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端反激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电子变换
,特别是一种双端反激高频隔离式三电平逆变器。
技术介绍
直一交(DC-AC)变换技术是应用功率半导体器件,将直流电能转换成交流电能的一种变流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国防、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大学实验室和日常生活中。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为多电平逆变装置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1977年德国学者Holtz首次提出了利用开关管来辅助中点钳位的三电平逆变器主电路,1980年日本的A Nabae等人对其进行了发展,提出了二极管钳位式多电平逆变电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多电平逆变技术目前主要有三类拓扑结构:(I) 二极管钳位型逆变器、(2)飞跨电容钳位型逆变器、(3)具有独立直流电源直流的级联型逆变器。Mr.ESPELAGE于1977年提出了高频链逆变技术的新概念,利用高频变压器代替传统低频环节逆变技术中的工频变压器,克服了低频逆变技术的缺点,显著提高了逆变器的特性,必将取代低频环节逆变器,得到广泛应用。浙江大学黄敏超博士提出了一系列双向电流源高频链逆变器,该系列逆变器具有双向功率传输、拓扑结构简单、控制方案简单、效率高、可靠性高以及良好的动态响应等优点。但是由于反激拓扑的限制及两电平电路本身的缺点,该逆变器开关管功率小,耐压能力低,只能在电压及功率较小的场合应用。因此在传统双端反激逆变器中弓I入多电平技术,可以减轻其开关管电压应力,拓宽反激型逆变器的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反激变换器的优点,并能适用于更高电压、更大功率场合的逆变器。因此在传统双端反激逆变器基础上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端反激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由依次相连的输入直流电源单元(1)、输入滤波电容(2)、三电平变换单元(3)、高频隔离变压器(4)、周波变换器(5)、输出滤波器(6)和输出交流负载(7);输入直流电源单元(1)与输入滤波电容(2)一端相连,输入滤波电容(2)另一端与三电平变换单元(3)一端相连,三电平变换单元(3)另一端与高频隔离变压器(4)原边相连,高频隔离变压器(4)副边与周波变换器(5)一端相连,周波变换器(5)另一端与输出滤波器(6)一端相连,输出滤波器(6)另一端与输出交流负载(7)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端反激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由依次相连的输入直流电源单元(I)、输入滤波电容(2)、三电平变换单元(3)、高频隔离变压器(4)、周波变换器(5)、输出滤波器(6)和输出交流负载(7);输入直流电源单兀(I)与输入滤波电容(2) —端相连,输入滤波电容(2)另一端与三电平变换单元(3) —端相连,三电平变换单元(3)另一端与高频隔离变压器(4)原边相连,高频隔离变压器(4)副边与周波变换器(5) —端相连,周波变换器(5)另一端与输出滤波器(6) —端相连,输出滤波器(6)另一端与输出交流负载(7)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端反激高频隔离三电平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滤波电容(2)包括第一输入滤波电容(Cl)和第二输入滤波电容(C2);第一输入滤波电容(Cl)的正极与输入直流电源单元(I)的正极相连,第一输入滤波电容(Cl)的负极与第二输入滤波电容(C2)的正极相连,第二输入滤波电容(C2)的负极与输入直流电源单元(I)的参考负极相连; 所述三电平变换单元(3)包括第一功率开关管(SI),第一二极管(Dl),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二二极管(D2),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三二极管(D3),第四功率开关管(S4),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其中: 第一功率开关管(SI)的漏极与第一输入滤波电容(Cl)的正极相相连,第一二极管(Dl)反并联于第一功率开关管(SI)两端,即第一二极管(Dl)的阴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I)的漏极相连,第一二极管(Dl)的阳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I)的源极相连,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I)的源极相连,第二二极管(D2)反并联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两端,即第 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与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源极相连,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与第二输入分压电容(C2)的负极相连,第四二极管(D4)反并联于第四功率开关管(S4)两端,即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相连,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源极相连,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与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相连,第三二极管(D3)反并联与第三功率开关管两端,即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漏极相连,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与第一输入滤波电容(Cl)的负极和第二输入滤波电容(C2)的正极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与第一功率开关管(SI)的源极和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漏极相连,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与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源极和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漏极相连,第七二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文斌,姚凯,吕建国,哈进兵,戴双飞,刘兆青,陆晓玉,文晞畅,赵刚,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