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重卡自卸汽车转向油泵,泵体内腔为前腔油压高后腔油压低的前腔高压结构,泵体后部设有进油口与泵体内腔后部连通,泵体前部设有出油口与泵体内腔前部连通,泵体在泵体内腔外圆周侧设有一前后延伸的阀孔,阀孔前端与泵体内腔前部连通,阀孔内安装一先导型溢流阀,泵体内设有回油外循环流道,泵体上设有回油口与回油外循环流道连通,先导型溢流阀的溢流口与回油外循环流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三个油口和加大油口螺纹通径方式,同时把油泵的溢流改为外循环回油方式,增加了油泵表面的散热速度,采用大排量和大压力输出,解决了重卡自卸车型因前轴载荷大而导致油泵寿命短和转向重问题。(*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重卡自卸汽车转向油泵
[0001 ] 本技术涉及重卡自卸汽车转向油泵。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发动机上配套的转向油泵在配套矿用自卸车过程中出现了转向滞后、转向沉重等故障。由于国内加工制造精度偏低,在转向系统要求超高压的情况下转向泵会出现漏油甚至爆裂的隐患。因此单方面的通过高压来提供大油量的方式,已不适应中国的现状。目前传统的汽车液压动力转向叶片泵存在以下缺点:( I)泵体上只有两个油口,一个进油口,一个出油口,油液溢流口在内部,油液形成内部循环;(2)泵体的内腔体积较小,内流道的通油面积也相应变小,由于油液内循环方式,油液在高速流转时,压力损失比较大,造成油泵内部发热过快;(3)、泵体由于壁厚比较厚,油液在循环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导致油泵整体温升过快,散热速度远远小于发热速度,导致系统温度和油泵自身温度越来越高,油液因温度过高而产生碳化变质,运动粘度越来越低,造成转向泵内部核心件过早磨损;(4)进油口螺纹、出油口螺纹和回油口螺纹规格比较小(进油口螺纹M27*l.5,出油口螺纹M18*l.5,回油口螺纹M18*l.5),内孔的的通径就偏小,油液在油口的流速较快,弓丨起背压过大;(5)由于高压腔在后端,在超高压力实用条件下,容易产生泄露或炸壳现象,造成油泵瞬间失效,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重卡自卸汽车转向油泵,解决转向油泵转向滞后、转向沉重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重卡自卸汽车转向油泵,包括后方敞口的泵体,前配油盘、定子转子叶片组件及后配油盘由泵轴由前向后依次串连成一体后安装到泵体内腔内,其中,后配油盘与泵体后方敞口之间密封,泵轴前端穿出泵体,泵轴前部与泵体之间设有轴承,泵轴在轴承后侧与泵体之间设有骨架油封,所述泵体内腔为前腔油压高后腔油压低的前腔高压结构,所述泵体后部设有进油口与泵体内腔后部连通,所述泵体前部设有出油口与泵体内腔前部连通,所述泵体在泵体内腔外圆周侧设有一前后延伸的阀孔,所述阀孔前端与泵体内腔前部连通,所述阀孔内安装一先导型溢流阀,所述泵体内设有回油外循环流道,所述泵体上设有回油口与回油外循环流道连通,所述先导型溢流阀的溢流口与回油外循环流道连通。优选的,所述进油口的螺纹为M33*2mm,通径为Φ31πιπι,所述出油口的螺纹为M20*l.5_,通径为Φ18.5mm,所述回油口的螺纹为M27*l.5_,通径为Φ25.5_。优选的,所述进油口与回油口位于同一个径向截面上,所述回油外循环流道前后延伸,所述出油口位于进油口后侧。优选的,所述进油口与回油口中心线相互平行,所述出油口在周向上紧靠回油口且出油口中心线与回油口中心线呈锐角夹角。优选的,所述骨架油封与轴承之间设有油封保护垫,所述骨架油封为双唇双簧骨架式油封,所述骨架油封的材料为氟橡胶。采用双唇口密封形式,防止内外两层泄露,提高了轴端密封的可靠性,最高耐温可达到240摄氏度。优选的,所述定子采用Cr 12MoV模具钢。定子采用Crl2MoV模具钢材料,解决了粉末冶金材料定子曲面拉伤现象,有效提高了定子曲面的耐磨性和产品使用耐久性。优选的,所述转子采用20CrNiMo。提高材料的机械强度和抗冲击能力,提高了产品的使用耐久性。优选的,所述先导型溢流阀的阀体表面镀镍处理。增加了阀体表面与阀孔的耐磨性,减少因阀体磨损造成的泄露,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优选的,所述先导型溢流阀中阀座总成为带双层滤网结构。可以过滤油品中的杂质,避免广品杂质引起的卡阀,磨损较快现象,提闻广品的寿命;本技术采用三个油口和加大油口螺纹通径方式,同时把油泵的溢流改为外循环回油方式,增加了油泵表面的散热速度,采用大排量和大压力输出,解决了重卡自卸车型因前轴载荷大而导致油泵寿命短和转向重问题,有效解决了重卡自卸车油泵故障率高问题,大大提高了油泵的使用寿命,节约了对资源的消耗。另外,本技术把高压腔改到泵体前端,后端为低压结构,解决了超高压下使用时产生的炸壳和泄露问题,同时在原结构上取消了后盖,后配油盘与后盖改为同一个整体,提高了装配性,且节约了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转向油泵剖视图;图2泵体三个油口位置,进油口、出油口和回油口剖视图;图3回油外循环流道结构剖视图;图4定子、转子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技术的重卡自卸汽车转向油泵做出具体说明。