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方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17641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8: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方案。公开了一种当终端或者用户设备执行随机接入时有效处理随机接入响应消息的方法。在终端将随机接入前导传送到基站之后,响应于随机接入前导,终端可以从基站接收具有在媒体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的MAC头部中仅包括后退指示符子头部的MAC PDU格式的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如上所述,已经接收到在MAC PDU的MAC头部中仅包括后退指示符子头部的随机接入响应消息的终端可以认为随机接入响应接收过程不成功,并且可以执行用于随机接入响应接收失败的后续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方案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9年12月23日、国际申请号为PCT/KR2009/007700、国家申请号为200980157553.5的、专利技术名称为“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方案”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移动电信技术,并且更确切地说,涉及用于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方案。虽然本专利技术适合广泛的应用范围,但是其尤其适合当在移动电信终端中执行随机接入时有效处理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技术介绍
作为可以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移动电信系统的示例,现将泛泛地描述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长期演进(在下文中称为“LTE”(3GPP LTE))电信系统。图1图示了作为移动电信系统的示例的E-UMTS网络结构的全视图。此处,演进型通用移动电信系统(E-UMTS)对应于从常规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演进的系统。3GPP目前实施用于E-UMTS的基本标准化处理。通常,E-UMTS也可以被称为LTE系统。E-UMTS网络可以被泛泛地划分成演进UMTS陆地无线电接入网络(E-UTRAN) 101和核心网络(CN) 102。E-UTRAN101由用户设备(在下文中称为UE) 103、基站(在下文中称为e节点B或eNB)104以及接入网关(在下文中称为AG) 105构成,其位于网络的端部。AG105可以被划分成用于处理用户业务的部分和用于处理控制业务的部分。在此点上,在用于处理用户业务的新AG和用于处理控制业务的AG之间可以使用新接口,从而使得AG能够互相通信。至少一个或多个小区能够存在于单一 e节点B中。在每个e节点B之间可以使用用于用户业务或控制业务的接口。CN102可以配置用于AG105和其他UE103的用户注册的节点。另外,也可以使用用于将E-UTRAN101与CN102区分开的接口。基于在电信系统中通常和广泛已知的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的3个较低层,在用户设备(或终端)和网络之间的无线电接口协议的层可以被划分成LI(即,第一层),L2(即,第二层)和L3(即,第三层)。此处,属于第一层的物理层使用物理信道来提供信息传送服务。而且,位于第三层中的无线电资源控制(在下文中称为RRC)层执行控制终端和网络之间的无线电源的功能。为此,RRC层使得用户设备和网络之间能够彼此交换RRC消息。RRC层可以分散在网络节点中,诸如e节点B104和AG105,或者RRS层可以仅位于e节点B104和AG105中的任一个中。图2和图3分别图示了在用户设备(或终端)之间的无线电接口协议的结构,无线接口协议基于3GPP无线电接入网络标准和UTRAN来配置。图2和图3的无线电接口协议水平地配置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以及网络层,并且图2和图3的无线电接口协议被垂直划分成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此处,用户平面用于传送数据信息,并且控制平面用于递送控制信号(或者用于控制信令)。更确切地说,图2图示了无线电协议控制平面的每个层,并且图3图示了无线电协议用户平面的每个层。如上所述,基于在电信系统中通常和广泛已知的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的3个较低层,图2和图3的协议层可以被划分成LI (即,第一层)、L2 ( SP,第二层)、以及L3 ( SP,第三层)。在下文中,现在将详细描述图2中所示的无线电协议控制平面和图3中所示的无线电协议用户平面的每个层。与第一层相对应的物理(PHY)层使用物理信道,以将信息传送服务提供到它的较高层(或上层)。PHY层通过传输信道被连接到媒体访问控制(MAC)层,媒体访问控制层对应于PHY层的较高层。并且,通过传输信道,向MAC层和PHY层以及从MAC层和PHY层传输(或传送)数据。在此点上,取决于信道的共享,传输信道可以被泛泛划分成专用传输信道和公共传输信道。此外,通过使用无线电源经由物理信道向不同PHY层以及从不同PHY层传输(或传送)数据,即,向传送系统的PHY层和接收系统的PHY层以及从传送系统的PHY层和接收系统的PHY层传输(或传送)数据。在第二层中存在多个层。媒体访问控制(MAC)层将各种逻辑信道映射到各种传输信道。并且,MAC层也执行逻辑信道复用,其中,多个逻辑信道被映射到单一传送信道。MAC层通过逻辑信道被连接到它的较高层(或者上层),无线链路控制(RLC)层。