动床垫大多采用分离式结构,其包括复杂的框架与连杆结构,笨重且不易携带,如要更换场所使用,将造成搬运与组装上的困扰。再者,习知电动床垫主要仅能对于背部、臀部及大腿作三段式的倾仰支撑,特别在于头部与背部以及大腿与小腿,并没有足够的倾仰支撑,如此无法提供使用者作全身性的对应调整,以达到舒适的躺卧支撑,而不符合人体工学,无法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居家电动床垫,其结构简单,具有轻便易携带以及组装的便利性,同时可对于头部、背部、臀部、大腿及小腿的全身性对应调整,以达人体工学的支撑,满足使用者需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居家电动床垫,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框架;一垫体,设置于该框架上缘;一第一摆动架,枢接于该框架一端;一第二摆动架,枢接于该框架的另一端;一辅助杆,其一端枢设于该第二摆动架,另一端则固定于该垫体的底面;以及一电驱动装置,设置于该第一摆动架与该第二摆动架之间,该电驱动装置具有一第一致动器连接于该第一摆动架以控制该第一摆动架相对该框架摆动,以及一第二致动器连接于该第二摆动架以控制该第二摆动架相对该框架摆动并于该垫体的头靠端呈现倾仰状时该辅助杆支撑使用者的头部。其中,该框架的上缘两侧分设有一对称的与该垫体的底面结合的固定部。其中,该框架具有一对第一枢接部以及两第一摆动件,该第一摆动架具有一第一转杆枢接于该两第一枢接部之间,该两第一摆动件分别一端连接于该第一转杆并随其摆动,另一端则设有一接触于该垫体底面的第一滚轮。其中,该框架具有一对第二枢接部以及两第二摆动件,该第二摆动架具有一第二转杆枢接于该两第二枢接部之间,该两第二摆动件其一端连接于该第二转杆并随其摆动,该两第二摆动件上分别设有一接触于该垫体底面的第二滚轮。其中,该辅助杆与该垫体之间设有一枢板,该枢板一端固定于垫体的底面,另一端则枢接于该辅助杆。其中,该框架邻近于该第一摆动架枢设有一对朝向框架外侧延伸的支撑杆,每一支撑杆的末端结合于该垫体的底面。其中,该第一致动器与该第二致动器分别为一变频马达。其中,该电驱动装置更包括一电连接于该第一致动器与该第二致动器以控制其作动的线控器。其中,该电驱动装置更包括一电源线,用以电连接于一插座。其中,该框架具有一对第一枢接部以及两第一摆动件,该第一摆动架具有一第一转杆枢接于该两第一枢接部之间,该两第一摆动件分别一端连接于该第一转杆并随其摆动,另一端则延伸出一长杆,该长杆末端设有一抵接于该垫体底面的滚轮,且该第一摆动件与该长杆之间枢设有一枢杆,该枢杆的端部设有一固定于该垫体底面的枢板。通过上述结构,本技术的居家电动床垫相应于垫体的头靠端设置有辅助杆,据以在垫体调整时,能够配合使用者的躺卧身形,并提供头部的支撑性;并于该垫体的头靠端呈现倾仰状时,该辅助杆得以支撑使用者的头部,以符合人体工学的支撑效果;于框架邻近于第一摆动架适处各枢设有一支撑杆朝向框架外侧延伸,支撑架未端结合于垫体底面,以供使用者的小腿置于垫体脚靠端时,支撑住垫体的脚靠端,以充份垫高小腿,以达到更符合人体工学的支撑目的与舒适性;又进一步地,能有效地支撑垫体的脚靠端,俾使使用者的小腿能够有效地得到支撑,使得腿部舒适地伸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的透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水平状态局部侧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摆动架与辅助杆组合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摆动架倾仰状态透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一摆动架与第二摆动架倾仰状态透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倾仰状态外观图。图8: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图9: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倾仰状态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说明本技术于上述新型内容一栏中所表示的中心思想,兹以具体实施例表达。实施例中各种不同物件按适于说明的比例、尺寸、变形量或位移量而描绘,而非按实际元件的比例予以绘制,合先叙明。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图1为本技术的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的透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水平状态局部侧剖视图。本技术的居家电动床垫100,其包括有:一框架10、一垫体20、一第一摆动架30、一第二摆动架40以及一电驱动装置50。