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型食管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30147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4 16: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悬吊型食管支架,包括圆柱管状的支架体和与支架体一端连接的悬吊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悬吊型食管支架,其支架体为圆柱管状,可与人体食管腔形状很好的吻合,不存在刺激食管的扩大部或尖刺部,使其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同时在支架体植入食管后,可将悬挂绳从患者鼻腔中穿出、并通过胶布等固定在体外,从而可消除支架体因食管生理性蠕动等导致的食管支架移位、脱落的问题,固定可靠性好,治疗效果佳。(*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悬吊型食管支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食管支架。
技术介绍
食管狭窄或者食管气管瘘是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甚至生命的严重疾病,在食管腔内植入食管支架,是治疗食管狭窄或者食管气管瘘较便捷、安全、有效、微创的一种方法,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多,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也存在植入的食管支架容易出现移位、脱落的问题。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食管支架的移位和脱落问题,通常将食管支架的一端或两端做成特殊形状的扩大部位,如“喇叭状”、“酒杯状”或“球头状”等,以减少食管生理性蠕动导致食管支架的移位、脱落,或者在食管支架的一端或两端设置伸出支架壁并刺入食管组织的金属倒刺;但是扩大部位和倒刺又会造成支架植入后使患者产生异物感等不适症状,并且倒刺还有导致食管壁及周围组织损伤的风险。因此需要一种能消除食管支架移位、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临床效果的新型食管支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吊型食管支架,以解决现有食管支架存在的容易移位、脱落和耐受性差等问题。本技术悬吊型食管支架,包括圆柱管状的支架体和与支架体一端连接的悬吊绳。进一步,所述支架体包括直管状的钢丝骨架和包覆在钢丝骨架外的硅橡胶膜。进一步,所述支架体的两端设置有硅橡胶裙边。进一步,所述悬挂绳包括与娃橡胶裙边连成一体的悬挂管和设置于悬挂管中并与钢丝骨架连接的钢丝纤维。进一步,所述悬挂绳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长度测量刻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悬吊型食管支架,其支架体为圆柱管状,可与人体食管腔形状很好的吻合,不存在刺激食管的扩大部或尖刺部,使其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同时在支架体植入食管后,可将悬挂绳从患者鼻腔中穿出、并通过胶布等固定在体外,从而可消除支架体因食管生理性蠕动等导致地食管支架移位、脱落的问题,固定可靠性好,治疗效果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悬吊型食管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悬挂绳的横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悬吊型食管支架,包括圆柱管状的支架体I和与支架体I 一端连接的悬吊绳2。本实施例悬吊型食管支架,使用时,现将支架体I植入食管腔,再将悬吊绳2从患者鼻腔中穿出,并通过胶布等将悬吊绳2固定在体外,支架体I固定可靠,从而能消除支架体I因食管生理性蠕动等导致地食管支架移位、脱落的问题。并且支架体I为圆柱管状,可与人体食管腔形状很好的吻合,不存在刺激食管的扩大部或尖刺部,使其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可提闻治疗效果。作为对本实施例的改进,所述支架体I包括直管状的钢丝骨架101和包覆在钢丝骨架101外的硅橡胶膜102,钢丝骨架101强度好,可保证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形,硅橡胶膜102与食管壁接触舒适度好,可减轻植入食管支架后的不适感。作为对本实施例的改进,所述支架体I的两端设置有硅橡胶裙边3,硅橡胶裙边3可与食管内壁很好的贴合,可进一步减轻支架体I端部对食管的刺激,并能防止食物从支架体外壁流出。作为对本实施例的改进,所述悬挂绳2包括与硅橡胶裙边3连成一体的悬挂管201和设置于悬挂管201中并与钢丝骨架101连接的钢丝纤维202,管状结构的悬挂绳2具有更好的弹性变形性能,可减轻对食管、鼻腔内壁的挤压刺激,同时钢丝纤维202可提高悬挂绳2的强度,保证支架体I被可靠固定。作为对本实施例的改进,所述悬挂绳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长度测量刻度4,通过长度测量刻度4可以随时观察支架体I是否出现移位问题。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悬吊型食管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管状的支架体和与支架体一端连接的悬吊绳。

【技术特征摘要】
1.悬吊型食管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管状的支架体和与支架体一端连接的悬吊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吊型食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体包括直管状的钢丝骨架和包覆在钢丝骨架外的硅橡胶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吊型食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勇刚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