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包括核心筒剪力墙和外框架梁,所述核心筒剪力墙和外框架梁相交的节点处设有预埋板和预埋型钢,所述预埋板和预埋型钢的牛腿相连接;所述核心筒剪力墙和外框架梁内部预埋钢筋,所述外框架梁纵向受力钢筋在核心筒剪力墙锚固端端头预埋钢筋接驳器,所述钢筋接驳器与外框架梁的纵向受力钢筋采用等强度直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核心筒结构承载力高、施工周期短、施工方便且效率高。(*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包括核心筒剪力墙和外框架梁,所述核心筒剪力墙和外框架梁相交的节点处设有预埋板和预埋型钢,所述预埋板和预埋型钢的牛腿相连接;所述核心筒剪力墙和外框架梁内部预埋钢筋,所述外框架梁纵向受力钢筋在核心筒剪力墙锚固端端头预埋钢筋接驳器,所述钢筋接驳器与外框架梁的纵向受力钢筋采用等强度直螺纹连接。本技术的核心筒结构承载力高、施工周期短、施工方便且效率高。【专利说明】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
本技术涉及一种后浇节点,特别是涉及一种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属于建筑
。
技术介绍
在核心筒外框架结构的施工中,为了保证节点的有效连接、节点域良好的受力性能,核心筒剪力墙和框架梁的相交节点,传统的施工方法为整体浇注。但由此导致施工周期长,核心筒只能层层“等待”框架梁,一同浇注,施工效率低下,施工经济性很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承载力高、施工周期短、施工方便且效率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包括核心筒剪力墙和外框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筒剪力墙和外框架梁相交的节点处设有预埋板和预埋型钢,所述预埋板和预埋型钢的牛腿相连接;所述核心筒剪力墙和外框架梁内部预埋钢筋,所述外框架梁纵向受力钢筋在核心筒剪力墙锚固端端头预埋钢筋接驳器,所述钢筋接驳器与外框架梁纵的向受力钢筋采用等强度直螺纹连接。前述的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型钢上设有栓钉。前述的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型钢为单H型钢。前述的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型钢为双H型钢。前述的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型钢为双槽钢。前述的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型钢为双角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核心筒剪力墙和外框架梁相交的节点处设有预埋板和预埋型钢,使核心筒结构具有更闻的承载能力;(2)核心筒结构能够相对独立的向上浇注,从而缩短施工周期、增强施工独立性和可调节性;(3)外框架梁在与已浇筑成型的剪力墙连接时,会形成混凝土后浇面,两者间连接可靠且施工方便。【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单H型钢加劲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单H型钢加劲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A-A的断面图;图3是本技术双H型钢加劲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双H型钢加劲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A-A的断面图;图5是本技术双槽钢加劲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双槽钢加劲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A-A的断面图;图7是本技术双槽钢加劲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B-B的断面图;图8是本技术双角钢加劲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双角钢加劲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A-A的断面图;图10是本技术双角钢加劲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B-B的断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揭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至图2所示,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包括核心筒剪力墙I和外框架梁2,所述核心剪力墙I和外框架梁2相交的节点处设有预埋板3和预埋型钢4,所述预埋板3和预埋型钢4的牛腿相连接,所述预埋型钢4上设有栓钉5。