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型液晶背光用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60026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7 16: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超薄型液晶背光用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能实现薄型化,并且能抑制亮度及其均匀性的下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超薄型液晶背光用导光膜是把从端面入射的光线从表面大体均匀射出的、平均厚度为600μm以下的超薄型液晶背光用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表面或表面和背面具有波状微细调制结构。此外,优选的是,所述微细调制结构的山脊线间隔优选的是1mm以上500mm以下。此外,优选的是,以所述微细调制结构的多个山谷线通过的近似虚拟面为基准的山脊线的平均高度,优选的是5μm以上40μm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薄型液晶背光用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超薄型液晶背光用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普及了从背面照射液晶层而使其发光的背光方式,在液晶层的下侧的面一侧安装有侧光型、正下方型等背光单元。通常如图6所示,所述的侧光型背光单元111被放置在作为液晶显示部最背面外壳的顶板114的内侧的面侧,包括配置在顶板114的表面的反射板113、配置在所述反射板113表面的导光板112和向导光板112端面照射光的光源115 (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 - 177130号)。在所述侧光型背光单元111中,从光源115照射的光线入射到导光板112的端面,入射到导光板112的光在导光板112内传播,从导光板112的表面射出。此外,从导光板112的背面射出的光线被反射板113反射,再次入射到导光板112,能够减少光线的损失。具备所述的液晶显示部的便携式计算机为了提高其便携性和便利性,被要求薄型化和轻量化,因此对液晶显示部也要求薄型化。特别是在被称为超极本(注册商标)的、壳体的最厚部分为21_以下的超薄型笔记本电脑中,希望液晶显示部的厚度为从4_到5mm的程度,对组装到液晶显示部中的侧光型背光单元要求更进一步的薄型化。因此对于用于所述的超薄型便携式计算机的导光膜,在对液晶显示部要求薄型化的同时也要求所述导光膜薄型化,具体地说,作为所述的导光膜的厚度希望是600 μ m以下的程度。可是,按照所述的超薄型的导光膜,存在从入射端向相反侧端的导光性和光线向入射方向的左右的扩散性降低这样的不利情况。其结果,存在超薄型的便携式计算机的画面的亮度及其均匀性降低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 - 177130号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所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能实现薄型化并且能抑制亮度及其均匀性降低的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光膜,其是把从端面入射的光线从表面大体均匀射出的、平均厚度为600 μ m以下的超薄型液晶背光用的导光膜,表面具有波状微细调制结构(変調構造),或者表面和背面具有波状微细调制结构。该导光膜由于表面、或表面和背面具有波状微细调制结构,所以能促进导光性能和扩散性能、或出光性能,即使是600 μ m以下的超薄型,也能够抑制从表面射出的光线亮度及其均匀性的降低。具体地说,在把该导光膜的微细调制结构的山脊线方向和光线的入射方向设置成大体平行的情况下,由于利用波状微细调制结构容易使透射光线向山脊线方向侧聚光,所以能够提高入射的光线的导光性,再加上由于从表面射出的光线因在波状微细调制结构处发生的折射而向与山脊线方向垂直方向稍稍扩散,因此能够提高射出光线的扩散性。另一方面,在设置成使该导光膜的微细调制结构的山脊线方向和光线的入射方向大体垂直的情况下,因为波状微细调制结构使光线向表面和/或背面入射的入射角发生变化,所以能够提高从表面出光的出光性。优选的是,所述微细调制结构的山脊线间隔为Imm以上500mm以下。优选的是,以多个山谷线通过的近似虚拟面为基准的山脊线的平均高度为5μπι以上40μπι以下。通过使所述山脊线间隔和山脊线高度在所述范围内,能够有效地促进所述的导光性能和扩散性能、或出光性能。优选的是,所述导光膜是通过挤出片成型法形成的。按照所述的挤出片成型法,通过使挤出模具具有所述微细调制结构的与山脊线垂直的截面形状的反转的形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形成表面、或表面和背面具有波状微细调制结构的导光膜。优选的是,所述导光膜的延迟值为50nm以下,残余应力为SXlO5Pa以下。通过使所述导光膜的延迟值和残余应力分别在所述范围内,能够减小因随时间的经过而导致的变形、延迟值增大等问题,其结果能够长时间维持所述的提高导光性能及扩散性能、或出光性能的效果。优选的是,所述导光膜的背面具有扩散图案。由此,能够通过扩散图案高效地使从光源导入的光线扩散并从表面侧射出。优选的是,所述导光膜的所述扩散图案由半球形的多个凹部构成。由此,能够促进所述导光膜的薄型化。此外,优选的是,所述光扩散图案由多个光散射部构成,所述多个光散射部是通过激光照射显色得到的。由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形成所希望的扩散图案。