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海上油气田开采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设置在海床上的原油储存罐,原油储存罐的进口通过一输油管连通一油气开采装置,原油储存罐的出口通过另一输油管连通一漂浮在海面上的原油外输浮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原油储存罐由平台转移至海床,因此,大大降低了平台的面积、体积和承重,同时也解决了由于体积和承重过大带来的各种问题,还大大增加了储存原油气量,除此之外,由于原油储存罐位于水中,从而大大降低了火灾等安全隐患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少了消防设施等的储备,使整个系统更加简单可靠。(*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海上油气田开采系统
本技术涉及油气田开采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海上油气田开采系统。
技术介绍
海上油气田相对传统的陆地油气田的开采存在很多困难。目前,海上油气田开采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过紧固连接在海床上的导管架支撑固定式平台。这种方式的采油树位于固定式平台上,开采出的油气首先通过立管输送到设置在固定式平台上的油气处理设备进行处理,然后通过输油管道或穿梭在海上的油轮将处理好的油气外输,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浅水海域。第二种方式是采用浮式平台和水下采油树相结合。这种方式的采油树位于海床上,开采出的油气首先通过立管输送至上部浮式平台的处理设备进行处理,然后采用海底管道或穿梭油轮将处理后的油气外输。这种方式受水深限制较小,一般适用于较为广泛的水域,是目前深水海域油气开发采用的较多的一种方式。对于上述两种方式,当开采出的油气无法外输时,必须就地存储处理后的油气。常用存储油气的方法是在平台上安装原油储存罐,原油储存罐设置在平台上存在如下问题:I)占据平台很大面积和承载重量,增加平台投资;2)原油储存罐对平台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危险源,因为油气是易燃易爆物品,如发生火灾或者爆炸对平台油气处理设备和操作人员安全将造成极大的危险;如在油气外输时发生火灾或爆炸,对外输油轮也将造成致命的后果;3)在恶劣天气进行原油外输作业时,外输油轮靠泊平台十分困难,外输油轮和平台之间发生碰撞的几率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上油气田开采系统,以适用于各种海域,同时降低平台面积、体积、承重,增加储存油气量,以及降低火灾等安全隐患发生的概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海上油气田开采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设置在海床上的原油储存罐,所述原油储存罐的进口通过一输油管连通一油气开采装置,所述原油储存罐的出口通过另一输油管连通一漂浮在海面上的原油外输浮筒。所述油气开采装置包括一底端紧固连接在海床上的导管架,所述导管架的顶端紧固连接一固定式平台,所述固定式平台上布置采油树及原油处理设备,所述采油树及原油处理设备的输出端通过所述输油管连通所述原油储存罐的进口。所述油气开采装置包括一位于海床上的原油开采设备,一设置在所述原油开采设备上方海平面上的浮式平台,所述浮式平台上布置原油处理设备,所述原油开采设备和原油处理设备通过一立管连通,所述原油处理设备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另一输油管连通所述原油储存罐的进口。所述原油开采设备包括若干紧固连接在海床上的采油树,每一所述采油树的油气出口均通过一跨接管连通一管汇,所述管汇上开设若干出口,每一出口均通过一膨胀弯连通所述立管的入口。所述另一输油管采用柔性软管。所述原油储存罐内部和外部均涂覆有防腐涂层,且外部通过牺牲阳极进行保护,所述原油储存罐的厚度设计有满足使用寿命的腐蚀余量;所述原油储存罐上设置一控制其进口和出口流量的液位变送器;所述原油储存罐顶部设置一汇接到平台上的管线。原油外输的动力源采用安装在海床上的外输泵或设置在所述原油储存罐内的电潜泵。本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本技术将原油储存罐由平台转移至海床,因此,大大降低了平台的面积、体积和承重,同时也解决了由于体积和承重过大带来的各种问题,还大大增加了储存原油气量,除此之外,由于原油储存罐位于水中,从而大大降低了火灾等安全隐患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少了消防设施等的储备,使整个系统更加简单可靠。【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海上油气田开采系统包括一底端紧固连接在海床上的导管架1,导管架I的顶端紧固连接一固定式平台2,平台2上布置采油树及原油处理设备3,采油树及原油处理设备3的输出端通过一立管4连通位于海床上的管道5的一端,管道5的另一端连通位于海床上的原油储存罐6的进口,原油储存罐6的出口通过一管道7连通一浮于海平面上的原油外输浮筒8。实施例2: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海上油气田开采系统包括一位于海床上的原油开采设备9,一设置在原油开采设备9上方海平面上的浮式平台10,浮式平台10上布置原油处理设备11,原油开采设备9和原油处理设备11通过一立管12连通,原油处理设备11的输出端通过一立管13连通位于海床上的一原油储存罐14的入口,原油储存罐14的出口通过一管道15连通一浮于海平面上的原油外输浮筒16。在上述实施例中,原油开采设备9包括若干紧固连接在海床上的采油树90,每一采油树90的油气出口均通过一跨接管91连通一管汇92,管汇92上开设若干出口,每一出口均通过一膨胀弯93连通立管12的入口。在上述实施例中,管道7和管道15均采用柔性软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原油储存罐6和14内部和外部均涂覆有防腐涂层,且外部通过牺牲阳极进行保护,原油储存罐6和14的厚度设计有满足使用寿命的腐蚀余量。原油储存罐6和14上设置一控制其进口和出口流量的液位变送器。原油储存罐6和14顶部设置一会接到平台上的管线,在正常生产和外输作业时,管线起到呼吸阀的作用,以保护原油储存罐的安全。在上述实施例中,原油外输利用安装在海床上的外输泵或者设置在原油储存罐6和14内的电潜泵实现。下面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当原油储存罐6或14中的原油储存到一定量需要外输时,外输油轮(图中未示出)的输入端与浮筒8或16相连通,通过原油外输泵或者原油储存罐6和14内的电潜泵(图中未示出)将存储在原油储存罐6或14中的原油输送到油轮中。原油外输时,当原油储存罐6和14液位上升到液位变送器设定值时,减少进口流量同时报警提醒操作者;当原油储存罐6和14液位低到液位变送器设定值时,关断外输泵或者电潜泵同时报警提醒操作者。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其中各部件的结构、连接方式和制作工艺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海上油气田开采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设置在海床上的原油储存罐,所述原油储存罐的进口通过一输油管连通一油气开采装置,所述原油储存罐的出口通过另一输油管连通一漂浮在海面上的原油外输浮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上油气田开采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设置在海床上的原油储存罐,所述原油储存罐的进口通过一输油管连通一油气开采装置,所述原油储存罐的出口通过另一输油管连通一漂浮在海面上的原油外输浮筒。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油气田开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开采装置包括一底端紧固连接在海床上的导管架,所述导管架的顶端紧固连接一固定式平台,所述固定式平台上布置采油树及原油处理设备,所述采油树及原油处理设备的输出端通过所述输油管连通所述原油储存罐的进口。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油气田开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开采装置包括一位于海床上的原油开采设备,一设置在所述原油开采设备上方海平面上的浮式平台,所述浮式平台上布置原油处理设备,所述原油开采设备和原油处理设备通过一立管连通,所述原油处理设备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另一输油管连通所述原油储存罐的进口。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上油气田开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油开采设备包括若干紧固连接在海床上的采油树,每一所述采油树的油气出口均通过一跨接管连通一管汇,所述管汇上开设若干出口,每一出口均通过一膨胀弯连通所述立管的入口。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海上油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太元,李清平,郭宏,杨壮春,林影炼,胡茂宏,郑利军,闫嘉钰,鞠朋朋,杨洪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