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置音圈马达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44704 阅读:13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1 16: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置音圈马达结构,它包括壳体、底座、上固定座、线圈支架、上弹片、下弹片、线圈、磁铁;所述的底座扣接在壳体的敞开端,在壳体内形成一个容置空间;所述的线圈支架为一个套筒,线圈缠绕在线圈支架上,线圈支架连同缠绕其上的线圈一起以可上下移动的方式套置在壳体内,线圈支架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未变形上弹片的内沿和未变形下弹片的内沿顶靠,磁铁安装在壳体内壁且位于线圈的外围,与线圈间隔相对。本发明专利技术将镜头处于对焦行程的中间,对弹片不设计变形量,这样在对焦时VCM便不需要克服弹片变形,VCM对焦时便没有启动电流,且由于镜头锁付后处于对焦行程中间,不用克服弹片变形做功所以对焦速度也可以变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置音圈马达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照相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中置音圈马达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搭载于移动电话等的相机增大影像感测器的像素数而进行摄影图像的高品质化。与此同时,就搭载的透镜系统,亦从过去的固定焦点的相机模块转变成活动焦点的相机模块。在各种成像装置如摄像机、静物照相机和移动电话等中包括通过在镜筒中设置光学成像系统例如可移动的镜头构造而成的镜头单元。这种成像装置的一个实例是装备有可动部的成像装置,所述可动部具有用于进行变焦或聚焦的可动镜头,其中所述可动部可在线性致动器的作用下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现有VCM产品因为早期Driver IC的设计只支持单向电流所以在对焦行程上只能往一个方向进行对焦,如中国专利就公开了一种镜头单元(申请号200610004687.1),它包括内置有光学成像系统的镜筒I’、可动镜头2’、线圈3’、磁铁4’、偏压板簧5’、6’。为防止向下拍摄时因为可动镜头2’的重力而下沉无法进行远焦对焦,所以在结构设计时,预先在可动镜头底部设置相应的限位结构,使偏压板簧5’、6’在初始状态即处于变形状态,此时,可动镜头处于远焦状态。由于这种预变形的设计,虽然克服了向下拍摄时存在的克服镜头重力的问题,但,在非向下拍摄时,在对焦时,就导致VCM在工作时需要克服偏压板簧5’、6’的变形先做功,所以传统的VCM相对比较耗电,且因为需要克服弹片的变形力量才能做功,所以对焦速度也比较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焦速度快、省电的中置音圈马达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中置音圈马达结构,它包括壳体、底座、上固定座、线圈支架、上弹片、下弹片、线圈、磁铁;所述的底座扣接在壳体的敞开端,在壳体内形成一个容置空间;所述的线圈支架为一个套筒,线圈缠绕在线圈支架上,线圈支架连同缠绕其上的线圈一起以可上下移动的方式套置在壳体内,线圈支架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未变形上弹片的内沿和未变形下弹片的内沿顶靠,线圈支架的上端面与壳体内顶面之间具有间隙,线圈支架的下端面与底座之间具有间隙;上弹片外沿固定在上固定座上,上固定座套置在壳体内,下弹片外沿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的磁铁安装在壳体内壁且位于线圈的外围,与线圈间隔相对。所述的上固定座为一个框形构件,中部具有通槽。所述的底座为一个框形构件,中部具有通槽。所述的上弹片由固定部、变形部及内沿构成;所述的变形部由弧形弹条构成,该弧形弹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固定部与弹片的内沿之间且与固定部角部内壁间隔相对,弧形弹条安装在固定部内壁的四个角上;所述的上弹片的固定部固定在上固定座上,变形部悬空在上固定座通槽上,线圈支架的上端顶靠在上弹片的内沿上。所述的下弹片由固定部、变形部及内沿构成;所述的变形部由弧形弹条构成,该弧形弹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固定部与弹片的内沿之间且与固定部角部内壁间隔相对,弧形弹条安装在固定部内壁的四个角上;所述的下弹片的固定部固定在底座上,变形部悬空在底座通槽上,线圈支架的上端顶靠在下弹片的内沿上。针对现有VCM对焦速度慢和比较耗电的原因,再加上目前的Driver IC已可支持双向电流,本专利技术在VCM设计上提出一个新方案及双向对焦,采用支持双向电流的Driver1C,将镜头处于对焦行程的中间,对弹片不设计变形量,S卩,线圈支架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未变形上弹片的内沿和未变形下弹片的内沿顶靠,这样在对焦时VCM便不需要克服弹片变形力,VCM对焦时便没有启动电流,且由于镜头锁付后处于对焦行程中间,不用克服弹片变形做功所以对焦速度也可以变快。同时,由于底座相对于下弹片的变形部下方没有限位结构,因此,当线圈通负电流时,镜头可向下运动,从而使镜头上下运动实现对焦。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习用镜头单元专利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轴测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正向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局部剖视图; 图6是底座与下弹片装配轴测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反向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图4、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是一种中置音圈马达结构,它包括壳体1、底座2、上固定座3、线圈支架4、上弹片5、下弹片6、线圈7、磁铁8。