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屋面板及暗扣明插倒V字形扣盖屋面板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用屋面板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屋面板及暗扣明插倒V字形扣盖屋面板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结构,特别是屋面系统的种类样式越来越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虽然隐含插接式固定的屋面板在排水、防漏水等方面很合理,安装简单、快捷,但连接相邻屋面板的扣盖条属单独的附件,安装不牢靠。因此,提供一种综合性能佳的屋面系统是目前仍然需有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屋面板及暗扣明插倒V字形扣盖屋面板结构。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屋面板,包括屋面板本体,所述屋面板本体的一端向下并向内折弯形成第一扣持臂,所述第一扣持臂向下并向外折弯形成第三扣持臂,所述第一扣持臂与所述第三扣持臂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三扣持臂向上折弯形成第五扣持臂,所述屋面板本体的另一端向上折弯形成第二扣持臂,所述第二扣持臂从外侧向下折弯形成第四扣持臂,所述第四扣持臂向外折弯形成第六扣持臂,所述第二扣持臂、所述第四扣持臂与所述第六扣持臂围成底部弧形的倒V字形扣盖。其中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屋面板,包括屋面板本体(11),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面板本体(11)的一端向下并向内折弯形成第一扣持臂(12),所述第一扣持臂(12)向下并向外折弯形成第三扣持臂(14),所述第一扣持臂(12)与所述第三扣持臂(14)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三扣持臂(14)向上折弯形成第五扣持臂(16),所述屋面板本体(11)的另一端向上折弯形成第二扣持臂(13),所述第二扣持臂(13)从外侧向下折弯形成第四扣持臂(15),所述第四扣持臂(15)向外折弯形成第六扣持臂(17),所述第二扣持臂(13)、所述第四扣持臂(15)与所述第六扣持臂(17)围成底部弧形的倒V字形扣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屋面板,包括屋面板本体(11),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面板本体(11)的一端向下并向内折弯形成第一扣持臂(12),所述第一扣持臂(12)向下并向外折弯形成第三扣持臂(14),所述第一扣持臂(12)与所述第三扣持臂(14)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三扣持臂(14)向上折弯形成第五扣持臂(16),所述屋面板本体(11)的另一端向上折弯形成第二扣持臂(13),所述第二扣持臂(13)从外侧向下折弯形成第四扣持臂(15),所述第四扣持臂(15)向外折弯形成第六扣持臂(17),所述第二扣持臂(13)、所述第四扣持臂(15)与所述第六扣持臂(17)围成底部弧形的倒V字形扣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面板本体(11)设置有若干条向上凸起的第一加强筋(111),所述第三扣持臂(14)上设置有若干条截面呈V字形的第二加强筋(14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面板本体(11)与所述第一扣持臂(12)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扣持臂(12)与所述第三扣持臂(14)之间的弧形半径为2mm,所述第三扣持臂(14)与所述第五扣持臂(16)之间的夹角为90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面板本体(11)与所述第二扣持臂(13)之间、以及所述第四扣持臂(15)与所述第六扣持臂(17)之间的夹角均为90?150度,所述第二扣持臂(13)与所述第四扣持臂(15)之间的弧形半径为5?2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持臂(12)的折边宽度为10?20mm,所述第二扣持臂(13)的折边高度为15?50mm,所述第三扣持臂(14)的折边宽度为31?62mm,所述第四扣持臂(15)的立边高度为18?60mm,所述第五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飙,徐凯,王相萍,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鑫明光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