该重卡自卸汽车转向油泵包括泵体1,泵体I后方敞口,前配油盘10、定子转子叶片组件及后配油盘3由泵轴14由前向后依次串连成一体后安装到泵体内腔内,定子转子叶片组件由定子7、转子9、叶片8组成,其中,后配油盘与泵体后方敞口之间通过O型密封圈一 4密封,泵体在后配油盘后侧设有钢丝挡圈2,前配油盘与泵体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二11。泵轴前部与泵体之间设有轴承17,泵轴在轴承后侧与泵体之间设有骨架油封15,所述骨架油封与轴承之间设有油封保护垫20,所述骨架油封为双唇双簧骨架式油封,所述骨架油封的材料为氟橡胶。轴承17前侧设有孔用弹性挡圈18,轴承后侧设有轴用弹性挡圈19,泵体前侧设有O型密封圈四16,前配油盘与泵体I内腔前壁间设有压紧弹簧12,而泵轴与泵体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三13,泵轴后端支撑在后配油盘3内,泵轴后端与后配油盘3之间设有复合衬套6。前配油盘与后配油盘之间连接有定位销一 5及定位销二 25。所述泵体I内腔为前腔油压高后腔油压低的前腔高压结构,所述泵体I后部设有进油口 A与泵体内腔后部连通,所述泵体前部设有出油口 B与泵体内腔前部连通,所述泵体在泵体内腔外圆周侧设有一前后延伸的阀孔,所述阀孔前端与泵体内腔前部连通,所述阀孔内安装一先导型溢流阀21,该先导型溢流阀21由控制弹簧22控制。所述泵体内设有回油外循环流道D,所述泵体上设有回油口 C与回油外循环流道连通,所述先导型溢流阀的溢流口与回油外循环流道连通,所述阀孔由阀孔螺丝24封闭,所述阀孔螺丝与阀孔间设有O型密封圈五23。先导型型溢流阀21装配在阀孔内,起到控制流量和安全阀作用。所述先导型溢流阀的阀体表面镀镍处理。所述先导型溢流阀中阀座总成为带双层滤网结构。如图3所示,本技术通过加大进油口、出油口、回油口,在不增加转向油泵工作压力的情况下,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供油量以及在转向油泵工作压力过高时卸油有效的保护转向油泵。重型载货汽车油泵采用大排量大压力性能输出,解决了油泵流量不足和压力偏小问题,通过采用Crl2MoV定子材料和20CrNiMo转子材料,解决了加大压力问题,通过加大定子长径与短径比解决了大排量问题,通过提高转子强度,可以加大R/r的比值,比值越大排量也就越大.本技术改善了转向系统滞后、沉重的问题。在经过多次试验及相应的理论计算后对原转向油泵进行结构改进。改进后的油泵更加适应矿区自卸车辆的使用要求,有效的提升了转向油泵的供油量和卸荷量。对矿用自卸车的转向系统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上述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说明,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定,任何对本技术的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的重卡自卸汽车转向油泵,包括后方敞口的泵体(1),前配油盘(10)、定子转子叶片组件及后配油盘(3)由泵轴(14)由前向后依次串连成一体后安装到泵体内腔内,其中,后配油盘(3)与泵体(1)后方敞口之间密封,泵轴(14)前端穿出泵体(1),泵轴前部与泵体之间设有轴承(17),泵轴在轴承后侧与泵体之间设有骨架油封(15),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内腔为前腔油压高后腔油压低的前腔高压结构,所述泵体后部设有进油口(A)与泵体内腔后部连通,所述泵体前部设有出油口(B)与泵体内腔前部连通,所述泵体在泵体内腔外圆周侧设有一前后延伸的阀孔,所述阀孔前端与泵体内腔前部连通,所述阀孔内安装一先导型溢流阀(21),所述泵体内设有回油外循环流道(D),所述泵体上设有回油口(C)与回油外循环流道连通,所述先导型溢流阀的溢流口与回油外循环流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重卡自卸汽车转向油泵,包括后方敞口的泵体(1),前配油盘(10)、定子转子叶片组件及后配油盘(3)由泵轴(14)由前向后依次串连成一体后安装到泵体内腔内,其中,后配油盘(3)与泵体(I)后方敞口之间密封,泵轴(14)前端穿出泵体(1),泵轴前部与泵体之间设有轴承(17),泵轴在轴承后侧与泵体之间设有骨架油封(15),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内腔为前腔油压高后腔油压低的前腔高压结构,所述泵体后部设有进油口(A)与泵体内腔后部连通,所述泵体前部设有出油口(B)与泵体内腔前部连通,所述泵体在泵体内腔外圆周侧设有一前后延伸的阀孔,所述阀孔前端与泵体内腔前部连通,所述阀孔内安装一先导型溢流阀(21),所述泵体内设有回油外循环流道(D),所述泵体上设有回油口(C)与回油外循环流道连通,所述先导型溢流阀的溢流口与回油外循环流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重卡自卸汽车转向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口的螺纹为M33*2mm,通径为Φ 31mm,所述出油口的螺纹为M20*l.5mm,通径为Φ18.5mm,所述回油口螺纹为Μ27*1.5mm,通径为Φ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冬,金垣镐,钟华,周明山,陈天天,
申请(专利权)人:全兴精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