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源以及包含该背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源中设置有包含红外材料的组件。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背光源中设置有包含红外材料的组件,因此背光源可以发出较强渗透力和辐射力的红外光线,红外光线被人体吸收后,可使人体内水分子产生共振,使水分子活化,增强水分子间的结合力,从而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使生物细胞处于高振动能级。由于生物细胞产生共振效应,可将远红外热能传递到人体皮下较深的部分,因此深层温度上升,产生的热量由内向外散发,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强化各组织之间的新陈代谢,增加组织的再生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有利于健康。(*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源以及包含该背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源中设置有包含红外材料的组件。由于本技术的背光源中设置有包含红外材料的组件,因此背光源可以发出较强渗透力和辐射力的红外光线,红外光线被人体吸收后,可使人体内水分子产生共振,使水分子活化,增强水分子间的结合力,从而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使生物细胞处于高振动能级。由于生物细胞产生共振效应,可将远红外热能传递到人体皮下较深的部分,因此深层温度上升,产生的热量由内向外散发,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强化各组织之间的新陈代谢,增加组织的再生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有利于健康。【专利说明】一种背光源、液晶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液晶
,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源、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不仅要求显示器件能实现高清晰、高对比度和高的亮度等显示效果,同时还对显示器件的功能多元化有了进一步要求,例如显示器件的娱乐性和保健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源、液晶显示装置,以发出红外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背光源,该背光源中设置有包含红外材料的组件。所述包含红外材料的组件是红外材料层。所述红外材料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源单颗灯的封装结构上;和/或,所述红外材料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源的导光板上的一面或两面上。所述红外材料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源的膜材中的至少一种膜材上的一面或两面上。所述膜材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反射片、扩散片、棱镜、增亮片;和/或,所述棱镜包括上棱镜、下棱镜,所述红外材料层设置于所述上棱镜和/或下棱镜上的一面或两面上。进一步地,所述包含红外材料的组件包括以下组件中至少之一:反射片、灯、导光板、扩散片、棱镜、增亮片、灯封装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材料层设置于所述组件中至少一个组件的一面或两面的整个区域或部分区域。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材料为:生物炭、电气石、远红外陶瓷、玉石粉、氧化铝、氧化铜、氧化银以及碳化硅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材料的粒径分布在纳米级至微米级。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材料是经过表面改性处理的提高了热交换能力的红外材料,该红外材料以高的比辐射率放射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线。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含液晶盒,还包含如上述记载的背光源。由于本技术的背光源中设置有包含红外材料的组件,因此背光源可以发出较强渗透力和辐射力的红外光线,红外光线被人体吸收后,可使人体内水分子产生共振,使水分子活化,增强水分子间的结合力,从而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使生物细胞处于高振动能级。由于生物细胞产生共振效应,可将远红外热能传递到人体皮下较深的部分,因此深层温度上升,产生的热量由内向外散发,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强化各组织之间的新陈代谢,增加组织的再生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有利于健康。