此外,在通过这样的方法形成扩散图案的情况下,在该导光膜的背面无需设置凸部等,所以能够促进该导光膜的薄型化。此外,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其包括反射板;所述的导光膜,层叠在所述反射板的表面侧;以及光源,向所述导光膜的端面照射光。此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计算机,在液晶显示部具备所述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由于所述导光膜如上所述地具有导光性能及扩散性能、或出光性能,所以所述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能够促进亮度及亮度的面均匀性。此外,所谓的“表面”是指液晶显示部的显示面侧。所谓的“背面”是指顶板侧,也就是液晶显示部的显示面的相反侧。所谓的“残余应力”是指即使不从外部外加应力也在内部产生的应力,是通过计算式“延迟值(Re) (nm)/ (光弹性系数(1012/Pa) X厚度(cm))”计算出的值。如以上所说明的,本专利技术的超薄型液晶背光用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能够实现薄型化,并且能够抑制亮度及其均匀性的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笔记本电脑的简要立体图,图1的(A)表示打开液晶显不部的状态,图1的(B)表不关闭液晶显不部的状态。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的便携式计算机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便携式计算机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的导光膜的Al — A2剖视图(简要剖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的导光膜的制造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与图2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不同形式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的剖视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往的侧光型背光单元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便携式计算机,超薄型计算机2操作部3液晶显示部4液晶面板5液晶显不部用外壳6表面支承部件7铰接部(匕>夕部)8操作部用外壳11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背光单元12导光膜13反射板14 顶板15 光源16片主体17扩散图案18山脊线19山谷线21挤出成型装置22T 形模23按压辊23a按压辊23b按压辊31背光单元32导光膜36片主体37扩散图案38山脊线39山谷线【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便携式计算机〉图1的便携式计算机I是笔记本电脑,具有操作部2以及以可转动(可开闭)的方式与所述操作部2连接的液晶显示部3。便携式计算机I的壳体(收容便携式计算机I的构成部分整体的壳体)的厚度(最厚部分(关闭液晶显示部3时))为21mm以下,是被称为所谓的超极本(注册商标)的便携式计算机(以下有时也称为“超薄型计算机I”)。所述超薄型计算机I的液晶显示部3具有液晶面板4、以及从背面侧向所述液晶面板4照射光的侧光型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11 (以下有时也称为“背光单元11”)。通过壳体的液晶显示部用外壳5保持所述液晶面板4的表面、侧面及方面的周围。在此,液晶显示部用外壳5具有配置在液晶面板4的表面(和背面)的顶板14、以及配置在液晶面板4的表面周围的表面侧的表面支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超薄型液晶背光用导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单元和便携式计算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膜是把从端面入射的光线从表面大体均匀射出的、平均厚度为600μm以下的超薄型液晶背光用的导光膜,表面具有波状微细调制结构,或者表面和背面具有波状微细调制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2.25 JP 2013-0351841.一种导光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膜是把从端面入射的光线从表面大体均匀射出的、平均厚度为600 μ m以下的超薄型液晶背光用的导光膜, 表面具有波状微细调制结构,或者表面和背面具有波状微细调制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细调制结构的山脊线间隔为Imm以上500mm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微细调制结构的多个山谷线通过的近似虚拟面为基准的山脊线的平均高度为5 μ m以上40 μ m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膜是通过挤出片成型法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部元彦
申请(专利权)人:惠和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