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04890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8 0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将待电连接的引线进行电连接,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电绝缘且具有内腔,所述壳体上分别形成有与所述内腔相连通的至少两个插线孔,待电连接的引线分别通过所述插线孔引入所述内腔;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定位在所述内腔内,且所述弹性件的两个端部设置成使从所述插线孔引入的引线分别被弹性地挤压在所述端部和所述内壁之间且彼此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可方便地将待电连接的引线通过壳体上的插线孔引入并插至弹性件的两个端部与壳体内壁之间,从而导通待电连接的引线,操作方便,连接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
,具体而言设计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电机、电器行业的引线连接广泛采用的方法包括:端子/端子盒连接、铜带连接加绝缘护套和焊锡连接加绝缘护套。对于端子/端子盒连接方式,首先需将引线端剥线,在引线上面打公母端子,然后套设端子套,最后通过端子插接而进行连接,端子套起绝缘防护作用,但是这种连接方式安装繁琐,而且公母端子在周转过程中,易受力变形,从而无法实现可靠的电连接。对于现有的铜带连接方式,首先将引线端剥线,然后引线并在一起或拧在一起打铜带,最后套绝缘防护套,但是这种连接方式安装过程也较繁琐,而且铜带连接的结合力受铜带机刀片以及工艺过程影响较大,且铜带的边缘容易刺破护套,引起漏电隐患。对于现有的焊锡连接方式,首先将引线端剥线,然后将剥线浸锡并使用电烙铁和焊锡将两端连接,最后套上绝缘管防护,但是这种连接方式安装过程也较为繁琐,且受焊接温度和焊锡的影响,容易引起虚焊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与引线连接方便且连接牢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用于将待电连接的引线进行电连接,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电绝缘且具有内腔,所述壳体上分别形成有与所述内腔相连通的至少两个插线孔,待电连接的引线分别通过所述插线孔引入所述内腔;以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定位在所述内腔内,且所述弹性件的两个端部设置成使从所述插线孔引入的引线分别被弹性地挤压在所述端部和所述内壁之间且彼此电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体积小、结构紧凑,可方便地将待电连接的引线通过壳体上的插线孔引入并插至弹性件的两个端部与壳体内壁之间,从而导通待电连接的引线,操作方便,连接可靠。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设置在所述内腔中,所述弹性件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定位装置定位,其中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端相对的所述内腔的第一内壁部分的距离小于通过所述插线孔插入的所述引线的厚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的所述两端弹性地止抵在所述内腔的所述第一内壁部分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装置形成为至少一个定位柱,且所述弹性件通过所述定位柱定位。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插线孔构造成彼此相对的第一插线孔和第二插线孔,以及所述定位装置构造成包括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和所述第二定位柱分别与所述第一插线孔和第二插线孔相邻且相对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构造成弹性片,且所述弹性片包括:水平弹性部,所述水平弹性部被固定至与所述第一内壁部分相对的所述内腔的第二内壁部分上;第一弹性臂部,所述第一弹性臂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水平弹性部的第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一弹性臂部的第二端从所述第一插线孔和所述第一定位柱之间朝所述内腔的所述第一内壁部分延伸;以及第二弹性臂部,所述第二弹性臂部的第一端与所述水平弹性部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第二弹性臂部的第二端从所述第二插线孔和所述第二定位柱之间与所述第一弹性臂部的所述第二端相向地朝所述内腔的所述第一内壁部分延伸。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臂部和所述水平弹性部的连接处;以及所述第二定位柱上设置在所述第二弹性臂部与所述水平弹性部的连接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臂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弹性臂部的第二端在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柱和所述第二定位柱的一侧的表面上分别形成有止动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腔的所述第一内壁部分上形成有第一导电路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臂部的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弹性臂部的所述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路径弹性接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由导电材料所形成。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插线孔构造成彼此相对的第一插线孔和第二插线孔,所述定位装置构造成包括第三定位柱,所述弹性件构造成扭转弹簧状,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三定位柱上,且所述弹性件的两个自由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分别弹性地止抵在所述第一内壁部分和与所述第一内壁部分相对的所述内腔的第二内壁部分上,且分别与所述内腔的形成有所述第一插线孔和所述第二插线孔的第三内壁部分和第四内壁部分分别相邻。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壁部分和所述第二内壁部分之间形成有第二导电路径,以将所述弹性件的所述两个自由端部电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固定地套设在所述第三定位柱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插线孔构造成彼此相对的第一插线孔和第二插线孔,以及所述定位装置构造为凹槽,且所述凹槽形成在与所述第一内壁部分相对的所述内腔的第二内壁部分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构造成弹性片,且所述弹性片包括:弹性定位部,所述弹性定位部构造成适于定位在所述凹槽内;第一弹性臂部,所述第一弹性臂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弹性定位部的第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一弹性臂部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内壁部分且远离所述第一插线孔的方位延伸;以及第二弹性臂部,所述第二弹性臂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弹性定位部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第二弹性臂部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内壁部分且远离所述第二插线孔的方位延伸。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臂部朝向所述第一插线孔弯曲,且所述第一弹性臂部的最大弯曲部分不高于所述第一插线孔;以及所述第二弹性臂部朝向所述第二插线孔弯曲,且所述第二弹性臂部的最大弯曲部分不高于所述第二插线孔。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壁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第三导电路径,且通过所述第一插线孔和所述第二插线孔分别插入的引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弹性臂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导电路径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弹性臂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导电路径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臂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弹性臂部的所述第二端弹性接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片由与所述壳体相同的材料所形成。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由沿着所述插线孔的轴线方向的两个半壳体所形成,且位于所述第二内壁部分的下方的所述壳体中形成有导槽,所述导槽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内腔相连通。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的水平弹性部穿设所述导槽而定位。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具有多个并列设置的所述内腔,且所述壳体上分别形成有与所述内腔对应的所述插线孔,且每个所述内腔内分别设置有对应的所述弹性件。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腔彼此分隔开。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的端部形成有用于引导所述引线插入的引导部。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图1(b)为图1(a)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右视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其中未插入待连接的导线;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再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再一个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将待电连接的引线进行电连接,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电绝缘且具有内腔,所述壳体上分别形成有与所述内腔相连通的至少两个插线孔,待电连接的引线分别通过所述插线孔引入所述内腔;以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定位在所述内腔内,且所述弹性件的两个端部设置成使从所述插线孔引入的引线分别被弹性地挤压在所述端部和所述内壁之间且彼此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用于将待电连接的引线进行电连接,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电绝缘且具有内腔,所述壳体上分别形成有与所述内腔相连通的至少两个插线孔,待电连接的引线分别通过所述插线孔引入所述内腔;以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定位在所述内腔内,且所述弹性件的两个端部设置成使从所述插线孔引入的引线分别被弹性地挤压在所述端部和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且彼此电连接;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设置在所述内腔中,所述弹性件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定位装置定位,其中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端相对的所述内腔的第一内壁部分的距离小于通过所述插线孔插入的所述引线的厚度;所述至少两个插线孔构造成彼此相对的第一插线孔和第二插线孔,所述定位装置构造成包括第三定位柱,所述弹性件构造成扭转弹簧状,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三定位柱上,且所述弹性件的两个自由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分别弹性地止抵在所述第一内壁部分和与所述第一内壁部分相对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占飞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