所述的底座2为一个框形构件,中部具有通槽21,它扣接在壳体I的敞开端,在壳体I内形成一个容置空间。所述的线圈支架4为一个套筒,线圈7缠绕在线圈支架4上,线圈支架4连同缠绕其上的线圈7 —起以可上下移动的方式套置在壳体I内,线圈支架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未变形上弹片5的内沿53和未变形下弹片6的内沿63顶靠,线圈支架4的上端面与壳体I内顶面之间具有间隙A (如图5所示),线圈支架4的下端面与底座2之间具有间隙B (如图5所示),该间隙作为套接有镜头的线圈支架4上、下移动行程,即镜头的变焦行程。所述的上固定座3为一个框形构件,中部具有通槽31,上弹片5外沿固定在上固定座3上,上固定座3套置在壳体I内,下弹片6外沿固定在底座2上;所述的磁铁8安装在壳体I内壁且位于线圈7的外围,与线圈7间隔相对。如图3、图5所示,所述的上弹片5由固定部51、变形部52及内沿53构成;所述的变形部52由弧形弹条521、522、523、524构成,该弧形弹条521、522、523、524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固定部51与上弹片5内沿53之间且与固定部51角部内壁间隔相对,弧形弹条521、522、523、524安装在固定部51内壁的四个角上。所述的下弹片6由固定部61、变形部62及内沿63构成;所述的变形部62由弧形弹条621、622、623、624构成,该弧形弹条621、622、623、624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固定部61与下弹片6内沿63之间且与固定部61角部内壁间隔相对,弧形弹条621、622、623、624安装在固定部61内壁的四个角上。装配时,所述的上弹片5的固定部51固定在上固定座3上,变形部52悬空在上固定座3通槽31上。参考图6所示,下弹片6的固定部61固定在底座2上,变形部62悬空在底座2通槽21上。所述的线圈支架4的上端顶靠在上弹片5的内沿53上,线圈支架4的上端顶靠在下弹片6的内沿63上。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 采用支持双向电流的Driver IC,向线圈提供两个方向的电流,通过线圈7与磁铁8的相互作用,驱动套接有镜头的线圈支架4上、下移动,进行上下对焦。由于上弹片5变形部52和下弹片6变形部62皆处于悬空状态,线圈支架4上、下移动时仅需克服上弹片5变形部52和下弹片6变形部62的弹力。本专利技术的重点就在于:装配时,上、下弹片无需预变形,同时,下弹片的变形部与底座没有限位。从而可以使线圈支架向下运动。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弹片的结构可有多种,故不能以此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的范围,即依本专利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专利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置音圈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壳体、底座、上固定座、线圈支架、上弹片、下弹片、线圈、磁铁;所述的底座扣接在壳体的敞开端,在壳体内形成一个容置空间;所述的线圈支架为一个套筒,线圈缠绕在线圈支架上,线圈支架连同缠绕其上的线圈一起以可上下移动的方式套置在壳体内,线圈支架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未变形上弹片的内沿和未变形下弹片的内沿顶靠,线圈支架的上端面与壳体内顶面之间具有间隙,线圈支架的下端面与底座之间具有间隙;上弹片外沿固定在上固定座上,上固定座套置在壳体内,下弹片外沿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的磁铁安装在壳体内壁且位于线圈的外围,与线圈间隔相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置音圈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壳体、底座、上固定座、线圈支架、上弹片、下弹片、线圈、磁铁;所述的底座扣接在壳体的敞开端,在壳体内形成一个容置空间;所述的线圈支架为一个套筒,线圈缠绕在线圈支架上,线圈支架连同缠绕其上的线圈一起以可上下移动的方式套置在壳体内,线圈支架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未变形上弹片的内沿和未变形下弹片的内沿顶靠,线圈支架的上端面与壳体内顶面之间具有间隙,线圈支架的下端面与底座之间具有间隙;上弹片外沿固定在上固定座上,上固定座套置在壳体内,下弹片外沿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的磁铁安装在壳体内壁且位于线圈的外围,与线圈间隔相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置音圈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固定座为一个框形构件,中部具有通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置音圈马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文振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新鸿洲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