并且,取决于正被传输的信息的类型,逻辑信道可以被泛泛地划分成传输控制平面的信息的控制信道,以及传输用户平面的信息的业务信道。第二层的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层对从它的较高层接收到的数据执行分段和串接,从而调整数据的大小,使得它的较低层能够将已处理的数据适当地传输到无线电区段。而且,为了确保由每个无线电承载(RB)请求的多样的服务质量(QOS),RLC层提供三个不同操作模式,透明模式(TM)、非确认模式(UM)以及确认模式(AM)。具体而言,AM RLC通过自动重发请求(ARQ)功能来执行重新传输功能,以便传输(或者传送)可靠数据。当传输诸如IPv4或IPv6的IP分组时,第二层的分组数据会聚协议(I3DCP)层执行减少IP分组头部的大小的头部压缩功能,IP分组头部具有相对较大数据大小并且载有(或者包含)不必要的控制信息,以便在具有小带宽的无线电区段中有效地传输IP分组。通过仅允许传输在相应数据的头部部分中绝对必要的信息,头部压缩功能提高了无线电区段的传输效率。此外,在LTE系统中,PDCP层也执行安全功能。此处,安全功能由加密和完整性保护构成。更确切地说,加密防止第三方监视数据(或者数据监控),并且完整性保护防止第三方更改数据。与在第三层中的最上层相对应的第三层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层仅被定义在控制平面中。与配置、重新配置以及无线电承载(RB)的释放相关联,RRC层控制逻辑信道、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此处,RB表示由无线电协议的第一和第二层提供的逻辑路径,以便在用户设备和UTRAN之间递送数据。通常,RS的配置涉及调节提供特定业务所要求的无线电协议层和信道的特性以及分别配置每个特定参数和操作方法的处理。然后,RB被划分成信令RB(SRB)和数据RB(DRB)。此处,将SRB用作用于传输来自控制平面(C平面)的RRC消息的路径,并且DRB用作用于传输来自用户平面(U平面)的用户数据的路径。将数据从网络传输(或者传送)到用户设备的下行链路传输信道包括广播信道(BCH)和下行链路共享信道(SCH)。更确切地说,BCH传输系统信息,并且下行链路SCH传输其他用户业务或者控制消息。下行链路多播或业务或控制消息可以通过下行链路SCH被传输,或者可以通过单独下行链路多播信道(MCH)被传输。同时,将数据从用户设备传输到网络的上行链路传输信道包括随机接入信道(RACH)和上行链路共享信道(SCH)。更确切地说,RACH传输初始控制消息,并且上行链路SCH传输其他用户业务或控制消息。另外,将被传输到下行链路传输信道的信息传输到网络和用户设备之间的无线电区段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包括物理广播信道(PBCH)、物理多播信道(PM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和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或者下行链路(DL) LI/L2控制信道)。更确切地说,PBCH传输BCH的信息,并且PMCH传输MCH的信息。PDSCH传输PCH和下行链路S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方案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通信系统中的终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经由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将随机接入前导传送到网络;在特定时间窗口期间在传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之后,监视与所述PRACH相关联的由第一类型标识符所标识的随机接入响应;如果所述随机接入响应被所述第一类型标识符所标识,则对包括后退指示符子头部的所述随机接入响应进行解码;如通过所述后退指示符子头部的后退指示符字段所指示的,在所述终端中设置后退参数值;如果所述随机接入响应进一步包括标识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的第二类型标识符,则执行用于成功随机接入响应接收的第一过程;以及如果在所述特定时间窗口内没有接收到包含所述第二类型标识符的随机接入响应,则执行用于不成功随机接入响应接收的第二过程。

【技术特征摘要】
2009.11.05 KR 10-2009-0106392;2009.01.02 US 61/1421.一种在通信系统中的终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经由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将随机接入前导传送到网络; 在特定时间窗口期间在传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之后,监视与所述PRACH相关联的由第一类型标识符所标识的随机接入响应; 如果所述随机接入响应被所述第一类型标识符所标识,则对包括后退指示符子头部的所述随机接入响应进行解码; 如通过所述后退指示符子头部的后退指示符字段所指示的,在所述终端中设置后退参数值; 如果所述随机接入响应进一步包括标识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的第二类型标识符,则执行用于成功随机接入响应接收的第一过程;以及 如果在所述特定时间窗口内没有接收到包含所述第二类型标识符的随机接入响应,则执行用于不成功随机接入响应接收的第二过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类型标识符包括RA-RNTI。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类型标识符包括随机接入前导标识符(RAPID)。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成埈李承俊千成德
申请(专利权)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