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320178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2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及端盖,内壳体为一顶部开口且内部能放置电池壳体的柱体,外壳体的内部中空且顶部开设有一能供内壳体插入的口部,所述端盖包括插设于所述内壳体端口内的插接部和连接于所述插接部上方的盖沿,装配完成状态下,所述盖沿紧贴所述外壳体口部的边缘并能将所述内壳体固定于所述外壳体内。当外壳体内注入冷却水后,会对插设入外壳体内的内壳体产生浮力,端盖的插接部插接入内壳体的端口内,从而将内壳体夹设于插接部与外壳体之间,而盖沿的存在则能防止内壳体向上运动出外壳体,使用时,制备氧化锆涂层过程中产生的热通过内壳体传递到冷却水中,从而使氧化锆喷涂时所产生热量得以快速散去。(*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却装置
[0001 ] 本技术涉及制备氢镍电池的设备领域,尤其是指应用于薄壁氢镍电池壳体内表面制备氧化锆涂层过程中的一种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一种空间储能电源,氢镍电池因其性能优异而在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高轨道、长寿命、大功率卫星中广泛使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氢镍电池在国内也已正式开展在轨应用,其市场需求正在持续增加。航天卫星在太空中航行时间越来越长,这就意味着氢镍电池的使用寿命也要能够满足卫星航行时间的需要,然而氢镍电池壳体内的环境瞬息万变,其内部温度差极大,该温度差过大时会导致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电池壳壁上凝结,缩短氢镍电池的使用寿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以能够降低电池壳体的温度为目标,采取了相应措施以使电池壳体的材料起到隔热作用,迄今为止,应用较多的方法是在电池壳体内表面涂覆氧化锆涂层。目前,最为常用的制备氧化锆涂层的方法为等离子喷涂法。然而,针对壳体厚度在Imm以下的氢镍电池壳体,采用等离子喷涂方法很容易产生壳体过热的现象,轻则导致电池壳体外表面颜色变色,重则直接将电池壳体烧穿,不仅严重影响了电池壳体的使用寿命,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在采用等离子喷涂方法使电池壳体内表面涂覆氧化锆涂层的过程中迫切需要一种冷却装置,快速散掉喷涂时所产生的热量,以保证薄壁电池壳体不会由于过热而产生壳体外表面变色甚至被烧穿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够在薄壁氢镍电池壳体内表面制备氧化锆涂层过程中快速散去喷涂时所产生热量的冷却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及端盖,所述内壳体为一顶部开口且内部能放置电池壳体的柱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中空且顶部开设有一能供所述内壳体插入的口部,所述端盖包括插设于所述内壳体端口内的插接部和连接于所述插接部上方的盖沿,装配完成状态下,所述盖沿紧贴所述外壳体口部的边缘并能将所述内壳体固定于所述外壳体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一位于所述外壳体内部并环绕所述内壳体的外周壁设置的第一散热件。作为优选,该第一散热件采用导热性能好的铜材料制备,以便于使制备氧化锆涂层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能够更加快速的散去。作为优选,所述端盖顶部开设有一直径大于电池壳体直径的圆形开口。采用上述结构,一方面可以使电池壳体较容易的自圆形开口处放入冷却装置内;另一方面,由于冷却装置使用过程中会往外壳体内注入普通自来水作为冷却介质,当冷却装置内的自来水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因温度较高而产生水蒸气,装置内的水蒸气通过内壳体外周壁的细小间隙向上运行,圆形开口的设计可以便于水蒸气溢出,防止冷却装置内部产生气压,影响冷却装置的正常运行。由于在氧化锆喷涂过程中冷却装置与氢镍电池壳体同步高速旋转,为了防止外壳体中的冷却水因高速旋转而冲开端盖“甩”出装置,冷却装置内的水位不宜过高,再加上冷却过程中水蒸气的蒸发也会损耗部分冷却水,导致冷却装置内的水位不断降低,这就使得在喷涂过程中一小部分内壳体露于水位以上,造成冷却效果低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述外壳体内部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散热件和内壳体之间的第二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件的内周壁紧贴所述内壳体的外周壁设置。通过设置该第二散热件,可以将露于水位以上的内壳体中传出的热量与冷却水相通,以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更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的下部设置有一能够将外壳体内的自来水排出的水龙头,并且,水龙头的端口紧靠外壳体的底部,以便于一次性将外壳体内的自来水排出。较好的,所述外壳体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有一用于将所述冷却装置进行固定的固定机构。