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式蓄电池正极板表面除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77020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03 2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管式蓄电池正极板表面除粉装置,包括传送带、预紧带和除粉刷,所述预紧带位于传送带两侧,预紧带的两侧设有卡槽,所述除粉刷位于传送带上下两面,除粉刷中心线与预紧带卡槽中心线正投影位于一条线上,除粉刷的一端接在驱动轴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一种较为简单的除粉装置,对正极板进行结痂浮粉去除,可有效降低极板浮粉对蓄电池造成潜在危害。(*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管式蓄电池正极板表面除粉装置
:本技术涉及铅酸蓄电池,具体涉及一种管式蓄电池正极板表面除粉装置。
技术介绍
蓄电池在深循环放电方式下使用时,活性物较质容易脱落,因而目前较多的厂商使用管式正极板。正极板是将管状排管套在合金铸造的正板栅上,然后用灌粉或挤膏的方法填充活性物质。使用灌粉或挤膏等工艺生产的正极板,排管表面存在有铅粉结痂浮粉的情况,在蓄电池完成组装进行灌注电解液时,结痂浮粉脱离套管表面,悬浮于电解液当中,随着电池的使用,这些结痂浮粉容易造成蓄电池极板短路,降低极板容量,降低蓄电池寿命O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管式蓄电池正极板表面除粉装置,在正极板灌粉或挤膏后,对正极板进行去除结痂浮粉,在无污染的前提下,降低极板浮粉对蓄电池造成潜在危害。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式蓄电池正极板表面除粉装置,包括传送带、预紧带和除粉刷,所述预紧带位于传送带两侧,预紧带的两侧设有卡槽,所述除粉刷位于传送带上下两面,除粉刷中心线与预紧带卡槽中心线正投影位于一条线上,除粉刷的一端接在驱动轴上。本技术优选方案是:所述传送带、预紧带、除粉刷位于一个封闭的腔体内,腔体下方设有负风压吸粉装置,以便减少车间粉尘污染,收集浮粉再利用。本技术进一步优选方案是:所述除粉刷至少为2个,根据实际除粉情况,可适当增加除粉刷的数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一种较为简单的除粉装置,对正极板进行结痂浮粉去除,可有效降低极板浮粉对蓄电池造成潜在危害;通过增加预紧带,并设有卡槽,可防止在除粉过程中极板掉落;在封闭的空间内进行除粉,并增加了吸粉装置,可减少粉尘污染并实现浮粉回收再利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一种管式蓄电池正极板表面除粉装置,包括传送带1、预紧带2、除粉刷3和负风压细粉装置4 ;所述预紧带2位于传送带I两侧,预紧带2的两侧设有卡槽;所述除粉刷3位于传送带I上下两面,除粉刷3中心线与预紧带2卡槽中心线正投影位于一条线上,除粉刷3的一端接在驱动轴上;所述传送带1、预紧带2、除粉刷3位于一个封闭的腔体内,负风压吸粉装置4安装在腔体下方;所述除粉刷至少为2个。在对极板进行结痂浮粉去除时,极板通过传送带1,进入预紧带2的两侧卡槽内,预紧带2对极板进行预紧,保证极板两侧加紧,防止极板掉落;然后由预紧带2将极板传送至除粉刷3,上下两侧除粉刷3在驱动轴的带动下转动,对极板进行除粉,根据实际除粉情况,可适当增加除粉刷3的数量;去除掉的浮粉全部进入负风压细粉装置内,既降低了极板浮粉对蓄电池造成潜在危害,又实现了浮粉的回收再利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式蓄电池正极板表面除粉装置,包括传送带(1)、预紧带(2)和除粉刷(3),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紧带(2)位于传送带(1)两侧,预紧带(2)的两侧设有卡槽,所述除粉刷(3)位于传送带(1)上下两面,除粉刷(3)中心线与预紧带(2)卡槽中心线正投影位于一条线上,除粉刷(3)的一端接在驱动轴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式蓄电池正极板表面除粉装置,包括传送带(I)、预紧带(2)和除粉刷(3),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紧带(2)位于传送带(I)两侧,预紧带(2)的两侧设有卡槽,所述除粉刷(3)位于传送带(I)上下两面,除粉刷(3)中心线与预紧带(2)卡槽中心线正投影位于一条线上,除粉刷(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青王翔陆永林方明学
申请(专利权)人:天能集团江苏特种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