所述核心筒剪力墙I和外框架梁2内部预埋钢筋6,所述外框架梁2纵向受力钢筋6在核心筒剪力墙I锚固端端头预埋钢筋接驳器7,所述钢筋接驳器7与外框架梁2的纵向受力钢筋6采用等强度直螺纹连接。所述预埋型钢4为单H型钢。外框架梁2内设置单H型钢对节点的抗剪承载力有很大提高,加载点极限承载力可以提高到原节点的3倍左右;当预埋型钢截面积减少为1/3时,加载点极限承载力仍然可以提高到原节点的2倍左右。实施例2如图3至图4所示,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包括核心筒剪力墙I和外框架梁2,所述核心剪力墙I和外框架梁2相交的节点处设有预埋板3和预埋型钢4,所述预埋板3和预埋型钢4的牛腿相连接,所述预埋型钢4上设有栓钉5。所述核心筒剪力墙I和外框架梁2内部预埋钢筋6,所述外框架梁2纵向受力钢筋6在核心筒剪力墙I锚固端端头预埋钢筋接驳器7,所述钢筋接驳器7与外框架梁2的纵向受力钢筋6采用等强度直螺纹连接。所述预埋型钢4为双H型钢。外框架梁2内设置双H型钢对节点的抗剪承载力有很大提高,加载点极限承载力可以提高到原节点的3倍左右;当预埋型钢截面积减少为为1/3时,加载点极限承载力仍然可以提高到原节点的2倍左右。实施例3如图5至图7所示,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包括核心筒剪力墙I和外框架梁2,所述核心剪力墙I和外框架梁2相交的节点处设有预埋板3和预埋型钢4,所述预埋板3和预埋型钢4的牛腿相连接,所述预埋型钢4上设有栓钉5。所述核心筒剪力墙I和外框架梁2内部预埋钢筋6,所述外框架梁2纵向受力钢筋6在核心筒剪力墙I锚固端端头预埋钢筋接驳器7,所述钢筋接驳器7与外框架梁2的纵向受力钢筋6采用等强度直螺纹连接。所述预埋型钢4为双槽钢。外框架梁2内设置双槽钢对节点的抗剪承载力有很大提高,双槽钢加劲后浇节点的钢骨含量虽然只有单H型钢加劲后浇节点的1/3左右,但其抗剪极限承载力仍为单H型钢加劲后浇节点的81.8%和67.8%,其抗弯极限承载力相对于单H型钢加劲后浇节点甚至提高了 94.5%和73.2%。具有更好的经济效应。实施例4如图8至图10所示,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包括核心筒剪力墙I和外框架梁2,所述核心剪力墙I和外框架梁2相交的节点处设有预埋板3和预埋型钢4,所述预埋板3和预埋型钢4的牛腿相连接,所述预埋型钢4上设有栓钉5。所述核心筒剪力墙I和外框架梁2内部预埋钢筋6,所述外框架梁2纵向受力钢筋6在核心筒剪力墙I锚固端端头预埋钢筋接驳器7,所述钢筋接驳器7与外框架梁2的纵向受力钢筋6采用等强度直螺纹连接。所述预埋型钢4为双角钢。外框架梁2内设置双角钢对节点的抗剪承载力有很大提高,双角钢加劲后浇节点的钢骨含量虽然只有单H型钢加劲后浇节点的1/3左右,但其抗剪极限承载力仍为单H型钢加劲后浇节点的81.8%和67.8%,其抗弯极限承载力相对于单H型钢加劲后浇节点甚至提高了 94.5%和73.2%。具有更好的经济效应。以上通过对所列实施方式的介绍,阐述了本技术的基本构思和基本原理。但本技术绝不限于上述所列实施方式,凡是基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作的等同变化、改进及故意变劣等行为,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包括核心筒剪力墙和外框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筒剪力墙和外框架梁相交的节点处设有预埋板和预埋型钢,所述预埋板和预埋型钢的牛腿相连接;所述核心筒剪力墙和外框架梁内部预埋钢筋,所述外框架梁纵向受力钢筋在核心筒剪力墙锚固端端头预埋钢筋接驳器,所述钢筋接驳器与外框架梁的纵向受力钢筋采用等强度直螺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超高层核心筒与外框架梁后浇节点,包括核心筒剪力墙和外框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筒剪力墙和外框架梁相交的节点处设有预埋板和预埋型钢,所述预埋板和预埋型钢的牛腿相连接;所述核心筒剪力墙和外框架梁内部预埋钢筋,所述外框架梁纵向受力钢筋在核心筒剪力墙锚固端端头预埋钢筋接驳器,所述钢筋接驳器与外框架梁的纵向受力钢筋采用等强度直螺纹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耀钢,张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南建筑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