作为优选,所述圆形开口的直径比电池壳体的直径大0.4mm?0.6mm ;所述内壳体的壁厚为3mm?5mm。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技术设置有顶部开口且内部能放置电池壳体的内壳体以及盖设于内壳体的端口并能将内壳体固定于外壳体内的端盖,当外壳体内注入冷却水后,会对插设入外壳体内的内壳体产生浮力,端盖的插接部插接入内壳体的端口内,从而将内壳体夹设于插接部与外壳体之间,而盖沿的存在则能防止内壳体向上运动出外壳体,使用时,制备氧化锆涂层过程中产生的热通过内壳体传递到冷却水中,从而使氧化锆喷涂时所产生热量得以快速散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为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2所不,一种冷却装置,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及端盖3,外壳体I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有一用于将冷却装置进行固定的固定机构10,内壳体2为采用铝合金加工而成的壁厚为3mm?5mm的柱体,该柱体的顶部开口且内部能放置电池壳体,在本实施例中,该柱体优选为底部设计为半球状的圆筒状结构,外壳体I的内部中空且顶部开设有一能供内壳体2插入外壳体I内的口部,端盖3包括插设于内壳体2端口内的插接部31和连接于插接部31上方的盖沿32,装配完成状态下,盖沿32紧贴外壳体口部的边缘并能将内壳体2固定于外壳体I内,当外壳体I内注入冷却水后,会对插设入外壳体I内的内壳体2产生浮力,端盖3的插接部31插接入内壳体2的端口内,从而将内壳体2夹设于插接部31与外壳体I之间,而盖沿32与外壳体I的顶部进行焊接以防止内壳体2向上运动出外壳体1,使用时,制备氧化锆涂层过程中产生的热通过内壳体2传递到冷却水中,从而使氧化锆喷涂时所产生热量得以快速散去。为了使制备氧化锆涂层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能够更加快速的散去,本实施例的冷却装置还设置有一采用金属铜制备的第一散热件4,该第一散热件4通过螺栓100与外壳体I顶壁的下端面之间进行固定,并且,第一散热件4位于外壳体I内部且环绕内壳体2的外周壁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端盖3顶部开设有一直径大于电池壳体直径的圆形开口 33,圆形开口 33的直径比电池壳体的直径大0.4mm?0.6mm(本实施例中优选为0.5mm)。米用上述结构,一方面可以使电池壳体较容易的自圆形开口 33处放入冷却装置内;另一方面,由于冷却装置使用过程中会往外壳体I内注入普通自来水作为冷却介质,当冷却装置内的自来水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因温度较高而产生水蒸气,装置内的水蒸气通过内壳体2外周壁的细小间隙向上运行,圆形开口 33的设计可以便于水蒸气溢出,防止冷却装置内部产生气压,影响冷却装置的正常运行。由于在氧化锆喷涂过程中冷却装置与氢镍电池壳体同步高速旋转,为了防止外壳体I中的冷却水因高速旋转而冲开端盖3“甩”出装置,冷却装置内的水位不宜过高,再加上冷却过程中水蒸气的蒸发也会损耗部分冷却水,导致冷却装置内的水位不断降低,这就使得在喷涂过程中一小部分内壳体2露于水位以上,造成冷却效果低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外壳体I内部还设置有位于第一散热件4和内壳体2之间的第二散热件5,第二散热件5的内周壁紧贴内壳体2的外周壁设置,装配完成时,该第二散热件5通过螺栓100与冷却装置的外壳体I的顶壁以及第一散热件4进行固定,并且,第二散热件5优选为采用传热性能较好的金属铜制备。通过设置该第二散热件5,可以将露于水位以上的内壳体2中传出的热量与冷却水相通,以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较好的,外壳体I的下部设置有一能够将外壳体I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及端盖,所述内壳体为一顶部开口且内部能放置电池壳体的柱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中空且顶部开设有一能供所述内壳体插入的口部,所述端盖包括插设于所述内壳体端口内的插接部和连接于所述插接部上方的盖沿,装配完成状态下,所述盖沿紧贴所述外壳体口部的边缘并能将所述内壳体固定于所述外壳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及端盖,所述内壳体为一顶部开口且内部能放置电池壳体的柱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中空且顶部开设有一能供所述内壳体插入的口部,所述端盖包括插设于所述内壳体端口内的插接部和连接于所述插接部上方的盖沿,装配完成状态下,所述盖沿紧贴所述外壳体口部的边缘并能将所述内壳体固定于所述外壳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位于所述外壳体内部并环绕所述内壳体的外周壁设置的第一散热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顶部开设有一直径大于电池壳体直径的圆形开口。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胜强马冰潘力平刘光郑子云崔烺刘红伟刘琴王秀玲
申请(专利权)人: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二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