再有,经过表面改性的红外材料能够实现与背光源相应部件间的相容以及性能的最佳匹配,在不影响背光源综合性能的情况下提高红外材料与背光及外界光的热交换能力,经过表面改性的红外材料以高的比辐射率放射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线。【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源结构的原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反射片;2、灯;3、导光板;4、扩散片;5、下棱镜;6、上棱镜;7、红外材料层。【具体实施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设置如图1所示的背光源,图1所示背光源可以包含目前常见的反射片1、灯2、导光板3、扩散片4、下棱镜5、上棱镜6等。其中,灯2的形式通常为灯条,如:LED灯条等;并且,通常在组成灯2的单颗灯外部设置用于将灯2的单颗灯封装起来的封装层等灯封装结构。图1所示的背光源中还可能包括增亮片等组件,下棱镜5与上棱镜6统称为棱镜。本技术中,包含图1所示背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可以是电脑显示器、手机显示器等。当然,实际应用中的背光源中各组件关系不一定如图1所示,本技术只是以图1为例进行描述。在图1所示背光源中,还包含红外材料层7,红外材料层7包含能够通过热交换产生红外光线的材料(简称红外材料),该红外材料可以在光照时通过吸收能量从而产生红外光线,产生的红外光线的波长通常为0.77 μ m?Imm ;并且,红外光线的强弱可以通过红外材料的有效成分的粒径和含量来控制。上述的该红外材料可以是:生物炭、电气石( 363[Si601)、远红外陶瓷、玉石粉、氧化铝、氧化铜、氧化银以及碳化硅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红外材料的粒径分布在纳米级至微米级。如图1所示,红外材料层7可以设置(如:涂布等,以下亦同)于上棱镜6上相对于下棱镜5的另一面(即上棱镜6的上面)。当然,也可以将红外材料层7设置于上棱镜6上面向下棱镜5的一面(即上棱镜6的下面)。可见,可以将红外材料层7设置于上棱镜6的一面或两面上。同理,也可以将红外材料层7设置于下棱镜5的一面或两面上,即:可以将红外材料层7设置于棱镜的一面或两面上。在实际应用时,在包含反射片1、扩散片4、棱镜、增亮片等在内的膜材中,也可以将红外材料层7设置于所述膜材中的至少一种膜材上,如:可以将红外材料层7设置于反射片I的一面或两面上,或将红外材料层7设置于扩散片4的一面或两面上,或将红外材料层7设置于增亮片的一面或两面上。除了图1所示的将红外材料层7设置于上棱镜6的上面这种方式以外,还可以将红外材料层7设置于前述的单颗灯封装结构的外部。另外,也可以将红外材料层7设置于导光板3上相对于反射片I的另一面(即导光板3的上面)。当然,还可以将红外材料层7设置于导光板3上面向反射片I的一面(即导光板3的下面)。可见,可以将红外材料层7设置于导光板3的一面或两面上。再有,针对背光源的反射片1、灯2、导光板3、扩散片4、下棱镜5、上棱镜6、增光片等组件,无论将红外材料层7设置于任一个或多个组件的一面还是两面上,均可以将红外材料层7涂布在相应组件的一面或两面的整个区域或部分区域。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否设置有红外材料层7,均可在生产背光源的各组件时,将红外材料层7所包含的红外材料掺杂在至少一个组件的原材料中,如:将红外材料层7所包含的红外材料掺杂在以下组件中至少之一组件的原材料中:反射片1、灯2、导光板3、扩散片4、下棱镜5、上棱镜6、增亮片、灯封装结构。再有,上述的红外材料层7中的红外材料可以是经过表面改性处理的,这样该红外材料就能够与背光源相应部件间的相容以及性能的最佳匹配,在不影响背光源综合性能的情况下提高红外材料与背光及外界光的热交换能力,经过表面改性的红外材料以高的比辐射率放射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线。所述表面改性处理的目的在于改变所述红外材料的表面形态、晶界结构,从而实现使其与背光源相应结构相容,不影响背光源的性能;同时表面改性处理的目的还在于通过改变所述红外材料的表面形态、晶界结构,从而改变红外材料的活性,提高热交换能力,以高的比辐射率放射特定波长的远红外线。对红外材料的表面改性过程可包括:I)将红外材料研磨、分散,获得平均粒径为Inm?200nm的红外材料纳米分散溶液,该步骤的主要目的是对红外材料进行纳米化处理,以获得红外材料的纳米粒子。该研磨、分散方法可用制备纳米材料的常用方法进行,例如可采用常规的研磨装置(例如球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源,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源中设置有包含红外材料的组件,所述包含红外材料的组件是红外材料层, 所述红外材料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源单颗灯的封装结构上;和/或, 所述红外材料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源的导光板上的一面或两面上;或, 所述红外材料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源的膜材中的至少一种膜材上的一面或两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久霞,白峰,赵一鸣,孙晓,白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