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微口径铝管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317160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8: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微口径铝管的制造方法,基于圆形插刀、压紧机构、顶杆和微口径铝管;圆形插刀设有第一线通槽、第二线通槽,第一线通槽由第一前线槽、第一后线槽和第一折弯线槽组成,第一后线槽位于第一前线槽延长线一侧,此第一折弯线槽连接第一前线槽,第一折弯线槽、第二折弯线槽两侧均具有侧刀刃;压紧机构包括缸体、活塞、锥盖,缸体与锥盖密封固定连接;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所述压紧机构的夹头夹紧所述圆形插刀;将步骤一形变后圆形插刀放入所述外铝管套的通孔内;将顶杆放入外铝管套的通孔内,推动顶杆从而带动形变后圆形插刀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制造方法实现了一次能去除整个内壁区域的全部凸点,也大大增加了圆形插刀中部的弹力,有效防止过多的刮伤,保证了产品性能的一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微口径铝管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微口径铝管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普通手术刀刀片宽大,对正常组织损伤大,不适合做微创手术。微创手术因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而受到患者的欢迎。但由于器材和条件的限制,手术对医师有很高的要求。经过长期加工发现微口径铝管外铝管套不良率一直居高不下,加工所得零件一大部分无法满足精度要求。其主要原因出现在挤型材进料不良,铝剂材料内壁经常会出现0.05MM~0.1MM小凸点,然而此现象在铝剂工序无法改善且无法避免有凸点。故需在后道工序改善才能提高产品的良率,满足客户的需求量。此微口径铝管的外铝管套由于内壁口径很小(为5.86MM),还有公差且内壁有异形,且异形很小(异形宽为0.7MM),普通方法根本无法将其内壁小凸点去除。经过多次不同方法尝试后,如何可有效快捷的将有异形的内壁上的小凸点去除,从而达到精度要求,提高了产品的良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微口径铝管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实现了一次能去除整个内壁区域的全部凸点,也大大增加了圆形插刀中部的弹力,有效防止过多的刮伤,保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微口径铝管的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微口径铝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造方法基于圆形插刀(1)、压紧机构(2)、顶杆(3)和微口径铝管(4);所述圆形插刀(1)沿其轴向平行地开设有若干个第一线通槽(10)、若干个第二线通槽(11),第一线通槽(10)从圆形插刀(1)一端面延伸至圆形插刀(1)中部从而形成若干个第一弹性刀片(12),第二线通槽(9)从圆形插刀(1)另一端面延伸至圆形插刀(1)中部从而形成若干个第二弹性刀片(13),第一线通槽(10)、第二线通槽(11)沿周向部分重合,所述第一线通槽(10)由第一前线槽(101)、第一后线槽(102)和第一折弯线槽(103)组成,所述第一后线槽(102)位于第一前线槽(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微口径铝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造方法基于圆形插刀(1)、压紧机构(2)、顶杆(3)和微口径铝管(4);所述圆形插刀(1)沿其轴向平行地开设有若干个第一线通槽(10)、若干个第二线通槽(11),第一线通槽(10)从圆形插刀(1)一端面延伸至圆形插刀(1)中部从而形成若干个第一弹性刀片(12),第二线通槽(11)从圆形插刀(1)另一端面延伸至圆形插刀(1)中部从而形成若干个第二弹性刀片(13),第一线通槽(10)、第二线通槽(11)沿周向部分重合,所述第一线通槽(10)由第一前线槽(101)、第一后线槽(102)和第一折弯线槽(103)组成,所述第一后线槽(102)位于第一前线槽(101)延长线一侧,此第一折弯线槽(103)连接第一前线槽(101)、第一后线槽(102)首末端,所述第二线通槽(11)由第二前线槽(111)、第二后线槽(112)和第二折弯线槽(113)组成,所述第二后线槽(112)位于第二前线槽(111)延长线一侧,此第二折弯线槽(113)连接第二前线槽(111)、第二后线槽(112)首末端;圆形插刀(1)外表面设有左、右凸条(14、15),第一弹性刀片(12)、第二弹性刀片(13)各自的末端从内表面至外表面之间具有一斜面(16),该斜面使得第一弹性刀片(12)、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金根胡庆华曹薛雷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