框架10,其概呈一矩形状,框架10上缘两侧设有一对称的固定部11,以供垫体20的底面置放,并利用螺丝等固定元件锁固结合,于各固定部11的前、后端各设有一第一枢接部12、一第二枢接部13,第一枢接部12、第二枢接部13的顶面亦供垫体20的底面置放;另外,框架10邻近于两第一枢接部12的内侧各枢设有一支撑杆14朝向框架10外侧延伸,且支撑杆14的末端结合于垫体20底面的侧边。第一摆动架30,枢接于框架10的一端,并具有一第一转杆31与两第一摆动件32,第一转杆31枢接于两第一枢接部12之间,两第一摆动件32分别一端连接于第一转杆31,并随着第一转杆31转动而摆动,另一端则设有一第一滚轮33,用以接触于垫体20的底面,其中,第一摆动架30邻近于支撑杆14。第二摆动架40,枢接于框架10的另一端,第二摆动架40与第一摆动架30为相似结构,第二摆动架40具有一第二转杆41与两第二摆动件42,第二转杆41枢接于两第二枢接部13之间,两第二摆动件42分别一端连接于第二转杆41,并随着第二转杆41转动而摆动,两第二摆动件42上分别设有一第二滚轮43,用以接触于垫体20的底面,其中第二摆动架40的第二摆动件42较第一摆动架30的第一摆动件32长度较长些。电驱动装置50,设置于第一摆动架30与第二摆动架40之间,电驱动装置50具有一第一致动器51及一第二致动器52,第一致动器51连接于第一摆动架30,用以控制第一摆动架30相对框架10摆动,第二致动器52连接于第二摆动架40,用以控制第二摆动架40相对框架10摆动;其中,第一致动器51与第二致动器52分别为一变频马达,其可透过齿轮组件啮合方式于第一摆动架30与第二摆动架40,其结合方式为此项技艺人士所熟知的一种,于此不在赘述;另外,电驱动装置50更包括一线控器53电连接于第一致动器51与第二致动器52,用以线控制其作动,和一电源线54连接于插座。配合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二摆动架与辅助杆组合放大图。本技术另包括至少一辅助杆60,其一端枢接于第二摆动架40,另一端则固定于垫体20的底面,于本技术较佳实施中,辅助杆60为二个,一端枢接于第二摆动架40的第二摆动件42,另一端则枢设有一枢板61,枢板61固定于垫体20的底面。如图5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二摆动架倾仰状态透视图。当电驱动装置50的第二致动器52作动时,第二摆动架40得以相对框架10枢转,以藉第二滚轮43顶撑起垫体20,使垫体20头靠端呈现倾仰状,并可供使用者躺卧垫体20时,其背部、头部可被架高,据以得到适当的支撑;再者,藉由两辅助杆60枢接于第二摆动架40的第二摆动件42末端,如此一来,可供使用者的头部抵靠时,具有较佳的依靠性,以符合人体工学;值得一提的是,藉由第二滚轮43抵接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居家电动床垫,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框架;一垫体,设置于该框架上缘;一第一摆动架,枢接于该框架一端;一第二摆动架,枢接于该框架的另一端;一辅助杆,其一端枢设于该第二摆动架,另一端则固定于该垫体的底面;以及一电驱动装置,设置于该第一摆动架与该第二摆动架之间,该电驱动装置具有一第一致动器连接于该第一摆动架以控制该第一摆动架相对该框架摆动,以及一第二致动器连接于该第二摆动架以控制该第二摆动架相对该框架摆动并于该垫体的头靠端呈现倾仰状时该辅助杆支撑使用者的头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5.03 TW 1022081971.一种居家电动床垫,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框架; 一垫体,设置于该框架上缘; 一第一摆动架,枢接于该框架一端; 一第二摆动架,枢接于该框架的另一端; 一辅助杆,其一端枢设于该第二摆动架,另一端则固定于该垫体的底面;以及 一电驱动装置,设置于该第一摆动架与该第二摆动架之间,该电驱动装置具有一第一致动器连接于该第一摆动架以控制该第一摆动架相对该框架摆动,以及一第二致动器连接于该第二摆动架以控制该第二摆动架相对该框架摆动并于该垫体的头靠端呈现倾仰状时该辅助杆支撑使用者的头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居家电动床垫,其特征在于,该框架的上缘两侧分设有一对称的与该垫体的底面结合的固定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居家电动床垫,其特征在于,该框架具有一对第一枢接部以及两第一摆动件,该第一摆动架具有一第一转杆枢接于该两第一枢接部之间,该两第一摆动件分别一端连接于该第一转杆并随其摆动,另一端则设有一接触于该垫体底面的第一滚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居家电动床垫,其特征在于,该框架具有一对第二枢接部以及两第二摆动件,该第二摆动架具有一第二转杆枢接于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家宏,
申请(专利权)人:廖家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