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利用水击效应的潮汐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311725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4: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属于潮汐能系统领域,尤其一种利用潮汐能形成水击效应蓄能的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双向利用水机效应的潮汐能系统,包括坝体内侧(15),坝体外侧(16),高压提水管(2),第一进水管(3),第一进水阀(4),第一出水管(5),第一出水阀(6),第一快速阀(7),第二快速阀(8),第二出水阀(9),第二出水管(10),第二进水阀(11),第二进水管(12),单向阀(13),蓄能罐(14),水击腔(1)。本发明专利技术将自然界潮汐能通过水击效应,转化为高压水体的势能并将该能保存在蓄能罐中,根据潮汐涨幅的落差变化实现正反双向水位差的势能引发水击效应,增加了抵御风浪的能力,倾斜的进水管设计,实现了在较窄的堤坝内部设置较长的进水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潮汐能装置领域,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能耗双向利用水位落差形成水击效应从而产生能量并进行蓄存的潮汐能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利用水击效应的装置是水锤泵,是一种以流水为动力,通过电机驱动机械作用使得动力水管的阀门瞬间关闭,产生水击效应,将低水头能转换为高水头能的提水装置。 一般应用于河流、山区小溪等一些小型水利工程,主要用于农业灌溉。目前也未见将水锤泵应用于沿海潮汐能的开发实例。 目前水锤泵需要电机驱动且一般只有一个动力管,因此只能对单向的水位差进行利用,不适用于沿海潮汐周期变化的特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利用沿海潮汐周期变化,筑坝蓄水的同时通过两边水位落差,在一个特殊的腔体内形成水击效应,并从水击效应中捕获动能,经动势能转换后进行蓄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双向利用水击效应的潮汐能系统,包括建设坝体在沿海具有潮汐周期多变的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双向利用水击效应的潮汐能系统,包括按阻隔水体分的坝体内侧(15)与坝体外侧(16),其中近海侧为坝体外侧(16),其特征在于,坝体内侧(15)方向向坝体内设有第一进水管(3),第一进水管(3)一端与坝体内侧(15)导通,另一端与水击腔(1)相连,第一进水管(3)在坝体内侧(15)导通一端高于与水击腔(1)相连的一端,形成落差,水击腔(1)与第一进水管(3)之间设有第一进水阀(4),水击腔(1)向坝体外侧(16)方向设有第二出水管(10),坝体外侧(16)方向向坝体内设有第二进水管(12),第二进水管(12)一端与坝体外侧(16)导通,另一端与水击腔(1)相连,第二进水管(12)在坝体外侧(16...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向利用水击效应的潮汐能系统,包括按阻隔水体分的坝体内侧(15)与坝
体外侧(16),其中近海侧为坝体外侧(16),其特征在于,坝体内侧(15)
方向向坝体内设有第一进水管(3),第一进水管(3)一端与坝体内侧(15)
导通,另一端与水击腔(1)相连,第一进水管(3)在坝体内侧(15)导通
一端高于与水击腔(1)相连的一端,形成落差,水击腔(1)与第一进水管
(3)之间设有第一进水阀(4),水击腔(1)向坝体外侧(16)方向设有第二
出水管(10),坝体外侧(16)方向向坝体内设有第二进水管(12),第二进
水管(12)一端与坝体外侧(16)导通,另一端与水击腔(1)相连,第二
进水管(12)在坝体外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雪峰张峰张俊彪陈燕萍宋泽坤杨万康俞亮亮潘冲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